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万寿山,前面就是界首村。界首,这里是指县界之首,它属松阳赤寿乡,松阳和遂昌两县交界处,是遂昌进入松阳的首村,界首村现有一条贯穿全村长达500来米的街道,其中300来米的老街近年来经过了力度较大的改造美化,荣幸看到街两边的一些大宅院还保留着旧时风貌,沿着松阴溪的坝边也是一处旅游休闲之地。在居易堂看到一位刘氏后裔虽身残但他画写了许多关于界首村历史的挂图,形象生动,留下了印象(在下篇介绍)。
老街中连续有三座相隔几十米的跨街石拱门给老街增添了历史感,虽然看起来比较新。拱门边上的震东小学旧址、禹王宫、刘氏宗祠和节孝牌坊等都是界首难得保留的古迹,据说拱门上的匾题是乾隆帝游万寿山经过界首时所题,不过这仅仅是一个传说。
背景资料:
界首村,古时曾称怀德里,始祖刘堡于明中期迁居于此。界首老街上走遂昌,下达古市、西屏,是松阳古时驿道,全村人口827人,刘、张姓占绝大多数。
震东小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村人刘德怀留学日本明治师范,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回国归里后宣传新文化,提倡男女平等,要求妇女放缠足,进学堂。他聘请刘德元为校长,创办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是当时松阳第一所收女生的小学,开创了处州兴办女子学堂之先河。此举比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学堂章程》还早一年。民国政府为表彰办学,特赠“意存教养”匾。评价道:“查此堂规严肃,形式整齐,缠足者不许入学”。“全村解缠脚之幼女,移风易俗,煞费苦心,且该村八、九十户,综计入学者男女不下六、七十人,风气开通,实为处郡之冠。”
禹王宫,始建于明。现存门厅为清代重建,原有门厅、头堂、游亭、正堂共四进。除门厅外的其余三进在1996年毁于火灾。门厅方形石柱刻有纪念大禹治水的楹联,如“寿麓他年传玉简,赤溪今日见黄龙”;“八年于外备尝辛苦勤王事,三过其门历尽风霜忘室家”;“四海清流皆圣泽,一溪赤水亦恩波”;“庙倚寿山山永奠,站环赤水水咸安”。旧时界首祭禹非常热闹,到了正月初八,各户把名目繁多的如珠灯、龙灯、花灯、虎灯、马灯、宫灯、联匾灯等灯送到禹王庙安排陈列。并将禹王神像座前八张大方桌摆满供品,供品都是一些精工细作的民间艺术品,如用鱼翅作茅屋,以玉米作柱础,芝麻作瓦片,麦杆作亭柱,米粉作冬雪等等,在正月十二至十七,古亭台阁,狮舞龙腾,鼓乐齐鸣,场面十分热烈。如今,界首禹王庙会显然已不复存在了。

有人形容界首村形状像条船,其实有点牵强了。图中黄点轨迹是老街,其中密集处为现存保留较好的街段

界首村临松阴溪
第二道拱门上书“德被苍生”、“松川锁钥”(界首是松古平原米粮川的西北大门,堪比“边陲”要地)
花窗镶边的古画

牌坊外的花窗

修整一新的老街

小巷

老街

小巷

老街
紧接 2016.2.21 松阳界首古村(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