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思维
(2024-03-06 10:44:35)
标签:
植物的思维张珠容辽宁青年 |
分类: 原创·喜讯 |
植物的思维
作者:张珠容
《辽宁青年·上半月》2023年12期
在荒漠化防治的历程中,人们从植物的身上借鉴了许多智慧。
位于甘肃西部和新疆东南部交界处的库姆塔格沙漠,有十多条将上游山地和下游湿地连在一起的洪沟。这些洪沟在生命的禁区中建立起一个动植物交流繁衍的生命廊道,并与植被共同组合形成了绿洲外围阻挡风沙的天然防护林网。早些年,人们都在洪沟的上游拦洪蓄水,这使得水坝周边绿意盎然。不过,大家很快发现了这种做法的弊端:拦洪蓄水虽然能够增加种子的萌发,但这个位置的洪水有时候几年才来一次,如果没有洪水灌溉,那么这个区域萌发的幼苗就会出现大片死亡。这要怎么办呢?
有一回,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的队员们在研究这些洪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30厘米以上的土层基本只看到植物主根,细根分布得很少。他们一直往下挖才发现,植物都把根系分布在100-150厘米这个深度。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植物在缺水的环境里,在长期的进化中养成了独特的“喝水习惯”:它们“目光深远”,基本不喝间歇式洪水,而更喜欢喝深藏的土壤水,这样就避免了“吃完上顿没下顿”的风险。正因如此,洪沟区域的植物根系分布得很深很深。植物在洪沟中的生存智慧让研究员们获得了很好的启示:从短期看,靠拦洪蓄水必定会牺牲掉大部分植物。但从长远看,取舍是难免的,因为至少有小部分植物能活下去。所以,对于洪沟的保护要全流域全系统考虑,不能仅关注洪沟一时一地的得失。
早些年,人们治理荒漠根本看不得地表裸露,造林时总是见缝插针地高密度造林。在干旱区,为了增加造林的存活率,人们干脆抽取地下水灌溉。可实际情况是,在年降雨量小于150毫米的沙漠区域,几年甚至十几年才有一次极端降雨入渗到地下补给到地下水。所以,盲目地抽取地下水只能造成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最后导致全部生物一起缺水而死。相比之下,沙漠区植物的做法更聪明一些。在敦煌的阳关,当沙子吹走后,遍地可见将根系袒露在外的沙拐枣,原因很简单,这种植物会将更多的生产物质投入到根系,形成庞大的根系网,然后通过这个大网“捕水”,将周边空地的水分据为已用。干旱区植物靠大网“捕水”的生存智慧,教会研究员们在荒漠造林中提倡“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和“宜林则林,宜荒则荒”等原则,让植物尽可能地靠雨水生存。
在荒漠区的公路,两侧的植被生长比其他区域更为茂盛,经常会形成两道比较低矮的防护林网。这是因为,公路上的降雨无法入渗,水分都会汇集到两侧,从而支撑了公路两侧植物的生长。借鉴这一思路,研究员们在青海的沙珠玉乡采用石板去覆盖流沙,这样一方面降低了风沙的流动,另一方面增加了局部的土壤水分含量,从而加速了退化土地的植被修复进程。也是借鉴这一原理,他们在敦煌年前开沟,等第二年春季沙尘比较大时自然地去“填沟”,再在地下搞灌溉,以此来提高苗木的存活率。
干旱区的荒漠植物个个都是固沙高手。在内蒙古澄口,研究员们扒开唐古特白刺的沙包看到,沙埋的枝条中很多都长出了不定根,这样植物就在沙包的上部和沙包的下部形成了两层的根系。当小雨沁润之后,沙包里的根两个小时就能再次长出新的毛细根,去吸收这种小降雨;当大雨来临时,雨水可以透过沙包渗入到沙包的下部;在连续的干旱季节,沙包又能够利用深层保存的土壤水,使自己存活下去。早些年,人们在荒漠区喜欢把沙包推平、种树、种地,结果却适得其反,造成了更大面积、更为严重的荒漠化。现在,他们跟着植物的思维,秉承“顺应自然”的原则,再也不盲目地乱推乱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