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iddle/0d12e78ch766c41898651&690
三十年代济南一中校门(山东省立济南初级中学校牌王讷书)
http://s16/middle/0d12e78ch766c41a1298f&690
三十年代济南一中校舍
八十年代春节里的一天,我家的陋室里高朋满座,欢声笑语,几位长者正围坐在火炉旁品茗聊天。这些人都是我父亲的好朋友,老同事和昔日学生。我依稀记得有王峻岑先生、冀蔚怀先生、黄芝亭先生、李凤棠先生,还有与父亲一起流亡到四川的省立(济南)一中学生隗陟广、刘可牧、邱为谊和刘志远等。这些劫后余生的老人们已鬓发苍苍,他们却神采飞扬,兴致勃勃,谈锋甚健。什么杆石桥、老一中啊,鬼子轰炸、不当亡国奴啊,流亡郧阳、绵阳啊,打右派、劳改队、挨打抄家戴高帽啊,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在他们口中里竟成了淡淡的笑谈,哈哈!这帮老人心大,宰相肚里能撑船嘛!
这时,一阵低沉的男声合唱声飘出室外,老人们正在唱歌哩!铿锵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如耳畔行云,这是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旋律。我看到父亲正在记录着什么,他还让隗叔叔重复着一个又一个的唱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哼唱,嗨!他们正在凭着记忆拼凑一首歌曲呢。
几天之后,我问起父亲那天唱的是什么歌曲,父亲告诉我,那是济南一中的校歌,校歌的名字叫《少年人》,是李广田先生作词,他谱的曲子。原来,那年春节之前,李广田的女儿李岫给父亲来信,请父亲回忆《少年人》的曲谱。李岫是时任北师大中文系教授,当年正着手编撰李广田的纪念文集和传记,她四处查找不到这首校歌的资料,只有请父亲回忆了。父亲讲到这里,沉浸在三十年代的那段往事中,并给我详细地讲述了创作这首校歌的前前后后......。
很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把这些事情淡忘了。退休后,我闲暇无事整理杂物,突然发现了这张夹在旧杂志里的信笺,上面正是父亲的笔迹,这就是父亲和朋友们凭回忆记下来的那张《少年人》歌谱。这张泛黄的纸片激起我的思绪,是啊,我应该把知道的这段往事记下来奉献给大家。
http://s6/mw690/000eQl40ty6DHrDQdBrf5&690
http://s3/middle/0d12e78cha03aa280d642&690
李广田(1906—1968) 瞿亚先(1911—1985)
http://s15/middle/0d12e78cha03aa983a69e&690
父亲的《少年人》手稿
1936年深秋的一个清晨,杆石桥外省立一中(济南一中)大操场的检阅台上站立着三个人,中间是校长孙东生,左侧是国文教员李广田,右侧是我的父亲瞿亚先,当年正在一中任音乐教员。台下是列队整齐的五百余名学生,同学们身着统一的米黄色咔叽校服,颈系紫色领巾,全神贯注地聆听孙校长作周一晨训。“亲爱的同学们!”孙校长一直是这样称呼同学的,“自今日始,我们每日升旗之后,要唱济南一中的校歌,校歌的名字就是你们--《少年人》!”孙校长特别加重了语气,“我身旁的二位老师,是《少年人》的词曲作者,是他们创作了这首‘永远的校歌’,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一起向李老师、瞿老师表示感谢!”台上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孙校长操着他那浓重的鲁西南口音:“你们是少年人,要象校歌中唱的那样,象早晨的太阳,象迎日的朝云,要存理想、有抱负、强志气,你们今天学好本领,明日为大众出力,为国家效劳!”在孙校长的提议下,由我父亲指挥,全体师生激情澎湃,斗志昂扬,连唱三遍《少年人》,嘹亮的校歌划破晨空,飞向远方。这首校歌深深的印在了一中师生的心田。从此,早晨唱校歌成了大家每日的必修课。
正如当年济南一中的学生冯中一回忆:“我置身于这队列之中,是感到万分荣幸而激动的。手里拿着标有“山东省立济南初级中学校歌”的石印歌曲活页,在曲谱歌词前面印着词作者是李广田老师,作曲者是瞿亚先老师,在词曲背面的空页上,还印有桑子中老师画的一中学生郊游速写图。这时,我一边激昂慷慨地应声高唱,一边注视着四周的情况。高立讲台上指挥领唱的,正是穿着整齐西服、风度潇洒的瞿亚先老师。他全神贯注,摆首挥臂,似乎用眼睛在听,用耳朵在看,正牵引着一首高山流水的音诗,去用力开拓智慧与理想的心灵世界。和蔼而又严肃的任课老师们,三三五五地活动在队列两侧。我看见当时以“汉园三诗人”闻名全国诗坛的李广田老师,身穿蓝布长衫,以端庄谦和的体态,时而矫首远望,若有所思,时而以目光追逐着多彩的音波,欣然神往,好像是构思着另一种新异的梦境。最引人注目的是校长孙东生老师,他身材魁梧,随便穿一身半旧西服,不扎领带,在队列周遭缓缓踱步,那种认真、慈祥、热情的神态,真像是雄键的母鹰在护围着、爱抚着它的一群幼雏呵!”
“就是这短暂一刻,却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就是这一支嗦亮的校歌,却给我贮存了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在祖国动荡、腥风血肉的抗战岁月里,饥寒困危的命运时时袭来,我常常漫声吟唱这支歌,那光明在前、朝气永存的气象鼓舞着我,使产生了奋斗的毅力,报国的信念。”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侵华战争全面开始。这年十月,济南一中奉教育部命令举校南迁,全体师生从此开始了艰难的流亡历程。孙东生校长带领学生们高喊着口号一路行进:“告别爹娘,远走他乡,勇敢前进,决不后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好本领,赶走倭寇!”他们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徒步行进七千余里,跨越鲁、豫、鄂、陕、川五省,由济南迁泰安,驻南阳,进郧阳,渡汉江,跨汉中,走广元,越剑门,最后到达至四川绵阳罗江,校歌《少年人》也跟随师生们从济南府唱到了绵阳城。在流亡的进程中,每逢集会、转移、出发、纪念日,师生们都会唱起这首嘹亮的校歌,每当唱到动情之处,唱到了家乡的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大家魂牵梦绕,热泪盈眶,个个热血沸腾,同仇敌忾。这时,抗日救亡的口号此起彼伏,“前进!前进!前进!”的呐喊排山倒海,感天动地。
http://s3/middle/0d12e78cha03ab2d7f672&690
三十年代山东省立高级中学(校牌王讷书)
http://s8/middle/0d12e78cha03ab3d19867&690
三十年代上海美专
我的籍贯是山东临朐瞿家圈,父亲少年时在青州(益都)崇实小学、守善中学读书,这是两所英国浸礼会在鲁中办的教会学校,当年颇具规模。父亲于1928年考入济南的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济南一中),1931年考入上海美专音乐系,他在上海美专毕业后,经曹香谷先生介绍到莱阳乡师任音乐教员。1935年受恩师孙东生之邀,二十四岁的父亲回到了母校,担当起音乐教员的重任。当时济南一中是山东乃至全国的著名学校,师资力量强大,以北大毕业生为主,传承了教育家何思源的“六中,北大,哥伦比亚”的用人标准,一中的老师们除北大系之外,也均是出身于各名牌大学的饱学之士,父亲能回到母校教书,当然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年轻的父亲要发奋干出些成绩,回报自己的恩师和母校。
孙东生是一位极具历史眼光的校长,很早就有要创作一首校歌的打算,他曾多次在各种场合讲过,一所好学校应该有一首经住历史考验的校歌,让歌声成为学校的号角,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凝聚老师的力量。1936年暑假前,在一次校务会议上,孙校长说:“创作校歌的事情就劳烦广田、亚先二位老师了,你们一定要在暑假里完成,开学就让同学们唱上校歌。”在孙校长的重托之下,李广田和我父亲欣然领命,分头去酝酿创作济南一中的校歌了。
暑假过半的一天早晨,李广田兴冲冲地拿着他的歌词,来到我父亲的寝室,“亚先,看看我写的歌词怎样?”父亲接过还带着墨香的歌词稿,啊!《少年人》,他情不自禁的大声朗诵起来,......。“好词!好词!我马上谱曲。”父亲虽然对歌词赞不绝口,却经过仔细斟酌,发现这首歌词的谱曲难度很大。正如父亲平日的口头禅,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说干就干,不但要干,还要干好。他根据歌词的排比,酝酿着歌词的情绪,脑海里初步有了进行曲的的旋律,父亲端坐在音乐教室的钢琴前,用了整整一天一夜的时间,在第二天的拂晓完成了最初的谱曲,后期经过了多次的斟酌修改,最终与广田先生一起定稿。二位老师立即召集一中的暑期歌咏队试唱,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欢迎。这样,一首进行速度、昂扬向上、旋律优美又有地域风格的校歌《少年人》诞生了。
孙校长决定印制一中校歌册页,他请本校的美术教员桑子中负责设计,桑老师精心绘制了彩色封面和插图,赶印了几百份,除分发给全体师生外,并以此作为济南一中的纪念礼品,馈赠给兄弟学校和友人。文革前我在家中还见到过这份被父亲精心保存的校歌册页,记得上面还有校长、老师们的签名,可惜这张册页在史无前例中被付之一炬。
父亲谈到《少年人》的创作时,总要谈起罗松柏,罗先生出身于上海艺大,那时在济南女师任音乐教员,他是一位知名音乐教育家。在三十年代,他的钢琴演奏水平已超过车尔尼740(我不懂,听父亲如是说),对《和声学》《对位法》均有研究建树,父亲经常和罗松柏切磋音乐教学和作曲技巧。在《少年人》的创作中,罗松柏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亲手修改了个别节段,为这首一中校歌增光添彩。
今天我们谈起《少年人》,耳边似乎又听到了七十五年前那荡气回肠的校歌,好像又看到那群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他们是铁血交融的“紫色的一群”,他们是“早晨的太阳”,是“迎日的朝云”,他们要学好“知识博深”的本领,拿出“勇敢热心”的斗志,为大众效劳,为国家出力,他们无论走到那里,都在热爱着自己的母校,怀念着自己的家乡,亲切着家乡的百姓。这就是一中校歌《少年人》,她的每一个音符里都蕴藏了无尽的力量,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我想,如果在今天的济南一中校园里,同学们再唱起这首七十五年前的校歌,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我的这篇小文里的提及的人物,有的我见过面,有的是听父亲讲起过,有的记得清楚,有的则不清楚,敬请朋友们补充教正。
何思源(1895-1982),教育家,山东菏泽人,历届政要,先后毕业于山东省立六中、北京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1928年任山东省教育厅长。
孙东生(1900-1960),教育家,山东成武人,先后毕业于山东省立六中、北京大学。山东省立一中校长,四十年代任教育部督学、山东师范学院院长。
曹香谷,教育家,山东巨野人,三十年代任菏泽南华中学校长、菏泽女师校长、临沂乡师(省立三乡师)校长。
李广田(1906-1968),作家,山东长山(今属邹平)人,先后毕业于山东第一师范、北京大学。云南大学校长。
桑子中,画家,山东蒙阴(今属沂源)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罗松柏,音乐教育家,湖南人。三十年代在济南女师任教。
冯中一(1923—1994),作家,河北沧州人,山师大教授,山东作协副主席。
http://s7/middle/0d12e78chca54aa3f2b1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