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公山海拔只有十几米,应该是温州老城中最矮小的一座山了,山小但不缺内容,其中除了建有纪念温州“开城鼻祖”的郭璞塑像小广场和亭阁外,还有市级文保单位最胜寺和二十八宿古井之一的郭公古井(俗称岩石井)。
背景资料(百度):
郭公山,原名西郭山,西郭与温州话西角谐音,指旧城西北部。郭公山面积不到2公顷,海拔17.2米,临瓯江。温州,古为瓯地,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置永嘉郡。鹿城建城之初,传说遇郭璞游历温州,他登临西廓山,建议跨山筑城。温州人视郭璞为开城鼻祖,并将西廓山改为郭公山,并在山下建郭公祠。
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建平太守郭瑗之子。
最胜寺,郭公山东首,始建于明宣德2年,由明代大学士黄淮捐资兴建(1427年),清同治(1862—1874)间重建。寺宇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152平方米。依山起势,由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和两侧厢房组成合院式木构建筑。通面阔12米、进深28米。大雄宝殿面阔3间,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屋面。2004年进行整体重修。
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浙江永嘉(现温州市区)人,明朝武英殿大学士,明洪武至正统年历时六十年,是明朝内阁初创期间的重臣,历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官至“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永乐元年,黄淮与解缙等六人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黄淮专掌制敕。在明宣宗时先任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继而任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六次参与监国,辅导洪熙,宣德二帝。黄淮著述颇丰,参加编撰《永乐大典》。
黄淮还家,黄淮虽自称儒者,但信佛法,系一代名居士,明宣德二年皇帝准黄淮奏暂还家养疾,黄淮与89岁的父亲一起,居住茶山南柳的“寿征庵”将息养病、奉侍老父。黄淮为祈求身体康复延年益寿,并为其父亲黄性公祝九十大寿,经与江心寺都纲昙旭禅师指点,商议,择城北九斗之首郭公山,捐资舍地始建最胜寺。寺院于1428年开始动工兴建,次年秋竣工。宣德三年,温州知府王震议:“为黄淮立‘少保’坊”,择建於拱辰门(俗称朔门)内北大街上,永宁桥口的一座四柱坊表。
一,郭公山
郭公山前小广场
上图为以前傍晚所摄
二,最胜寺

少保坊看起来是新的,还是有一段关于黄淮的历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