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亚先师讲校歌

(2013-03-25 11:16:07)
标签:

省立一中

瞿亚先

校歌

抗战

大明湖

分类: 堂前燕呢

                                    听亚先师讲校歌

                                              张洪仁


    1937年夏,我在禹城县城里的县立小学毕业,学校每人发给了5元钱(当时一袋面粉值3元),资助十几名优等学生去济南报考省立一中。当年各个县市办学水平的高低,往往是以考入一中学生多寡衡量。由于报考一中的学生太多,校方不得已分初、复试两层筛选。记得初试国文作文题是《勖绥远前线将士书》,单这一个“勖”字,就让许多考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旦误解,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当然被一中拒之门外。复试出题更为蹊跷,题目是《梦见我驾驶了战斗机》,这显然是在考你驾银翼、腾碧空,与日寇血洒长空,一决雌雄的想象力。若无气吞山河、视死如归的爱国激情,没有通顺、贴切、形象和逼真的行文技巧,是很难交上一份合格答卷的。经过五关斩六将,我的名字有幸登上了省立一中的录取榜。
    怀着幸运欢快的心情,我踏进了杆石桥外日思夜想的一中校门。亲爱的瞿亚先老师给我们上了第一堂音乐课,教唱了李广田老师作词,由他谱曲的省立一中校歌——《我们是永久的少年人》。伴着亚先师那清脆的钢琴声,那铿锵激昂生动活泼的歌词、那充满朝气行进速度的旋律,让我感到已经投入到一个充满温暖和希望的怀抱。
    近日读到冯中一教授《我们是紫色的一群》的纪念文章,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从灵魂深处激发起我的炽热情感,引起我当年流亡生活的追忆。

    “七七事变”爆发,华北大片国土沦丧,黄河北岸炮声隆隆,济南城岌岌可危。那年我才13岁,奉教育厅令,我们省立一中师生艰苦流亡生活开始了。在流亡途中的抗日救亡洪流中,亚先师领导我们成立了省立一中《狂飙剧团》,亚先师亲任团长,途经鲁、豫、鄂、陕、川,亚先师带我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我们朝夕相处,同甘共苦。沿途的大小城镇、偏远山村,我们进行了数百场话剧、歌咏、演讲、图片等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宣传。

    作为24名团员中最年幼的一名演员,我曾在流亡途中亲耳聆听亚先师讲他如何和李广田老师合作,广田师作词他谱曲的“省立一中校歌”的创作过程,那场景历历在目,亚先师的话语仍在耳旁。亚先师对我们说:我和洗岑(李广田)接到孙东生校长交给的创作任务后非常激动,分头进入了构思。洗岑经过观察思考与想象,把成百上千名省立一中学生身着米黄色校服的列队看成了千佛山、泰山和齐鲁大地;而同学们胸前迎风飘动的火苗般的紫领巾,则象征着彤云万里、野火频烧和喷薄欲出的朝阳。他们不甘心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榨,正经历着铁与血的殊死搏斗。忍受着暴风雨的摧残、黎明前的黑暗和新生儿出生前的剧痛。他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用无数先驱者的生命和热血去培育力量,缔造未来,用歌声和怒吼去迎接胜利的明天。这时,亚先师的话语停顿下来,用深邃的目光环视着我们,他扶一扶他那微带粉红色的无框眼镜:“这时轮到我谱曲了。面对这气势磅礴的诗情,我将如何用音乐旋律去表达内涵呢?那可是我自上海美专音乐系毕业并参加田汉的南国剧社以来,经受的一次大考验啊。”亚先师告诉我们,他陷入长时间的沉思默想,大明湖的碧波潋滟,趵突泉的奔腾波涛,千佛山的峋石翠柏,都留下了他在万籁之中去捕捉音符的足迹。他说:“晨光熹微,踏着咯咯作响的脚步声,行走在杆石桥校外的青石大道上,我迎着朝霞,吹着口哨,以行进速度的节拍,忽而熏风和畅,忽而激昂慷慨;忽而行云流水,忽而铿锵雄壮。最后,以小号、长笛长鸣、锣鼓铿锵和远声悠扬结束。这时,突然迸发出自己的Lnspiration(灵感),回音乐教室落谱配词,立即在全校教唱。从此,这首校歌在师生中常唱不衰,一直唱到了我们的流亡路上。”
    亚先师此番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的话语和他与广田师共同创作的“校歌”,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印在我的心中。在人生的茫茫征途中,它似一面豹皮大鼓,困厄时它催人奋进;消沉时它发人深省;失望时它鼓舞信心;胜利时它增添欢乐。“校歌”产生过还产生着无穷的力量,是晨钟暮鼓,是座右铭,是冲锋号,永远催我进取,奋发图强。
    呜呼哀哉!广田师“十年浩劫”受迫害,殁入“云大”荷花塘升天;亚先师别离六十载迄今无音,后事凶多吉少难言。如今,只有老师的音容笑貌时常在眼前浮现。 

    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记忆,据个人记忆,校歌余音缭绕于耳,今哼唱简谱并书写下来望诸老学友笑纳。

 

                                                                                      2003年于北京


作者:张洪仁,现名巩毅,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在全总文教部、工人出版社任秘书和编辑,后到青海从事政法工作,离休后定居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