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聚焦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2019-12-12 21:29:58)分类: 教师八个一 |
部编版教材真正走进我们所有教师的课堂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对于这套教材的使用,估计咱们所有老师都有一种感觉,就是难呀。对吧。因为与我们以前的教材相比,这套教材更加注重语文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且将这种要求贯穿在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之中。所以我们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所有教学内容都根据我们的想当然来教了。这套教材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按照一定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教材内容中。所以,用好语文教材,就要做到心中有全局,树立整体意识,教课时要“前瞻后顾、前后勾连、前后呼应”。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就要深入地分析教材,把握好教材的主旨内容以及相应的训练点,再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可以说作为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显性线索,“语文要素”是贯穿新教材的主线、明线。用好“语文要素”这把钥匙,就能精准打开部编语文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真正让“好教利学”在课堂中落地生根。本文以部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语文要素的提取、使用与落实。
一、着眼“新变化”,提取语文要素
较以往教材,部编教材有许多“新面孔”、新变化。关注这些“新要求”“新角度”“新内容”,凸显“新”的内涵,就能精准提取“语文要素”,实现单元“语文要素”的有效生成。
1.聚焦“新要求”,从课后练习中提炼
课后习题设计“旧貌换新颜”,是部编教材的主要亮点。我们可以发现,语文要素是包含在每篇课文后练习题中的,这些题目是根据理解与积累、行为与运用、拓展与实践这三个维度来设计的。读懂了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图,特别是“新题目”背后的新理念,就能准确提取语文要素,让教学有了“靶心”。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些课后练习题,每一道题都要完成,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部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除《古诗二首》外,安排了《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趣事多》3篇课文。这3篇课文课后练习第1题,在传统“朗读课文”的要求基础上,都增加了新的要素,分别是:“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说说课文里写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说说太空生活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梳理、关联这些要求,不难发现本单元语文要素为“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发现课后习题“新要求”,就能精准找到隐藏的语文要素,把握好单元教学重点。
2.关注“新角度”,在文中泡泡中融入
部编低段教材文中的不少泡泡,既突出了学习重点,又提示了学习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其实,这些泡泡还蕴含着其他秘密,细心解读就能发现。如《雷雨》一文,有这样的泡泡:“加点的词用得真好!”如果教学关注点仅仅局限在体会“压”“垂”“挂”这些加点的词用得准确、巧妙,那就会弱化了其所蕴含的教学价值。教学时,要注意“泡泡”使用的“瞻前顾后”:提示主要信息时,既要关注景物,也要突出景物的变化,提取上述动词;交流课文内容过程中,用上这些动词,表达将更准确、更形象。运用才是最好的理解。把文中泡泡充分融入到语文要素之中,教学价值才能最大化。
3.链接“新内容”,在语文园地中回顾
语文园地中不少内容,如“字词句运用”“口语交际”“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等栏目,隐藏着语文要素,是检验单元语文要素教学成色的落脚点。如,二下语文园地六“写话”题,重在“让学生仿照例子,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仿什么?怎么仿?仿到什么程度?这就涉及到学习支架问题。运用本单元语文要素“提取主要信息”——从例子中提取疑问词,感受疑问词所处在位置,体会提问的不同角度;进而用上这些疑问词,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说清楚。从语文园地的角度审视“语文要素”,回顾“语文要素”,检验“语文要素”,这样以单元整体教学视角,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促进了他们语文能力的发展。
二、整体感入手,用好语文要素
部编单元教材在 “语文要素”统领下,包括课文、课后习题、字词句运用、交流平台、口语交际、写话、我爱阅读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安排。不仅如此,单元之间、年级、学段、全套教材的整体都很清晰,需要系统理解、准确把握。
1.依据课标,整体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是语文教学的总纲和准绳,语文要素是课标的分解和细化。在“教学目标”部分,课标明确:低段阅读教学要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低段口语交际教学要“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大意”。在“评价建议”部分,课标明确提出: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本单元语文要素“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既是对课标低段教学目标的落实,实现对文本内容的初步感知,同时也将为中段“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作好铺垫。唯有整体把握课标,把握好各个领域的总体目标以及各个学段要求,明晰各个阶段目标与要求的区别与联系,语文要素的理解与落实才有基础,才能通透,实现“纲举目张”。
2.遵循规律,螺旋上升
学生的学习总是由浅入深,由不知到知之不多再到知之甚多的。而这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语文学习规律。部编教材顺着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将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统筹规划,按照一定的层次、梯度,有机地融入到新教材中。以“提取信息”为例,部编教材从一上开始,以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发展序列(见表1)呈现。教学时,需要我们以发现的眼光,从教材中找寻语文要素,并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教与学,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3.重视运用,由知而能
语文要素不仅仅用来理解的,要走出以分析为主的传统学习模式,由学向用走一步。只有用起来了,语文要素才有价值,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以“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要素为例,二下前面几个单元已有孕伏、铺垫,第六单元则着力重点教学,教出层次,学到方法,而第七单元又进一步延伸与运用,通过反复操练和巩固,让这一要素(见表2)自然落地。这样,前有铺垫,中有教学,后有延展,真正让语文要素有教的经历、学的过程,用中学,习中练,走出一条由知而能而智的语言文字运用之道。
三、教学用并进,落实语文要素
一个语文要素的落地,需要反复教学、导学、运用的过程。本单元语文要素落实,以《雷雨》为重点,《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趣事多》两课以导学为主,园地六“写话”“我爱阅读”则为运用反馈的点,通过精准教,精细学,精致练,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了解文本内容,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1.基于学情,精准教透彻
学生对于提取简单、明显信息已有一定基础,而对于准确提取关乎课文内容的关键信息,并且综合利用这些信息概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则需要教师精准“教”。以重点教的《雷雨》一课为例,可分五步走:第一步,从标题入手,初步读文,画出描写雷雨的关键词句,借此理清课文“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脉落;第二步,以“雷雨前景色变化”为重点,重锤敲击,教出方法。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描写的景物,再引导学生抓住“压”“垂”等重点词,体会景物变化的特点,最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借助景物图片和板书说说雷雨前的景象;第三步,同桌合作,尝试运用 “读课文——圈景物——品词语——说内容”方法,学习“雷雨中”部分。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用上“越来越……”句式,说说雷雨中景象的变化;第四步,放手自主,让学生运用学法学习“雷雨后”片段,重点体会雨过天晴各种景物的变化。指导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关联“雷雨前”内容,前后对比理解,初步形成“整体感”;第五步,回归整体,了解内容。借助板书和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后景象的变化。教得精准、有层次,学生的学才能步步为营、循序渐进,“一课一得”才能达成。
2.善于引导,精细学扎实
有了精准教打基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太空趣事多》是本组第三篇课文,要继续以“导学”为主,精细各个“导”的环节,将主要信息的提取与课文内容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导题。从“趣事”切入:“同学们,课题中‘趣’是什么意思?事呢?”学生回答后,可引导他们围绕课题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说到太空生活有趣?”“太空趣事多,体现在哪些地方?”问题来自于需求,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接着,导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并且小声跟同桌说一说;再,导品。同桌交流汇报,一个直接说趣事,另一个补充介绍太空生活有趣在什么地方。学生汇报时,教师紧扣关键词语,通过比较、想象、朗读、联系生活以及上下文等方法品悟,初步了解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最后,导说。创设情境,结合板书中的关键信息,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太空生活有趣的事情。各个环节导得细,学生学得充分、扎实。
3.重于运用,精致练到位
用起来,用得如何是能力是否形成的最好检测。语文园地六
“我爱阅读”《最大的“书”》,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很好的回顾与检测点。教学时,可沿运用的思路展开,精致练,练到位。先,“用题提问,问出目标”。学生可能会这样提问:“书指的是什么?”“这里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体现在什么地方?”“文中写了‘书’的哪些内容?”问题明确,目标清晰,就容易激起阅读兴趣;接着,“用文朗读,提取信息”。让学生自读文本,对照问题,圈画相关内容,以此提取主要信息,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最后,“用上关键信息,说说文本内容”。教师出示句式“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责任,揣摩编写理念的突破与创新是用好统编教材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希望我们大家深挖教材,找准目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