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杰作,这次来苏州当然要好好体验一下。苏州博物馆现在的新馆的确是充满现代气息,在这带有一种另类的博物馆建筑中看历史文物,还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苏博的外观和内部都采用了用及其新颖的建筑构思来进行设计建造,但从自己今天的参观体验看,室内通风和舒适度不够,里面有一种闷热感,从玻璃柜中展品的观看效果看也许是灯光照明的设计上的问题,视觉不佳拍张照片也很难,和一些经典的博物馆,例如上海博物馆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虽然它是刚建不久。
在展室中采用了自然光,据我所知这些下泻的紫外线对文物应该会造成损害,至少不会有好处。再是这一间间不大的貌似有创意的展厅,对布展的空间利用率和整体连贯性应该不是太有利。当然造价就更不用说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家来博物馆主要是为了看博物馆中的展览和展品,并不是来看博物馆本身,博物馆是一处很严肃的学习场所,不是休闲之地,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看到的小桥流水紫藤茶座等众多的园林、休闲场所总觉得应该搬到公园或乐园之中,而不是在博物馆里。
背景资料: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原馆址在太平天国忠王府。1999年苏州市政府邀请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年新馆建成并开放。新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投资达3.39亿元。新馆建筑以白色粉墙为主色调,屋顶采用了许多几何形状,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能使自然光进入室内。在室外水池边有一组沙和石头组成的小山景在白色墙辉映下是一幅山水画卷,这是贝氏设计的得意之处。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生于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房也是他的作品。
五代秘色瓷(越窑青瓷)莲花碗,1957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的天宫中发现的,“秘色”一种说法认为这种瓷器专门作供奉用,庶民不得使用,取“秘而不宣”义。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秘色”即是青色,是对青瓷色样的统称。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腹,外壁饰浮雕莲花三组,盏托的形状如豆,上部为翻口盘,刻划双钩仰莲两组,下部为向外撇的圈足,饰浮雕覆莲二组。共有七组各种形态的莲花组成。是书博的镇馆之宝。
真珠舍利宝幢,是苏博另一件镇馆之宝。用珍珠等七宝连缀起来的一个存放舍利的容器,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制作,距今已近千年。宝幢通高122.6厘米,发现之初被放置于两层木函之中。主体由楠木构成,自下而上分须弥座、须弥山海、幢殿、刹等四个部分。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绘等十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整个真珠舍利宝幢用于装饰的珍珠差不多有4万颗,塔上17尊檀香木雕的神像更见功力,每尊佛像高不足10厘米。
各个方向的光线都不理想,不是反光就是看不清


贝聿铭在苏博设计中最得意之作之一

这就是贝聿铭设计的“山水画”,大树下、水池边、白墙前的角落用石头和石子摆成的盆景犹如气势不凡的山水”长卷“

这种用显目的几何形状堆成的苏州博物馆主楼看起来是不是很另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