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教学中课后习题的有效处理

(2021-06-03 20:24:26)
分类: 教师八个一

阅读教学中课后习题的有效处理

富裕县实验小学   王艳丽

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它最大的亮点就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地在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加以呈现。如果说 “单元导读”、“交流平台”是整个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点,那么“课后练习”就是具体到每一课的语文要素训练点了。这些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循序渐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透彻解读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认真研究,合理开发和利用,将课后练习与课堂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就能更加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在进行教学时,经常将课后习题分三步融入于阅读教学环节之中。

一、围绕课后习题,做好课前预习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基础训练,探究理解,积累拓展。这些课后练习的作用在于不仅能指导老师们 “教什么”,还能指导老师 “怎么教”,学生 “怎么学”。依据课后练习中不同的语文要素训练点,结合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教师在指导学生怎么学时也可尝试运用灵活巧妙的招数,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将预习与课后习题相互结合,尤其是基础训练部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更有目的性,而且这类的习题学生们在阅读文本后,通过稍加思考,基本都能独立解决,这样就比单一的阅读课文有实效。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6课《陶罐和铁罐》一文,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陶罐和铁缸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这道习题指向了读的要求以及理解课文的大意。所以在预习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再进行默读,细心感悟陶罐与铁罐之间的对话及最后二者的结局,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也许语言表达可能不够精准,但如果能在预习环节中对此类题进行思考一番,这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进而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们因为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所以就会更轻松、准确地梳理故事内容,从而完成对课后习题的理解。

二、依托课后习题,优化课堂教学

语文课后习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学内容的重建与提升的过程。而我们现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对于理解课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有些课后阅读习题就是提纲挈领,直指中心问题。教师可围绕这类习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阅读感悟,突破重难点。所以我们研读教材时,应该把课后练习与课文合成一个整体,悉心研读,发挥其优势,重视每道题的有效落实,可以将部分课后习题贯穿在我们的阅读教学环节之中,作为课堂讨论的主要问题,对理解全文具有提壶挈领的用,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有序、高效。

还以三年级下册第6课《陶罐和铁罐》一文为例,由于文中对于人物的神态、语言描写非常精彩,所以结合课后第二题“结合课文描写陶罐与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说说陶罐、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再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教学中,我将此题作为贯穿课堂的牵引线,将其融入到精读理解环节之中。通过细读感悟,让学生找出描写陶罐、铁罐对话的部分,画出描写神态的词语。再利用联系生活、替换词语等方式理解“傲慢、谦虚、恼怒……”等词语的意思,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会表现出傲慢的样子?怎样的表现是谦虚?什么时候会恼怒,以及想象一下恼怒的样子等等训练。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词意后,再重点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当学生读出感情后,再引导学生去体会二者的性格有什么不同?此时学生们已通过品读对话深入地了解了人物性格特点,所以对于陶罐、铁罐的性格便能清楚地判断。在充分感受人物性格特点后,此时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学生们一定能读得有声有色,完美地展现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如果能表演能力的同学,我们还可以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特点的准确把握。

可以说,通过此题的串联步步推进的教学,不但轻松地解决了课后习题的学习,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而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也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从而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借助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的落实要依附于练习。课后习题编排的内容着眼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理解与交流、积累与运用、拓展与实践”三个维度设计,是编者根据课文特质编排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和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借助课后习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分步教学,落实语文要素。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本单元中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课后练习第一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显然,这是编者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而设计的专项训练。所以,在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首先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到了周恩来在修身课上回答老师的问题,表明自己的志向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周恩来为什么会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的志向?”带着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找出文中与这个志向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在交流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因为听到伯父不让自己随便到外国人的租界去玩,并且伯父还说了“中华不振”这几个字,他的内心有所疑惑。于是出于好奇,便来到了租界,亲眼看到了中国人受到欺负却不敢反抗,只能忍气吞声这一幕,他才真正理解了“中华不振”这几个字的分量,于是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在学生了解了课文的思路后,再去概括课文写了几件事,就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上,此导学生将文中所写的三件事,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出来,并用上“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将三件事串联到一起,便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们在这样的引导下,不但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攻自破,对于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求也掌握了方法,即将课文的主要事件结合到一起,便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教学活动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不但使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对于落实语文要素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成了教学目标。

可见,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熟读教材课后习题,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挖掘课后习题的价值,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