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唯识学《八识规矩颂》简释(三)

(2019-03-31 21:01:28)
标签:

八识规矩颂

唯识学

末那识颂

阿赖耶识颂

法执

分类: 佛教唯识类
唯识学《八识规矩颂》简释(三)
南怀瑾先生讲述  林中治记录 
唯识学《八识规矩颂》简释(三)
末那识颂一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带质有覆通情本:末那识是梵文的音译,它是意识的根,继意识第六,故又称为第七识,又称染污识。此识是阿赖耶识的带质境,所以称为真带质。假带质则是前面所说的,见到一个树的影子,以为是鬼是动物等等。由于“我执”之故,能障覆一切净法,故谓之有覆。我们学禅,往往有一点境界,以为就是道,其实已落在更深的我执里,还不自知。这一种有情众生的我执作用,与阿赖耶识的根本相通,所以说它“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意识的根把阿赖耶识能见的功能,执之为我。我们要体会这种我执的作用,只要在思想感情的起心动念上,就发觉处处有一个我的观念存在。其实这里能见的功能,原非是我,认非我为我,故其能缘之量是属于非量。
  八大遍行别境慧:第七识所相应的心所有十八个,此偈提到十四个:大随烦恼八个(不信、懈怠、放逸、掉举、昏沉、失念、散乱、不正知),遍行五个(作意、触、受、想、思),别境中一个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加上根本烦恼中的我贪、我痴、我见、我慢等四个,共有十八个,与之相随而不舍离。
唯识学《八识规矩颂》简释(三)
末那识颂二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柒净依
  恒审思量我相随:第七识思量的功用,在整个八识中最为优异,因为它能恒常详审不断。它之思始终执着一个我相。不管是学哲学或是学道的人,学的越高,“我”的成见越深。譬如我们有时发表某些意见时,或许会申明这只不过是自己的客观看法。可是这种客观,放在唯识学上属于比量,放在哲学上讲是主观的客观,但我们自已却很难在这上面体会出有一个“我”的执着。
  有情日夜镇昏迷:因为我执体会不出来,就很难得到自在与解脱。有情,就是有我。只要有我,就分别有人。有人有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得不到清净。因此,凡是有情的众生,始终都沉没在情欲的昏迷之中,而不得醒悟。
  四惑八大相应起:四惑是上面所讲的贪、痴、我见、慢等四个根本烦恼,八大是八个大随烦恼,这些恒常相应而起作用。本身虽不造业,却可以促使意识染污而造作种种染业。
  六转呼为染净依:前五识以及第六意识,皆依第七识辗转而起。此识如果染污,前六转识所发的功用,也是染污的。此识如果回还到平等性的清净,则前六转识也停止分别而得清净。我们平时讲“无念”,就是要停止意识上的分别作用,而回还到意根的清明上去。可见“无念”并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起分别而已。不过这种工夫说说还容易,真要做到,可不简单。
唯识学《八识规矩颂》简释(三)
末那识颂三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动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极喜初心平等性:初地菩萨见道的时候,称为欢喜地。这个时候意识上的“念”,已经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托空。所以第七识的转智,与第六意识相关,意识断分别我法二执时,第七识才转为初步的平等性智。
  无功用行我恒摧:第七识必须到达菩萨修道位的第八不动地,才进入无功用之用。亦即不要用功夫来管带,自然的除去了我执,“人我相”恒常的被摧灭,不复增长。
  如本现起他受用:等进入如来地——成佛之时,第六意识所转的妙观察智究竟圆满,而第七识所转之平等性智,亦复成就。这个时候,佛为着度众生,再现起“我”的功用,这一种“我身”,是神通妙用所变化而成,专为利他而起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这一种由神通妙用所变化而成的“我身”,要初地至十地诸圣位菩萨,才能了解得到,亦惟此等菩萨,为所教化而得受用。其他众生,因信心与智慧不够,虽亦接受教化,但无法得到受用。
唯识学《八识规矩颂》简释(三)
真善美的本地风光
  这一次所讲的《八识规矩颂》,并不是专就唯识而讲,所以只简单的就字面的意义,与禅宗的心性关系,做一点说明。我们讲解的重点,是根据达摩祖师所传,要以《楞伽经》来印心。因为禅宗所讲的心性太笼统,初学的人不容易体会得到。而《楞伽经》上提到: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因此我才引出《八识规矩颂》。
  现在我们再回转来对禅宗所讲的心性,做一个具体的体会。一个人学禅做工夫到了上面所讲的境界,在心念上达到绝对空时,就是脑子里绝对没有妄念、妄想。不过要注意,这一种无妄念无妄想,并不一定要在静坐中,要随时随地,不管在动中或者是静中,都保持这个境界才对。同对自己的色身也要空去。此时要注意,身心虽然无妄念杂想,但并不是枯槁,更不是怪异,它是从内在的充满,流露出一片至善至美至真的活泼泼的天机,内在是一片空灵,外表却非常的自在而庄严。因此,这第七识要到达无功用的程度,才是修道真得成就,庄子所说的“外寄身心”的境界可以与此互相参证。如果我们只是用意识把“我相”压制住,认为已经没有我执,相反的,这一种认为没有我执的观念,正好就是我执的具体表现,还要把这一种观念再空去才对。
  以上所谈是第七识达到平等性智的概况。这种智慧与工夫,只靠理论上的了解,是不能做到的,一定要用身心去实验,工夫到了,自己自然心里明白,而行家也会看得出来。
唯识学《八识规矩颂》简释(三)
阿赖耶识颂一
性惟无覆五遍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性惟无覆五遍行:第八阿赖耶识,不要说一般人了解不到,就是学佛学禅做工夫的人,也很难了解。现代西方所讲的心理学,只提到意识的反面潜意识(下意识),对于第七识尚不清楚,更何况第八识。阿赖耶识并不是“道”,借用《易经》来解释,它是太极中的阴面。有人说,他做工夫可以证到第八识,那是很糟糕的事。因为证到第八识,正好是黑洞洞一片,陷在根本无明里。第八识本身不能造业,同时不与染法相应,所以它的业性是无覆障,同时也是无记。它所相应的心所,只有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界地随他业力生: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地,九地(欲界之五趣地,为一地,及色界与无色界之四禅、四定之八地)。由于前六识造业的力量,阿赖耶识就跟随着善恶的业力,引发本身的功能,轮转于三界九地。
  二乘不了因迷执:二乘的声闻、缘觉,他们只证到“空”,不晓得第八识的实际体用。“空”与“有”,都是第八阿赖耶识功能的作用,而二乘人只观空,认为就是究竟。其实,是他们执迷不悟的缘故所致。
  由此能兴论主诤:由于二乘人对于阿赖耶识认识不清楚,所以引起大乘的各宗各派的论主,广引大乘教典,与其诤辩。
唯识学《八识规矩颂》简释(三)
阿赖耶识颂二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浩浩三藏不可穷:此三藏,并不是指佛学的经、律、论三藏。乃是指阿赖耶识有三种大功能:能藏、所藏、执藏。过去的诸法种子(相分),持而不失,是能藏的功能。现在受诸识所熏,现行生种子,这是所藏。阿赖耶识能见的功能(见分),为第七识所执,认以为我,故称执藏。因此,识体具此持种受熏执以为我,令无边有情无始相续轮转的体用,实在是甚深广大而不可穷诘也。
  渊深七浪境为风:第八阿赖耶识,譬如是大海,而前面的七识,就是海水所起的浪涛。浪涛绝不孤起,必由风之吹动。识亦不孤起,必待境而生。以唯识学的道理来看,不论是中国外国,黄种人白种人,任何朝代的风气,所影响的人心及产生的各种文化,更可以证明“境风吹识浪”的道理。风浪(境识)互为因果,相续生灭,所以识海,弥失其湛寂之相。如以静坐而言,就算你定得再好,充其量是回复到阿赖耶识本体的一面,那还是无明的根本。必定要打破阿赖耶识,证到真如光明的一面,才算是“道”。
  受熏持种根身器:受熏,就是熏习,也就是平时所讲的习气。习气可分习惯与气质。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就如衣服受香料熏染而有香味。我们做梦,都是按照习惯而做,这就是种子(业力)生现行的具体证明。持种,就是阿赖耶识能够执持过去的种性,变为现在的现行;现在的现行,受熏以后,又变成未来的种性,这些过去,现在、未来的种子,都藏持在阿赖耶识里,使之不散失。根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身指四大(地、水、火、风),器指物理(物质)世界。按佛学上,把世间分为:器世界,有情世界,国土世界。西方的柏拉图,也把世间分为物理世界与理念(精神)世界两种。根身所产生的精神作用,与器所产生的物理作用,都由阿赖耶识的功能产生而来。
  去后来先做主公:人将死时,前五识先停止作用,意识进入独影境,第七识陷于昏迷。等到前七识都不起作用,在真正死亡的那一刹那,第八识最后离开。所谓暖、寿、识是连带发生作用,人的身上,只要某一部份还有一点暖气,表示他的寿命还没有死亡,阿赖耶识也就没有离开。胎儿在成胎的一刹那,必须父精、母血(卵),与中阴身所带的阿赖耶识,三缘和合才能成眙。在八个识中来讲,前七识还没有发起作用以前,阿赖耶识最先来。因此,三界有情的众生之所以有生死的现状,以此识作主人公。但未证“道”以前,一般人对于这种说法,是难以理解的。
唯识学《八识规矩颂》简释(三)
阿赖耶识颂三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不动地前才舍藏:第八阿赖耶识的转智,是跟着第七末那识而转。菩萨行者在第八不动地前,断我执种子,第八识的见分不复将末那识执以为我,如此才能舍去执藏的作用。我执种子一舍,真如佛性就显现出来。
  金刚道后异熟空:到了十地菩萨以上,得金刚喻定的时候,因果的行相空了。请注意,佛学所讲的空,并不是没有,“空”是境界的形容词,譬如说:“水波不起”,“心兵不兴”,都是空的境界。反回来说:波不起,当然还有水,兵(念)不兴,当然还有心,怎么可以说“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呢?还有,佛学所讲的因果,与自然律的因果有别。它的因果行相,有异地而熟,异时而熟,同因不同果,是异果而熟,同果不同因,是异因而熟。
  大圆无垢同时发:第八阿赖耶细到了如来地,究竟转为大圆镜智,这是果相转;而因相的一切种子,尽成为无漏智,故名为无垢识。此无垢的成就,大圆镜智因之而发起。此时,因中赅果,果中赅因,无因果之相,有因果之用。此正是百丈禅师所说的,成道的人,不昧因果,此点请参见说错一字,误为“不落因果”,而落五百年野狐身的公案。
  普照十方尘刹中: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时,借用《易经》与道家的说法,心性已转为纯阳之体。后来的吕纯阳、张纯阳之名,乃由此而来。无垢识的有漏种子已尽,惟是无量功德之体,即为诸佛法身。而大圆镜智常寂之光,普照十方世界,尽未来际普度众生。
唯识学《八识规矩颂》简释(三)
法执难舍
  谈到这里,我们已把五法、三自性及八识的道理,做了简单的说明,最后讲一讲“二无我”。
  二无我,就是人无我与法无我。人无我同于四念处的道理,二乘人(声闻、缘觉)修到罗汉果,可以把身体亡去,很容易做到人无我。可是他却把“空”与“定”的境界,当做是道果,这就是不能做到法无我。以我们一般人来说,对于哲学的见解与修道的经验,常常自以为是,而固执不放,这一种见解上的成见,就是“法我执”。
  《楞伽经》上所讲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都是“心”的作用。达摩祖师对于心地的工夫,主张用《楞伽经》来印证,就是这个道理。
唯识学《八识规矩颂》简释(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