谨以此“上自博”系列献给没有机会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的广大少年儿童。
在延安东路的老上海自然博物馆去过几次,详见博客 2012.11.4
上海自然博物馆游上海(二)
这座饱含岁月沧桑的老馆于2014年闭馆,新馆建在静安雕塑公园,于2015年开放。新馆开馆后一直想去看看,但听说一直是门庭若市,等到两年后的今天,避开高峰终于如愿以偿。
新馆不管是展馆面积、展品数量还是布展上采用的新技术,这一切都有了脱胎换骨般的进步,尤其加入了多媒体技术增加了知识介绍的深度和广度,众多的互动项目给参观者带来了新鲜感和参与的乐趣。如果说老馆是个只能供少数人享用的小班小课堂教学的话,现在的新馆就成了紧跟形势的社会大课堂上大课了。
以我自己的感觉,和新馆比老馆并不是没有长处,老馆虽然小,甚至有点破旧,一些展板还是用工工整整的毛笔所写,但却带来了十二分的实在,在有限的空间,对一些专题的介绍更加系统和精练,如对人类进化(古人类史)专题的叙述就感到更专注,更简单易懂。
今天的参观可谓用足了时间,上午9点进馆,17:15出馆,我是全程参观,中途只是吃了点干粮。由于时间紧凑,整个观展过程只是看看展品,没来得及看众多的互动视频和一些大屏幕电影,尽管这样最后还是感到时间不够用。
从博物馆官网得知,近段时间每天观众在5000人左右,现场并没有感到拥挤,没有影响观展,只是有时有学校队伍到来时,短时间会有点热闹。
现场看到现在学校组织参观博物馆,带队的是旅游团的导游,由他们带着学生泛泛而谈,我想以前肯定是学校的相关老师来完成这项任务,因为只有老师最了解学生、现场应该讲点什么,问点什么,在什么地方要提示学生注重观看等等,可惜现在这成了一种奢侈了。
本篇介绍展馆的第一部分“起源之谜”,这部分介绍了天文观测、宇宙等知识。叙述了宇宙起源于约138亿年前的“大爆炸”。随后天体相继形成,46亿年前我们的家园——地球诞生了。
相关背景:
上海自然博物馆,1956年在震旦博物院(由1868年由法国天主教神父韩伯禄创立的徐家汇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于1933年更名为震旦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1874年由英国人办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隶属于大英博物馆皇家学会,解放后改名为上海博物院)的基础上成立,2001年撤销建制并入上海科技馆。新馆项目于2007年正式立项,总投资13亿元,2015年开放。

整个新馆形状是按照鹦鹉螺的概念进行设计,地下3层,上面2层。

简仪模型

天文射电望远镜分布欧洲变成了集聚地
紧接下篇 生命长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