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个版本教材内容结构的对比分析(二)
(2008-08-15 12:08:40)
标签:
教材分析 |
分类: 继续教育 |
第一学段(1—3年级)
“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小学数学的有关部分相比,三个版本“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结构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一)数的认识
《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认识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
1.万以内的数的认识,根据我国的计数特点和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三个版本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阶段循环安排在几个学习时段,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 |
人教版 |
北师大版 |
苏教版 |
一上 |
l l |
同前 |
同前 |
一下 |
l |
同前 |
同前 |
二下 |
l |
同前 |
l |
三上 |
|
|
l |
显见,三个版本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分段和学习时段的安排完全一样,即继承了传统的做法。另,苏教版教材编者认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大数的机会比较少,缺乏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是他们认识较大数时往往有困难的主要原因,”因而增加“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认数循环。这样安排虽延长了认数教学的时间,但“缩小认数范围扩展的跨度”和“降低教学的难度”。这是他们“仔细研究了第一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水平后作出的科学安排。”
2.分数的初步认识,原来安排在四年级(上册),三个版本依据《标准》的要求,安排在三年级。人教版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安排在三年级(下册),苏教版安排在三年级(上、下册)。三个版本对分数初步认识的安排不仅是学习时段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有较大差异。人教版采用传统的做法,只安排认识一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北师大版较人教版有所突破,适当渗透了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内容,而苏教版则大胆创新,将分数的初步认识分为两个循环阶段,即在三年级(下册)安排“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和求整体的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内容,意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对于小学阶段分数的认识,传统的编排方式是分成两段,先初步认识,再系统教学。有人认为“这种编排比较符合数学的逻辑顺序”,“但不足的是由于分段较少,两段内容的差异较大,且相距的时间较长,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苏教版编者亦有同感,因而在第一学段增加分数初步认识的内容,意在缩小两个学段的内容差异。这样编排是否真的合理,有待于教学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的研究。
3.小数的初步认识,三个版本都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人教版和苏教版是先认识分数,以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为教学的起点来认识小数,而北师大版则是先认识小数再认识分数而且二者互不关联。另外,苏教版只认识一位小数,而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认识到两位小数。
(二)数的运算
1.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上都与数的认识一起安排在同一时段,只有人教版略有不同。如将“20以内数的减法”安排在一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分成两段,第二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
2.表内乘、除法是传统的学习内容,具体学习时段的安排和学习内容的划分如下表:
册别 |
人教版 |
北师大版 |
苏教版 |
二上 |
l2-6的乘法口诀 l7-9的乘法口诀 |
l2-5的乘法口诀 l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l6-9的乘法口诀 l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
l2-6的乘法口诀 l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l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
二下 |
l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l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
|
|
4.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加、减法都与相应数的认识同步安排在同一时段。
另外,人教版根据《标准》关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和“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思想宜逐步深入”的要求,“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独树一帜,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外,还在二年级(上册)、三年级(上、下册)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三)常见的量
册别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大版 |
一上 |
l |
l |
l |
一下 |
l l l |
l |
l |
二上 |
|
l l |
l l |
二下 |
l 千克、克的认识 |
|
|
三上 |
l l |
l l |
l l |
三下 |
l |
l l |
|
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用比较形象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且年、月、日与时、分、秒的进率又不相同,所以三个版本都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就安排了认识钟表,并且将认识时间单位分成三至四段,贯穿于整个第一学段。对于常见的量的整体安排,笔者以为人教版和苏教版好一些,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安排的内容相对多了一点。
探索规律是数学新课程增加的一个内容,《标准》只提出“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的总体要求,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人教版在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下册)四个学习时段分别集中安排了相应的内容;苏教版和北师大版采取“结合教材内容分散安排”的方式,将探索规律渗透到有关内容之中,这两个版本这样编排完全符合《标准》的精神,但笔者担心不易引起教师的注意,编者的意图可能会被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略,达不到相应的目标。
二、空间与图形
(一)图形的认识
1.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将立体图形的认识(包括图形的拼组)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平面图形的认识(包括图形的拼组)安排在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则将图形的认识和拼组分开编排,即在一年级(上册)集中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一年级(下册)进行图形的拼组。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三个版本都能突破传统的编排方式,把立体图形的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的认识之前,这样编排比较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2.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苏教版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安排在二年级(下册),人教版安排在三年级(上册)。
3.角的认识分为初步认识角和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两部分。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同时把这两部分内容安排在二年级(下册),使学生形成对角的比较完整的认识。人教版则把这两部分内容分别安排在二年级的两个时段(上册:认识角、直角;下册:认识锐角、钝角)。关于初步认识角,三个版本的编排大同小异,“都遵循学生从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初步建立角的概念”。关于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苏教版和人教版把认识直角作为重点内容编排,可使学生对直角形成清晰而明确的概念,以便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时水到渠成。相比之下,北师大版教材显得比较单薄。另外,人教版对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安排“人为地隔断了三种角的内在知识联系,不利于完善学生对角的完整认识。”
4.《标准》要求辨认从三个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这也是数学课程新增加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人教版只在二年级(上册)安排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北师大版在两个时段安排这部分内容,即一年级(下册)安排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二年级(上册)安排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及用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苏教版则用三个时段安排这一学习内容,即二年级(上册)安排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三年级(上、下册)连续安排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及用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显见苏教版很重视这一学习内容。
(二)测量
测量部分,三个版本都按《标准》的要求安排了相应的学习内容,但学习时段却各不相同。
1.
版别 |
一下 |
二上 |
二下 |
三上 |
三下 |
人教版 |
|
l认识厘米、米 |
|
l认识毫米、分米、千米 |
|
北师大版 |
l认识厘米、米 |
|
l认识毫米、分米、千米 |
|
|
苏教版 |
|
l认识厘米、米 |
l认识毫米、分米 |
|
l认识千米 |
2.认识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三个版本都安排在三年级(上册)。
3.认识面积、面积单位,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三个版本都安排在三年级(下册)。
(三)图形与变换
《标准》要求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人教版将感知对称现象和认识轴对称图形安排在二年级(上册),感知平移、旋转安排在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是先学习对称,后学习平移、旋转,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则反之。
(四)图形与位置
《标准》要求认识上下、左右与前后,辨认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人教版分两个时段安排这些内容,即一年级(下册,认识前后、上下、左右),三年级(下册,剩余内容),前后间隔时间较长。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分三个时段安排,即一年级(上册,认识前后、左右、上下),二年级(上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认识简单的线路图),二年级(下册,辨认八个方向,认识简单的线路图)。另,人教版在一年级(下册)、苏教版在二年级(上册)还增加了“初步感知数对确定位置”的认识。
三、统计与概率
(一)数据统计活动初步,苏教版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学习内容,人教版、北师大版除三年级(上册)外,其余五个学期都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足见三个版本对这部分内容的重视。
(二)不确定现象,人教版和苏教版在二年级(上册)和三年级(上册)安排一定的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则在二年级(上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从具体学习内容看,人教版安排的内容比较多。
四、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开辟的一个崭新的内容领域,也是《标准》的一个特色,其“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数学课程的一些弊端”,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因此,三个版本在各册教材中采用不同的编排方式安排了次数不等的活动内容。下表是三个版本在各册中集中安排的活动内容。
册别 |
苏教版 |
北师大版 |
人教版 |
一上 |
有趣的拼搭 丰收的果园 愉快的周末 |
大家来锻炼 迎新年 |
数学乐园 我们的校园 |
一下 |
我们认识的数 假日小队 小小商店 快乐的对日活动 |
我们和小树一起成长 小小运动会 今天我当家 |
摆一摆,想一想 小小商店 |
二上 |
有趣的七巧板 量一量 算“24点” 田园风光 |
节日广场 月球旅行 人类的好朋友 |
我长高了 看一看,摆一摆 |
二下 |
我们去植树 测定方向 游览美丽的海滨 你能跳多远 |
走进乡村 美丽的植物园 |
剪一剪 有多重 |
三上 |
农村新貌 称一称 周末一天的安排 周长是多少 摸牌和下棋 |
搭配中的学问 交通与数学 时间与数学(一) 时间与数学(二) 生活中的推理 |
填一填,说一说 掷一掷 |
三下 |
生日快乐 美丽的花边 了解千米 奇妙的剪纸 我们的试验田 运动与身体变化 |
森林旅游 旅游中的数学 体育中的数学 |
制作年历 设计校园 |
从集中活动内容比较,苏教版次数最多(26次),北师大版次之(18次),人教版最少(12次)。但是,北师大版设计安排“实践活动”上采用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即在集中安排一些比较大的实践活动的同时,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在教材的正文和习题的练习中分散安排了一些应用较少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包括小调查)。经统计,第一学段共分散安排了39次小的实践活动(一上6次、一下3次、二上10次、二下4次、三上5次、三下11次)。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小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即学即用、活学活用,并及时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显见北师大版十分注重这个新增加的内容领域。三个版本中安排的实践活动内容大致可分为活动操作型、实际场景型和专题探究型三类,但都能以探索为主线,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