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介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的普及刊物《数学传播》

(2015-04-30 16:51:18)
分类: 转载---其它

推介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的普及刊物《数学传播》

1

0


《数学传播》第153期封面



http://42.121.29.44/Files/mysanco/wenda/attachment/question/1430380641.jpg
《数学传播》第153期海报



优秀的中文数学普及刊物并不多见,能够与《数学文化》一分高下的,北京中科院数学所的《数学译林》从前还算过得去,但现在恐怕就只有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的《数学传播》了。



《数学文化》 一样,《数学传播》也有电子版,请看这里。《数学文化》电子版只提供了部分免费阅读,而《数学传播》电子版则是完全对外开放(除了最近的一两期可能要等半年)。



《数学传播》由中央研究院数学所黄武雄、刘丰哲两位教授发起,与其他当时在中研院数学所任职的教授共同创办,目的为传播数学知识及推广数学教育,是一份适合大众阅读的科普刊物,重要面向中学生、大学生、中学教师中的数学爱好者。跟《数学文化》一样,《数学传播》也是季刊,自1976年5月创刊,至今已有39年,出版到153期。



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个刊物是看到《陈省身文选》中的某些文章(如《学算四十年》,在台湾的另一个网页上有电子版)和张奠宙教授对杨振宁的一个访谈(杨振宁与当代数学)曾发表在《数学传播》,料想这个刊物应该不错。后来偶然从南开陈省身数学所看到这个刊物,拿来一读,果然有趣。现在我知道,陈省身与《数学传播》有关系并非偶然,因为陈省身曾出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的代理所长!



《数学传播》分好几个版块,在索引分类中可以看到。我最喜欢的是“人物访谈”,我认为这也是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栏目。编辑有心,给这个栏目取了一个典雅的系列名字“有朋自远方来——专访某某教授”,尽显地主之谊,很是贴切。台湾是个孤岛,能来此一游的都算“远道而来”了,主人自然是“不亦乐乎”。在这个栏目中,你可以发现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如



法尔廷斯(Gerd Faltings)
斯梅尔(Stephen Smale)
森重文(Mori Shigefumi)
拉克斯(Peter Lax)
瓦拉德汉(Srinivasa S. R. Varadhan)
乌伦贝克(Karen Uhlenbeck)
陶布斯(Clifford Taubes)等。
这些访谈对象都亲到过台湾中研院。当然,跟《数学译林》一样,《数学传播》上也有一些翻译过来的访谈,例如这里是塞尔的访谈,我们进一步整理为简体版本。



如果只让我推荐一篇访谈,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姚鸿泽的访谈,这个访谈最近也几次重印在丘成桐主编的《数学与人文》丛书中。在回顾他的大学生涯时,姚鸿泽教授说道:



数学系的学生证明了四年,就像少林寺的和尚在挑水一样。四年一直都在挑水,却没有让他看些其它的东西,很容易就读不下去了。



这个比喻很是贴切,如果你再参照一下莫宗坚在《少年游——我的大学时代》一文:



经过了一、二年的苦读,我才发现女同学们脸若春花,眸若点漆。有些小和尚,经也不念,钟也不打:“不拜佛祖,只拜观音。”



还在挑水敲钟、打坐念经拜佛祖的小和尚们,这里有一份《数学传播》,各路神僧开坛论道,闲时若不拜观音,不妨一阅。



末了,应该打个预防针,汉字在台湾未经简化,所以《数学传播》虽然是中文版,但仍沿用繁体字排版。这也许会给大陆读者带来不便,但我相信这不是大问题。想必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得到了更多的传承,这从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的刘太平教授在访谈肖恩(Richard Schoen)时说的一段话可见一斑:



刘太平:在(中学大学时代)那样青涩的年纪!我总是把数论、甚至几何的一部分或代数,来和分析做比较,就像比较中国文学中的诗与小说。小说与诗非常不同。中国的诗在唐代和宋代有过非常光辉的过去。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对诗人多有推崇。就小说而言,中国远不及日本,更别提欧洲。小说比较复杂,需要有人生的体验等等。写小说需要在生活中历练,作诗就有些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