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bmiddle/0d7c5e12hbcc2e4c76068&690 寓言故事 《猴吃西瓜》,看起来好似一篇童话故事,其实不是的。寓言故事区别于童话故事,就在于寓言故事看起来简单,但道理深刻,发人深省。
《猴吃西瓜》故事中共出现了六个角色:
1、猴王
即为“王”则有王者的智慧。他自己不懂的事情,可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从而得出结论。但是,他可以把自己的不懂装懂,通过权利的职能变成了奖惩制度。
2、小猴子
小猴子的话语简短,不敢多说一字,既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动,也有地位底下的胆怯。虽然他说出了正确的吃西瓜应该吃哪里,但人微言轻,自是不被理会还不够,还得遭到大家的谴责和鄙视。
3、秃尾巴猴子
秃尾巴猴子,既然是秃尾巴的,就有了经历有了磨练。他立刻就否定了小猴子的话,说自己是吃过瓜的,尽管他吃的是甜瓜。即显摆了自己吃过瓜,又说出了吃瓜的道理--都是瓜,就应该一样的吃饭。那就是 一个经验可以广泛推广而用。
4、老猴子
老猴子即为老,即使不当领导也有年龄的威望。当大家意见不同争持不下的时候,目光就集中到老猴子身上了。老猴子在猴群里一般情况下是不被重视的,因为年老体衰,争斗工作都不得力了。而此时大家看他的目光,无疑是一种期待和信任。这让他百感交集,仿佛此时有了封官加爵的荣耀和尊严。可是,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底细,他也不会吃西瓜。怎么办呢?他边想边说:“这吃西瓜嘛,当然……当然是吃皮咯。我从小就爱吃西瓜,而且……而且一直都是吃皮的。我想,我之所以老而不死,就是因为吃了这西瓜皮的缘故……”话语当中的支支吾吾,既表现了自己的心虚也表现了老年猴子的狡猾,既不得罪众人,也不失去自己,并用自己老而不死的现实为自己从小就吃西瓜这件事做为确凿的证据。不学无术却倚老卖老,被这只老猴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5、有个猴子
有个猴吃了两口,就捅了捅旁边的说:“哎,我说这可不是滋味啊!”
这是一个有觉悟、有见地的猴子,他用自己的味觉说话,而不是用耳朵说话。但是他只能捅捅旁边的猴子,却不敢大声的说出来。而旁边的猴子回答他的话,会使他不再说了。如果故事写下去,也许当真像大白的时候,这只猴子会说:“我早就说这西瓜皮不是滋味了。不信,你问问他,我是不是早说了!”
6、另一个猴子
当一只猴子捅捅他告诉他这西瓜不是滋味的时候,这只猴子说“ 咳,老弟,我常吃西瓜,西瓜嘛,就是这味。。。。。”显然这只猴子是用耳朵吃西瓜的,而且吃得很舒心。这是一只失去了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盲目的从众心理也根深蒂固的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而且,还很是自得其乐。
一个好的寓言故事就在于故事简单,却耐人寻味,甚至对号入座。“猴吃西瓜”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其实,这个故事还可以继续编下去,甚至有几个不同版本的结果,而作者却就此打住,这便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故事更值得玩味。
猴吃西瓜
猴王找到了一个大西瓜,可是,怎么吃呢?这个猴啊,是从来也没有吃过西瓜。忽然,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于是,把所有的猴都招集来了。
他清了清嗓子:“今天,我找到了一个大西瓜。至于这西瓜的吃法嘛,我当然……当然是知道的。不过,我要考验一下大伙的智慧,看看谁能说出这西瓜的吃法。如果说对了,我可以多赏他一块。如果说错了,我可要惩罚他!”
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是谁也没有吃过西瓜。
小毛猴眨巴眨巴眼睛,挠了挠腮说:“我知道,吃西瓜是吃瓤!”
“不对!小毛猴说得不对!”秃尾巴猴跳了起来:“我小的时候跟我妈去姥姥家,吃过甜瓜,吃甜瓜就是吃皮。我想,这甜瓜也是瓜,西瓜也是瓜,吃西瓜嘛,当然也是吃皮咯。”
这时候,大伙争执起来,有的说:“吃西瓜吃皮!”有的说:“吃西瓜吃瓤!”可争了半天,也没争出个结果,于是都不由的把目光集中到一个老猴的身上……
这老猴认为出头露面的机会来了,他捋了捋胡子,打扫了一下嗓子说:“这吃西瓜嘛,当然……当然是吃皮咯。我从小就爱吃西瓜,而且……而且一直都是吃皮的。我想,我之所以老而不死,就是因为吃了这西瓜皮的缘故……”
大伙都欢呼起来:“对!吃西瓜吃皮!”“吃西瓜吃皮!”……
猴王认为找到了正确答案,他站起身来,上前一步,开言道:“对!大伙说得对!吃西瓜是吃皮。哼!就小毛猴崽子一个人说吃西瓜吃瓤,那就让他一个人吃吧!咱们大伙,都吃西瓜皮!”
西瓜一刀两半,小毛猴吃瓤。大伙,是共分西瓜皮……
有个猴吃了两口,就捅了捅旁边的说:“哎,我说这可不是滋味啊!”
“ 咳,老弟,我常吃西瓜,西瓜嘛,就是这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