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食苦累真本回归养生野菜 |
分类: 生活情趣 |
这一周,吃了两次“苦垒”。
一是周一晚上,因为同学要到塞外挂职,数位同学在饭店一聚,其中上得一道菜,就是“苦垒”。
菜上来后,服务员还端着一碟蒜泥,咱已经猜着是“苦垒”了。可看那样子,一点不象。于是就问,这是道什么菜呀?服务员说是“茼蒿苦垒”。
俺说,你这哪是“苦垒”呀,俨然是道“清蒸茼蒿”嘛!这面羼得也太少了!俺可是从小吃“苦垒”长大的。并说,以后再做时,让厨师多往里羼些面。
甭管俺说得对与不对,作为饭店的顾客,服务员也只能频频点头。
二是今天早上,老婆蒸得“苦垒”。
早上刚要从单位开车回去,老婆打电话让买些油条,说家里只剩一个馒头了。
可因为下雨,好几个炸油条的摊点都没营业。到了楼下,老婆正同邻居的朋友们坐在遮沿下聊天。朋友说吃什么油条啊,都是用过多次的油炸的,不如自己蒸“苦垒”吃。并教给老婆蒸“苦垒”的方法。
回来后,老婆如法炮制,原料是土豆丝和面粉。也许是面粉羼得太少,也许是面粉跟土豆丝搅拌时加水太多,蒸出来都成一块了。
俺说,一点都不好吃!
老婆反驳说,嫌不好吃以后你做。
心想,俺是懒得做,真要做,做出来绝对比这强!不过还是少说两句为好。为了逃避做饭和“战争”,看来有时真话都不能说啊!
想想小时候祖母和母亲蒸的“苦垒”,可比这好吃多了。
“苦垒”究竟是哪两个字,不太清楚,到现在俺都怀疑应该是“苦累”。
小时候,农村的物质条件还相当贫乏,别说白面,玉米面能填饱肚子就已经不错了。农民大爷大娘们整天又苦又累,还填不饱肚子,于是就突发奇想,用玉米面拌着菜叶子,再放些盐巴一块蒸着吃。别说,吃起来味道还不错,又省油!于是就取名叫“苦累”吧!
咱小时候吃过的“苦垒”,大体上有三种。
一是胡萝卜秧跟棒子面蒸的。因为不是太好吃,所以吃得不是很多。
二是榆钱跟棒子面蒸的。当时农村的树比现在要多,榆树更比现在多得多,榆钱成熟时,就可以摘取一些做“苦垒”吃。榆树的皮,据说也可以用来做“榆皮面”,可惜咱从没吃过。
三就是槐花跟棒子面蒸的。农村的洋槐遍地都是,槐花成熟时,到处白茫茫一片,招来蜜蜂嗡嗡嘤嘤地飞着。这时,到房上就可以摘取大量槐花。所以当时吃槐花“苦垒”最多。其实槐花不但可以做成“苦垒”吃,也可以生吃的,有一股淡淡的甜味儿。那时因为食物匮乏,槐花成熟时,咱也经常以之充饥。
可能条件好了的缘故,家里不吃“苦垒”,至少有二十多年了。现在想起来,还真想吃上一顿呢。偶然回乡下,母亲尽量做好的,可从来也没说做一顿“苦垒”吃。
相反,本来很难拿到餐桌的“苦垒”,倒是在一些档次不算低的饭店能够吃到。估计呢,也就是近些年才摆上餐桌的。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大鱼大肉不缺,却又想返朴归真,吃些粗茶淡饭了。
前段到本单位所包的村里去,晚上在村干部家吃饭。去时就说好要吃家常便饭,可人还是到城里买了一些肉类。结果大家吃得最多的,除了野菜、大锅贴饼子,就是那个面粉、辣椒粉和野菜煮的“辣糊糊”。
之后不久,有次领导到一农家饭馆吃饭,最后上饭时要了这个“辣糊糊”,也被领导夸赞“非常好吃”。
原来农村许多用来割着喂猪的猪草,现在都成了城市人的“美味佳肴”。
马齿苋,本地俗称“马蔬菜”,很多城里人到野外的田地里挖来,拌上白面和棒子面蒸成菜饼吃,还觉得非常美味可口。
其它的苋菜,在嫩的时候,将叶子掐下来,做“苦垒”或汆一下凉拌吃,据说营养价值还比较高。俺也吃过两次,感觉有点“涩巴”,并不可口。
同样可以做“苦垒”吃的,还有“老绿草”,书名叫藜。另外,“扫帚苗”也可以用来蒸“苦垒”,而且还有人专门撒上一片,出来后还比较嫩时,采着蒸“苦垒”吃。
现在在饭店,“苦垒”也就是一道菜,可原来在农村,那可是当主食来吃的;原来农村蒸“苦垒”,羼的都是棒子面,现在饭店呢,多数羼白面,所以就感觉没有原来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