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是一座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现在除了在华盖山麓还能看到一小段城墙,九山路还能映射其旧城轮廓外,再也难觅其它历史遗留,据说在2004年温州市城建部门在朔门街口整理地下水网时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温州古城门城墙遗址。
在温州申报国家历史名城之际,有关部门在原来的城门所在处设立了古城门遗址碑,今天就顺着古城遗址走走,看看这古城的“七大门”,古城七门包括镇海门(东门)、瑞安门(大南门)、永宁门(小南门)、迎恩门(广化门)、来福门(三角门),望江门(朔门)、永清门(麻行门)。其实加上“定安门”和“奉恩门水门”现在有九大门了。
走了一圈“古城”,没有看到城门却见到了城门遗址石碑,对照说明,还是一次蛮好的虚拟现实古城游。千年的温州古城似乎又进入了当今时代。
背景资料(来自网络):
温州老城,亦称“白鹿城”、斗城,是一座具有1680多年历史的古城,据《光绪永嘉县志•城池》记载,温州有城门七座,分四向而立。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著名学者、堪舆大师郭璞来温州,采取依江、负山、通水的原则进行选址建城,设计了东庙、南市、西居和北埠的城池布局,根据城内外九座山头的不同方位,筑有七座城门。
温州古城护城河,温州古城墙外都有护城河。东护城河大部现为环城东路,仅中山公园河段尚存其遗迹。南护城河即今之小南门河,是通往三溪、梧埏、瑞安的交通枢纽。西护城河即今之九山公路外河,通勤奋陡门,起着部分泄洪作用。北护城河即为瓯江,为城区内外河流泄洪总汇,也是温州对外交通的水上大动脉。子城原来也有护城河,东为大街后河渔丰桥至仓桥口段,南为渔丰桥河,西为城西河,北为仓桥河。
古城水门,温州古城水网交错,有水门数座与外沟通,南面为永宁水门(在永宁门侧)、瑞安水门(在瑞安门侧),西面有卧蜃水门(久废,其址莫详),北面奉恩水门(在奉恩门侧)。水门沟通古城内外水系,又是水路交通的卡口。现在只剩下奉恩水门遗址。

光绪八年的温州城区图

现在温州市区老城区范围,看出原来古城北临瓯江,东靠海坛、华盖、积谷山,南有护城河,西有九山河外河
一,瑞安门
因温州在宋咸淳元年曾经称为“瑞安府”,故名。由于位于古城池南,又习称“大南门”。遗址位于人民东路与人民西路的交界处现在的大南门广利桥边,在以前这里有众多商贩、手工业者、农民带着外埠货物、本地土产与家庭手工艺品,在这一带进行交易,古城中的南市。
二,永宁门
永宁门在古城南向,是古城南门,南门又分大南门和小南门,古时候分别称为瑞安门和永宁门。
永宁门遗址位于现在人民中路与人民西路的交界处,城门外是温瑞塘河,自广利桥到任宅前一段称为“小南门河”,是以前温州城内至瑞安的内河干线,这里过去一直是繁忙的码头,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

古永宁门位于温瑞塘河小南门码头边,直到改革开放前这里还是温州最繁忙的内河码头,现在周边盖起了高楼,不过还留下一片绿地和一座路亭
三,来福门
来福门,位于现在的人民路、信河街交界处附近、松台山山脚,所以还称“山脚门”,由于坐落于古城西南角的三角地带,又称“三角门”。此门多为郊区百姓进城经商及城内出殡通道。
古城西侧是民居密集的地方,这里有两个城门即“迎恩门”和“来福门”。迎恩门位于城西北界,相传宋高宗赵构从此城门出入时,百姓便跪地迎候请恩,故而得名,旧名广化门。又因门方位为西,俗称“西郭门”或“大西门”。
五,定安门
象门位置在象门街靠近望江路位置,图中北侧西头的永清门以西
碑址在迎潮大楼东侧门边
古城北面的城门,是温州与外界进行海上或瓯江水域及江北地区贸易经商的要道。有“永清门”和“望江门”。
据记载,古代永清门正对的一条街,因开着几家交易麻纺的店铺而被称为“麻行街”也被叫做“麻行门”。它的位置在今天的江心南码头一带,相传明朝时,永清门外有憩节亭,正对江心孤屿,郡守就在这迎送官员士绅。由于这里是永嘉和乐清等瓯江沿岸(包括瓯江中上游)地区的交通码头,其“永清”有永嘉、乐清的意思。

七,拱辰门
拱辰门又称“望京门”、“望江门”、因其北望为江得名。其所处方位为北,又称“朔门”。唐时此门有双门,在五代吴越国时拆除了拱辰门的双城门,只存其一。南宋建炎四年时,金兵南侵,宋高宗来到温州时,就是从这个城门进城的。在2004年基建时曾经在城门遗址处发掘出古城相关的文物。
八,奉恩水门
奉恩门水门,又叫奉恩水门,在望江门东侧,现在这里还延续着“水门头”的地名。

水门遗址在水门头望江路北侧
九,镇海门
“镇海门”,最初叫“宜春门”,由于在城东又叫“东门”,由于古城东侧依仗海坛、华盖、积谷三座山体,只设有一座城门,成了东向的出入要道。由于过去城门用石条构筑,也被人称作“石窟门”。其遗址在环城东路(康乐坊东端)的华盖山山脚,城门外是现在的涨桥头。

华盖山公园的华盖广场中

邑人俗称“石窟门”
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