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勃的故事

(2018-11-28 10:04:09)
分类: 名人故事

王勃的故事

原文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 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 腹稿。

1注释

  【注释】宿:事先。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 勃:指 王勃。 (fàn)然:轻松、愉快之意。 语益奇:(勃文)语益奇。 (jué):惊惶貌。 (zh)文:写文章。属,连缀。 寤:睡醒。

2翻译

  译文:九月九日 重阳节,都督 阎伯屿要大宴宾客。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显示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 序文,到时拿出来,又使人觉得是即席之作。宴会开始,阎伯屿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而客人都谢辞了。轮到最后一个客人,是小小年纪的王勃,料想也不敢来接纸笔,但仍然把纸笔送了过去,颇显都督的风度。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伯屿一楞,但又莫可如何,然后满脸愠色地借口上厕所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则教属官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当第一次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 星分 翼轸,地接 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倏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 
  王勃写文章,开始时并不仔细思考,先磨很多墨,然后喝酒,蒙被大睡,醒来后,提笔成文,不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都以为王勃预先打好腹稿    

3拓展

1 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2 王勃才华早露,14岁,应举及第,后来他的才华更是锋芒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乾封(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都督阎公(扩展阅读) 都督阎公   刘   前不久,去江西南昌滕王阁游览时,讲解员津津有味地讲了许多关于滕王阁的轶闻趣事,其中自然少不了都督阎公的那段精彩尴尬。虽然这未必全是历史事实,但也不能说语出无据。这段趣闻最早见于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卷五),不过,还算是小说《醒世恒言》中的《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写得详细些,兹引如下:   是日正是九月九日。王勃直诣帅府,正见本府阎都督果然开宴,遍请江左名儒,士夫秀士,俱会堂上……其他文词超绝、抱玉怀珠者百余人,皆是当世名儒。王勃年幼,坐于座末。少顷,阎公起身,对诸儒道:帝子旧阁,乃洪都绝景。是以相屈诸公至此。欲求大才,作此《滕王阁序》,刻石为碑,以记后来,留万世佳名,使不失其胜迹。愿诸名士勿辞为幸!遂使左右朱衣吏人,捧笔砚纸至诸儒之前。诸人不敢轻受,一个让一个,从上至下,却好轮到王勃面前。王勃更不推辞,慨然受之。满座之人,见勃年幼,却又面生,心各不美。相视私语道:此小子是何氏之子?敢无礼如是耶!此时阎公见王勃受纸,心亦怏怏。遂起身更衣,至一小厅之内。阎公口中不言,自思道:吾有婿乃长沙人也,姓吴名子章,此人有冠世之才。今日邀请诸儒作此记,若诸儒相让,作此文以光显门庭也。是何小子,辄敢欺在堂名儒,无分毫礼让!吩咐吏人,观其所作,可来报知。良久,一吏报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道:此乃老生常谈,谁人不会!一吏又报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道:此故事也。又一吏报道: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公不语。又一吏报道: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公道:此子欲与吾相见也。又一吏报道: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阎公心中微动,想道:此子之才,信亦可人!数吏分驰报句,阎公暗暗称奇。又一吏报道: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听罢,不觉以手拍几道: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遂更衣复出至座前。宾主诸儒,尽皆失色……须臾文成,呈上阎公。公视之大喜,遂令左右,从上至下,遍示诸儒。一个个面如土色,莫不惊伏,不敢拟一字……阎公乃自携王勃之手,坐于左席道:帝子之阁,风流千古;有子之文,使吾等今日雅会,亦得闻于后世。从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皆子之力也。吾当厚报。   现在凡是讲解《滕王阁序》的人,都不能不提到这段有趣的历史。其实,很多正史的记载是不能当真的,对上面引述的这段野史就更应该换个眼光来看了。   话又说回来,既然明明白白地写在古籍之中,且又家喻户晓,那就成了谁也没法否认的历史事实,留给我们思考的余地只是如何评价这一凝固的历史了。   故事中的阎公对王勃似乎是一个极好的反衬。一个是官僚,一个是才子;一个老谋深算,一个不知高低;一个尴尬,一个风流。这很有回环曲折、悬念迭起的戏剧特色,也很合厌恶官僚、同情弱势族群的平民心理。然而,无论杜撰者怎样改编,阎公总不会成为反面角色,因为阎公的表现没有使人失望。正是他创设了笔会这样一个激活才子思维的情境,并能慧眼识国才,才使王勃有一展雄才之机,使《滕王阁序》问世,从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   或许人们不能容忍的是阎公的私心:他开宴遍请江左名儒,拟作滕王阁序,好像是以借刻石碑为名,行替女婿留万世佳名之实。这里,且不论那段描写阎公心理活动的文字是否真实可靠(那段对阎公尴尬描述纯属艺术创作,因为客观地讲,作者不可能深入阎公的心灵窥见阎公的全部思想活动,这里实有点莫须有),即使属实吧,作为一郡之首的阎公主办大场面的笔会,为了确保成功,心里留几块好底牌也是完全应该的。再说,人必有私,打点小算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他并没有私刻爱婿奇文于其上(依他的权力,是完全可以这么做的),而是采用公开、公平、公正的办法,让士夫秀士”“抱玉怀珠者挥毫泼墨,自由展开竞争,明示夺魁者留万世佳名。退步说,举贤不避亲,倘若其贤婿有佳作能膺服众人而折桂,那也不能全算作弊吧。   可见,阎公是一个好官。他的还在于有胆识。历来人以文传,地以人传。就阎公的话说帝子旧阁,乃洪都绝景,而若无佳作做衬托,不免有些遗憾,便求大才挥毫作序,使不失其胜迹就现在的话说就是发展旅游事业,振兴当地经济,此一也。当时王勃只是个14岁的过路省亲的毛头小伙子,并无官职,而阎公能将他邀入宴会,同样地请写序文,充分说明阎公不讲社会地位,不论资排辈,不拘一格选人才,些二也。他对那些老生常谈、谁人都会的文章嗤之以鼻,对专会罗列故事的俗套之文不屑一顾,而对有新意的绝妙好辞能慧眼识珠。当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时,阎公不觉以手拍几道: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遂更衣复出至座前乃自携王勃之手,坐于左席道:帝子之阁,风流千古;有子之文,使吾等今日雅会,亦得闻于后世。从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皆子之力也。吾当厚报。一锤便敲定了王勃《滕王阁序》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阎公是《滕王阁序》的助产婆。阎公之于王勃,恰同导演之于演员、伯乐之于千里马。只可叹,人们都争赞莲花之美丽却忘了淤泥之功!   阎公是今麻城市阎家河人。据《麻城县志》(卷十九)载:阎公伯屿,(本邑)阎家河人,唐进士。咸亨二年为洪州都督。时,征役繁重,公专以惠化招抚,州境大治。喜文学,曾大会宾僚于滕王阁。才子王勃为序,阎公深赏之,至今艺林传为美谈。后量移抚州,百姓相率随之,舟航相继,其见爱如此,到抚一年,复大治。元宗朝征户部侍郎,未至卒。从文中可以看出,阎公对王勃的文才是深赏之的,并无打压英才,抬举爱婿的小动作。至于为官,政绩又是十分显著的。后量移抚州,百姓相率随之,舟航相继,其见爱如此,到抚一年,复大治。元宗朝征户部侍郎。这又从侧面表现出阎公清正廉洁的人格风范。因此,洪都之有滕王阁是都之幸,滕王阁之遇王勃是阁之幸,王勃之遇阎公是勃与阁之大幸也!

1、三叹王勃的故事

上元三年(676)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又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高宗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

2、王勃生卒之辩的故事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卒,年二十八岁。据此推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67),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则当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卒于上元三年(676),时年27岁。

3、王勃死因之谜的故事

关于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未达交趾见到父亲前便死去,有说是探父之后归途中死,有说是风浪大,渔船颠簸掉下海淹死,有说他既渴望又愧疚见到父亲,无法排解心中极端矛盾而投海自杀。关于王勃溺水时事,又有两种说法,一说风浪太大,其尸体眨眼间已被海浪冲走,根本无法打捞;一说他被船夫捞起,因不懂水性呛水昏厥,后过度惊悸而死。王勃之死说法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淹死于北部湾防城海域。

王勃至合浦郡后,再经钦州进防城境,然后有两条线路可走,一是于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陆路至北仑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过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公元42年,东汉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队曾走这条线路,历代赴任交趾官员,走的大多也是这条线路。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处因三险” (风高、浪急、礁多)的缘故而剧烈颠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坠海。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墓地及祠庙于972年被美国飞机炸毁,今只存王勃雕像。

4、王勃死后闹鬼的故事传说王勃死后还念念不忘《滕王阁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当人们走过他的墓前,就能听到他的魂灵在坟墓中反复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次,一个秀才经过王勃的墓前,又听到坟墓中在吟诵。秀才想了一会儿,对着坟墓说:这句子好是好,只是还不够精练,要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好吗?”从此以后,人们再也听不到王勃的魂灵在坟墓中吟诵这个句子了。也有一说王勃死后阴魂不散,常在夜间出没赣江水面,高声吟诵这两句诗。

一次,一客船路经此处,正值吟声大作,那游客高喊: 这一句写得不好,太罗嗦,如果把上句的和下句的去掉,就简洁多了。从此王勃鬼魂再也没出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射马赋》中荷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胎翻新而出。如果去掉两个虚词,在内容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确实比原句精练了,但是在删去了两个字后,句子的节奏显得急促,不如原来从容大度,与上下文的格调显得很不谐调,故这两句诗并不能精简。)

扩展资料:

王勃(约650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未冠而仕
龙朔三年(663年) 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麟德元年秋(664年), 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以图仕进之意甚明。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祸起《斗鸡赋》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于是,王勃被逐。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二次被贬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魂归南海
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希望可以帮助你!

一字千金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重建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恰好路过洪州,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字;那个说,应该是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一说王勃作《滕王阁序》为十四岁,即龙朔三年。

 

三叹王勃
上元三年(676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又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高宗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

生卒之辩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据此推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则当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时年27岁。

死因之谜
关于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未达交趾见到父亲前便死去,有说是探父之后归途中死,有说是风浪大,渔船颠簸掉下海淹死,有说他既渴望又愧疚见到父亲,无法排解心中极端矛盾而投海自杀。关于王勃溺水时事,又有两种说法,一说风浪太大,其尸体眨眼间已被海浪冲走,根本无法打捞;一说他被船夫捞起,因不懂水性呛水昏厥,后过度惊悸而死。王勃之死说法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淹死于北部湾防城海域。王勃至合浦郡后,再经钦州进防城境,然后有两条线路可走,一是于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陆路至北仑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过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公元42年,东汉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队曾走这条线路,历代赴任交趾官员,走的大多也是这条线路。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处因三险 (风高、浪急、礁多)的缘故而剧烈颠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坠海。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墓地及祠庙于1972年被美国飞机炸毁,今只存王勃雕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