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成长快乐
成长快乐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58积分
  • 博客访问:64
  • 关注人气:12
  • 获赠金笔:0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林逋《山园小梅》赏析

(2010-01-30 21:02:09)
标签:

杂谈

林逋《山园小梅》赏析

●原文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背景简介
林逋(967~1028),钱塘人。北宋诗人。他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正是他对梅花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才能写出这首流传久远的咏梅绝调来。
此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此诗一出,后人奉为咏梅的绝唱。

●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点评
【主持人】林逋在中国诗歌历史上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程郁缀】《山园小梅》这首诗它是宋代诗人林逋的一首名诗。林逋是北宋初期的一个诗人,他的字叫做“和靖”,人们称他林和靖。他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一生也没有娶妻子,但他又非常喜欢梅花,以梅为妻,加之他非常喜欢白鹤,他养了很多白鹤,以鹤为子,所以有“梅妻鹤子”之称。他写了很多歌颂梅花的诗歌,其中《山园小梅》是非常突出的一首。
【主持人】请您给我们评析一下这首诗吧!
【程郁缀】“众芳摇落独暄妍”,梅花它是开在冬天和春天相临的时候。“众芳摇落”梅花暄妍,“暄妍”就是风景非常美好。“占尽风情向小园”,把整个小园里的风情都占有了,一开始就把梅花写得很不一般。下面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是写这个梅枝稀稀疏疏的,在这个清清的水倒映之下映入清清的水上。“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写的梅香,在这个朦胧的月色之下阵阵的梅香飘浮过来。所以他一句写梅的姿态,一句写梅的幽香,这两句是非常有名的句子。后来南宋词人姜白石,他就以“疏影”和“暗香”作为词牌的名称写了两首歌颂梅花的词。那么下面他接着写的“霜禽欲下先偷眼”,这个“霜禽”有两种说法:一个就是它是冬春时候霜有冷的意思,一种说霜是白的意思。“霜禽”有人联系到林和靖他特别喜欢白鹤,所以可能是指的白鹤,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霜禽欲下先偷眼”“先偷眼”写得非常形象,特别是这个“偷眼”偷偷地窥看一下。说这个“粉蝶如知合断魂”,蝴蝶如果知道如此美好的梅花的话,它一定快活地要晕了。“断魂”就是销魂,销魂就是一个人的感情极端的快乐,或者极端的悲伤,这里是指极端的快乐。因为春天的蝴蝶它是不能看到初春时候的梅花的,如果粉蝶看到如此好的梅花的话,可能是要快活极了、高兴极了。最后诗人说“幸有微吟可相狎”,有这种在这个梅花前面,在淡淡的月色下面,诗人非常高兴地吟诗。“不需檀板共金樽”,不需檀板啊金樽啊那些华丽的高贵的东西,在这种非常美好的梅花和非常幽香的梅香下面诗人自我沉醉、自我欣赏、自我吟诗,这是最佳的境界。所以在咏梅的诗歌当中,这首诗是非常突出的一首诗歌。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句,欧阳修是特别推崇,认为这句诗歌在咏梅诗中是最杰出的。所以林和靖的这首《山园小梅》,在我们整个中国的咏梅诗歌当中也是一枝独秀的。
【主持人】林逋其人、其诗对我们今天的意义何在?
【程郁缀】这个林和靖的一生是非常特殊的,他一生隐居在西湖孤山,20多年都没有到杭州城市里去窥一窥,这也是他非常难得的。他这首诗歌体现了他追求高洁、一尘不染的这样一种情怀。他不跟世俗相沾染、不同流合污,玉洁冰清。当然他这个完全的离开社会、离开人世隐居到孤山这一点我想我们现在生活中是做不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他追求那种高洁的情怀,追求那种在梅花的描写当中所寄托的那种人生的追求,这一点我们还是可以学习的。
又一赏析文章:

首联作者就直接抒发对梅花的赞赏:“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百花凋谢后只有梅花明媚鲜艳,在小园中占尽风情韵致。一个“独"字展现出梅的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孤傲的神韵。
颔联对梅花作具体描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更是曲尽其妙,为历代传诵名句。即疏长的枝条横斜在浅浅的、清澈见底的水面上,幽幽的香气飘散在朦胧的月色里。作者从视觉角度写梅、影、月、水,又从嗅觉角度写梅香,二者结合如此巧妙,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梅花图。
颈联则是着意作环境的渲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冬天的鸟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先偷眼”三字写得传神,极写冬鸟爱梅之甚。再写粉蝶,它们如知梅的风姿一定会喜欢得要命,乃至失魂落魄,把粉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这一联进一步烘托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及幽居之乐。
尾联作者被梅陶醉,直抒胸臆:“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如在赏梅时低声吟诵,那么,在恬静的山村里尽可自得其乐,那种敲动檀板,启动歌喉,并用金樽对饮助兴的热闹场面又有何用呢?这就把诗人的情操趣味和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怀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唐代有一个卢藏用,考上了进士没去当官,却隐居于终南山。后被唐高宗征召入京,官拜左拾遗,时人讥讽为“随驾隐士”。唐睿宗迎道士司马承桢至京,将还,藏用指终南山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至远?”承桢徐答曰:“以仆所观,乃仕宦捷径耳!”藏用面有愧色。“终南捷径”一典便由此出。走这条捷径的当然不止卢藏用一人,如吴筠,史称其“善属文,举进士不第。性高洁,不奈流俗。”遂隐居嵩山,可他偏偏爱写诗,诗流传到了京师,玄宗闻其名召为翰林。还有李泌从未应过考,后来也做了大官。
我国古代,尊崇隐士之风始于汉光武帝刘秀,他有一封《与子陵书》:“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譬之疮痍须杖而行。”把严子陵比作拐杖。还有太原隐士周党被征召上殿,希望“愿守所志”,拒行拜君之礼。博士范升启奏,要求以大不敬罪惩治周党。光武帝下诏云:“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不仅不治罪,还赐帛四十匹遣归田里。
光武帝之所为,都是因政治需要而为,王莽篡汉,绝大多数的官员都重仕途而轻名节,进表献符,俯首称臣。故东汉刚立,光武帝便大倡名节,对那些德行高远志节清白的隐士,旌表嘉奖、予以厚赏。正是严子陵带了个头,垂一根钓丝于富春江上,士子们才讲求操守、维护国体。任渊说:“东汉多名节之士,赖以久存,迹其源本,正在子陵钓竿上来耳!”
宋代亦重贤尊隐,力学严子陵的真隠士日渐增多。不象唐代那些追求由隐入仕名利双收的“随驾隐士”。这是因为经历了兵祸连年、哀鸿遍野的五代,人心思定。另外因为一些读书人看淡了名利,真正企求一种恬静的田园生活。最有名的隐士当推林逋。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放鹤。良久,逋必棹小舟而归,盖常以鹤为验也!”风神何其潇洒。《宋史.隐逸上》载:“林逋,少孤力学,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使林逋千载留名的,除了他的隐士生涯,便是他的梅花诗了。
清风千载梅花共, 说着梅花定说君。 (吴钖畴)
姓名犹寄梅花上, 一度开时一度春。 (杨公远)
再请看王琪的诗《梅》:
不受红尘半点侵, 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 惹得诗人说到今。
此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赞颂梅花的一尘不染和不追逐荣华富贵的高洁品质。后联就把林逋酷爱梅花,和著名的写梅诗篇典故转过来铺叙。
再回过来赏析林逋的名篇《山园小梅》:
众芳搖落独喧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此诗被后人誉为咏梅之绝唱,真是: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没诗才。我们来赏析一下被历代诗人誉为“千古绝调”的颔联,其意境互为渲染更为传神,其修辞各含微妙尤显功力。
水因其清,所以看上去浅,并非真浅,‘清浅’侧重在清。‘疏影’‘横斜’入水,因水之澄澈而仿佛别在一清凉世界越显晶莹。梅香不是浓郁,而是淡淡的似有还无,故称暗香。再配以‘浮动’(而不是弥漫、四溢等),其幽独之神韵毕现,真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暗’与‘浮’,也是通过视觉的意象使人感受梅的幽香,让无形之香有形化,亦即现代修辞学上的所谓通感。后来王安石咏梅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可谓得林诗真髓。梅花的香并不轻易奉献于人,只不过随着晚风中轻微荡漾的月光自然浮动而已。
在这种物我相忘的境界中,诗人的自我生命与梅的生命往复交流,无意中把自我的情怀灌注到梅,同时也让梅花的风采吸附于自我,梅成了诗人形影不离的恋人,诗人就成了梅怜香惜玉的知己。故后人称林和靖“梅妻鹤子”! 注:林逋死后宋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
这首诗给后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请看陈与义《墨梅》诗中句:
自读西湖处士诗, 年年临水看幽姿。
宋徽宗被掳北去,也写下《在燕京作》:
寄语林和靖, 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朱淑贞《吊林和靖》句:
当时寂寞冰霜下, 两句诗成万古名。
张炎写道:“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
林逋的梅花诗之所以风行,除了诗本身是佳作外,还与宋代“崇雅”的美学思潮有关。
林逋在当时的名声为何如此之盛呢?林逋毕竟是“避世之隐”,而非“忤世之隐”。方能如此逍遥自在,时来雅兴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林逋旣家贫衣食不足,为什么还能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原来,宋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自从有了圣旨,林逋的生活大为改观,高官显宦不时来访,当然会有所馈赠。这样这位梅妻鹤子的林隐士,方可衣食无忧。林逋卒后,州官上奏,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
汉光武帝在对待严子陵的这件事上,是捞足了资本的,故宋真宗亦想效仿。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无意中透露了玄机:“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聂紺弩先生写的《过严子陵滩》:
一领羊裘一钓竿,浪花飞溅子陵滩。昔年朋友今皇帝,你占朝廷我占山。
此地鱼龙多寂寞,何年宫阙不高寒?苍苍云树泱泱水,留个先生最好看。

阅读(5314)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