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西方文化里的槲寄生

(2022-08-30 08:20:49)
标签:

辽宁青年

槲寄生

流念珠

分类: 原创·喜讯
中西方文化里的槲寄生
作者:流念珠
《辽宁青年》2022年5期
  在英国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书中,有一个神奇的传统:在圣诞节期间,在槲寄生下站立的女人要接受男人的亲吻,如果拒绝,将会给她们带来厄运。正因如此,槲寄生暗含爱情天长地久的美好祝愿。
  那么,槲寄生为何物?它有什么特点?外国人为何奉它如神?与外国人相比,中国人又是怎样看待这种浪漫而神奇的植物的?
  在大自然中,槲寄生是独特的存在
  槲寄生,顾名思义,就是无法独立养活自己,需要依靠其他植物(即寄主)的完全供养或部分供养才能活命的一种植物。它四季常青,开黄色花朵,入冬结出白色或红色的浆果,而这种浆果的黏液十分年粘稠。人类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槲寄生果子的黏液来制作黏鸟胶,鸟儿就这样落入人们手中,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槲寄生的生存能力极强,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和土壤条件下都可以生存。当槲寄生的种子掉在寄主的树枝上时,它们的生命就开始了。在几天之内,它们的种子就会伸出细细的卷须附着于寄主树枝的表面。这种卷须生长迅速并会分泌出一种特殊的酶,很快,如溃疡般的创口就会出现在树枝上,卷须从这些创口伸进去,吸取寄主那些富含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枝叶。有的槲寄生虽然看似没有寄主,像一棵独立生长的树,但其实不然。它们潜伏在土里的部分还是会偷偷地吸取邻居家树木根部的养分。
  有趣的是,槲寄生在开始寄生生活之后,会发生一种神奇的变化——外形会越来越像它们的寄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槲寄生依靠吸取寄主的营养进行生存,在吸取营养的过程中,寄主的生长激素进入了槲寄生的体内,慢慢地影响了槲寄生的生长方式,使得它们越长越像寄主。另一方面,“长得像寄主”其实是槲寄生的一种生存策略。槲寄生为了躲避天敌负鼠等食叶动物的侵害,会尽可能地模寄主,因为不少动物都知道槲寄生的叶子要比它们寄主的叶子好吃很多,营养也更丰富。
  在西方,槲寄生是浪漫而神奇的存在
  在西方的传说中,爱神弗丽嘉的儿子光明之神巴尔德有一天晚上梦到了自己的死亡。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疼爱的儿子,请求世间万物都做出一个不会伤害他儿子的承诺。只是她忘记了最不起眼的槲寄生。巴尔德的敌人——邪恶之神洛基就抓住“漏网之鱼”,以槲寄生制成的飞镖射死了巴尔德,世界从此没有光明,陷入黑暗。随后,弗丽嘉悲痛的眼泪化解了槲寄生的邪恶,救活了儿子。于是她承诺,无论谁站在槲寄生下,都会赐给他一吻。这个神话,很快演变成了西方圣诞节的传统:如有女子偶尔经过或站立于槲寄生悬挂的地方,旁边的男子便可走上前去亲吻她。西方人认为,这是两性结合、多子多孙的预兆。他们相信,红色的槲寄生果实是女性生命力的象征;白色的果实则代表了男性的生殖力;它们共同代表了原始的大地母亲。所以,在圣诞节来临时,许多西欧国家都会悬挂槲寄生的枝条。
  在中国,槲寄生曾有多种名字
  在西方,槲寄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那么我们国人是如何看待这种植物的呢?实际上,中国古代的人们在先秦时期就认识到槲寄生了,只不过它的名字叫法不同。
  三国吴的学者陆玑这样写着:“茑一名寄生,叶似当卢,子如覆盆子。本艸经:桑上寄生,一名寓木,一名宛童。”可见,在先秦时期人们把槲寄生称之为“茑”。
  到了汉魏时期,人们把槲寄生、石斛、兰草等统称为寄生,树上的石斛也叫寄生,而山石上的叫石斛。晋代曹摅在诗歌《赠石崇》里写道:“浮萍依水,寄生附林。”这里应该就是指槲寄生之类的植物。
  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延续汉代对槲寄生的称谓——寄生,不过把树上的石斛分了出去,寄生单指桑寄生科植物。此时,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将寄生放进自己的诗中,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其八)有它:“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张祜的《江西道中》中有它:“落日啼乌桕,空林露寄生。”贯休的《行路难五首》有它:“君不见道傍树有寄生枝,青青郁郁同荣衰。”;陆游的《晚晴出行近村闲咏景物》中更有它:“老行将新长犊,空桑卧出寄生枝。”
  宋朝时期,道教盛行,不少植物被人们拿来炼丹制药,用以强身健体。那时,人们便认识到了槲寄生的药用价值,就采来泡酒。到了元明时期,用槲寄生泡酒更为盛行。并且,这时人们根据槲寄生根据寄生的树种不同给它取名,如桑寄生、柳寄生、松寄生,等等。
  一直到清代,人们依然称槲寄生为寄生草、柳寄生、桑寄生等。槲寄生一词,应该是近代翻译西方植物文献获得的植物学名。可见,我国古人对槲寄生早有认识,但多应用在中医药领域。西方则偏重于槲寄生的传说和神秘性,喜欢把槲寄生作为观赏装饰植物,作为烘托浪漫表达爱意的象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