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年的豆腐

(2013-01-28 13:16:19)
标签:

春节

豆腐

石磨

记忆

美食

分类: 朝花偶掇

            过年的豆腐

腊月都过一半多了,年味儿越来越浓,父母正张罗着做过年的豆腐。本地歌谣曰“二十五,做豆腐”。其实,现在人们都做得早,不必非等到腊月二十五。闲暇吃豆腐,都是从外边买,而过年时,家家户户还是要自己做的,这也是擎打自己记事就流传下来的习俗。

不巧的是,本村几家过年专门为乡亲磨豆腐的,都不干了,甚至磨豆腐的机子都没了。父母只好把黄豆送到邻村,让平时卖豆腐的给加工。加工十五斤黄豆的豆腐,加工费是三十元。

继原来农户不做粉条之后,这不,连豆腐也没法做了。看来一切都商品化了!

虽然很多人隔三差五吃豆腐,但不少城市人,尤其年轻一点的,怕不知道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

小时候过年时,还没有专门磨豆腐的电磨,磨豆腐都是用人推的石磨,所以当时都叫“推豆腐”。

石磨由两个磨盘和一个长条形木架组成,两个磨盘的厚度都在十多公分,直径大约七八十公分,重量都不下150斤。下面的磨盘放在七八十公分高的木架上,是固定不动的;上边的磨盘放在下边磨盘的上面,是可以旋转的。上面磨盘的上面和侧面都有孔,上面的孔是磨豆腐时往里填加黄豆的;侧面的孔,则是用来插棍用的。这样,利用杠杆原理,人在边上用身体推着棍转圈,就比较省力。

推豆腐时,边转着圈推,边把黄豆和水填进磨盘的孔里。当然,黄豆是经井水浸泡过的,往往需要浸泡一夜之久,黄豆膨胀到原来的三四倍大。

木架下面放一口锅,锅的直径自然要比磨盘大,这样在推豆腐时,磨成的汁就沿着下面磨盘的四周滴下,掉进下边的锅里。

这种磨豆腐的方法虽然原始,但它的历史,要比电磨悠久得多,电磨发明之前,国人吃豆腐,想必都是通过这种石磨来磨的。

当时条件差,也只有过年时,拥有石磨的农户才将石磨支起来,供村民磨豆腐用。印象中,这种石磨也仅几户人家才有。石磨的转速,自然不能跟电磨相比,往往磨完一户的黄豆,就需要一个来小时。所以,各农户不得不排着长队来磨。

磨完之后,就可以将豆汁弄回,来做豆腐了。

大体的情形是,将一张硕大的可以漏水的粗布——本地叫沾布——腾开,将豆汁舀进去,将豆渣过滤出来。小时候,豆渣都是稀罕玩意儿,加上盐巴,掺些玉米面,蒸很多豆渣饼,能吃一个正月。现在基本都用来喂猪了。

过滤掉豆渣的豆汁再加水,用大锅烧开,本地叫“烧白汤锅”,再用瓢捞到另一口锅里,并在这口锅里来点卤水。

卤水这东西,是有毒的。电影《白毛女》中的杨白老,不就是喝卤水死的吗?本家族的一位爷爷,当年因为挨批斗,也喝卤水死的。烧开的豆汁,如果不用卤水去点,那是成不了块儿的。“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有多少豆汁,就点多少卤水,这是有讲究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跟原来蒸馒头往面里掺碱一样,掺少了,蒸出来是酸的,不好吃;掺多了,碱太大,又成黄的了,同样不好吃。

卤水点好之后,烧开的豆汁逐渐清晰,清汤与豆腐脑渐渐分开。因为豆腐的制成,还需要相当时间,而已经等不及的孩子们又比较嘴馋,于是就可以直接从锅里盛两碗豆腐脑,大快朵颐一番。

剩下的事情,就是把豆腐脑中的水份去除,让豆腐形成块儿了。

将沾巾铺在平底儿筛子里,筛子自然也要放在能够盛水的瓮上,或用木棍支起的铁锅上,然后将豆腐脑一瓢瓢舀进筛子里,水就从沾布的细孔漏掉。

舀完之后,等汤儿漏得差不多了,再将沾布将豆腐完全裹住,并在上面压块石头或其它重物,进一步去除多余水分。这样,六七小时之后,一个大豆腐就做成了。然后就可以打开沾布,切成小块,随时食用了。

现在过年的豆腐,父母是否还这样做,不太清楚,估计工序大同小异。

做豆腐工序这么复杂,不知道当初是由谁在何时发明的,绝对应该受到后人赞扬,因为豆腐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口感好,老少皆宜——当然,“痛风”等一些特殊患者除外,尤其还能做出许多花样。在上海、苏州和云南,都还看到过非常风靡的“臭豆腐”,虽然自己不爱吃,但那么多人喜欢,也足见豆腐的妙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