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过年春节食品习俗美食 |
分类: 行住起居 |
即便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儿时,每到春节,家家户户也要做些好吃的,哪怕罄其所有。所以,那时总盼着过年,起码能有平时吃不到的美食果腹。
现在,物质财富已经极大丰富,不少原来的“美食”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可过年做好吃的习俗却一直保留。
过年的饭,比平时要好,也要复杂许多。
因为地处北方,本地的习俗,小年这天上午,主要任务就是包饺子。不但要包当天中午的,还要包大年早上的。
自己变为城里人已近二十年,可从小至今,大年不但没有在外地过过,也从来没有在城里过过,一直都是在乡下跟父母一块过。而且受“拜早年”传统的影响,早上五点就起来煮饺子的习惯也一直保留至今。饭后往往时间尚早,就坐到七点,天蒙蒙亮时,再出去给长辈拜年。
大年中午的饭也是千篇一律:粉条熬菜,外加“肉浇头”,另还焖着大米饭。近两年,俺跟老婆都说这样做起来太麻烦,因为谁都吃不了多少,可母亲每年仍然坚持这样做。
初二、初三、初四,甚至再加上初六,不是待客,就是走亲。走亲和待客的饭,跟大年基本完全一样,只不过把早上的饺子改到了晚上,午饭之前又加了酒、菜。
南方的年怎么过,咱不清楚,反正在北方,尤其在本地,过年这几天基本都吃饺子,走亲待客完了之后的剩饺子,也要两三天才能“报销”完。
除了以上现做现吃外,家家户户还要在年前做大量食品,在正月里享用;有时做一次不够,正月十五十六之前,往往还要再做一次,自家做的过年食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豆腐
平时吃豆腐,不可能自己做,往往是从走街串户的商贩手里购买。可过年之前,总要自己做豆腐吃,哪怕麻烦许多。自家做豆腐,豆子是自己种的,卤水是自己点的,质量绝对可靠。
豆腐做成后,一时吃不完,就先用油炸了;如果放的时间还要长,就要用盐水浸泡起来。
二、 年糕
年糕也往往在过年时才做,虽然现在条件好了,平时也仍然很少做,可能因为较为麻烦的缘故。
小时候,做年糕的原料除大枣之外,主要是磨好的黄米——脱过壳的黍子,再掺些玉米面。后来因为黍子产量太低,本地不再种植,就改用粘高粱。条件进一步变好后,才开始用江米和粘大米——当然都是购买来的,本地并不出产——同样是先磨成面,再掺进玉米面。
小时的全家,都爱吃年糕,一直到现在,自己都“乐此不疲”。结婚后,老婆不太喜欢吃,后来有了儿子,也不喜欢。可能长时间的耳鬓厮磨、彼此影响,尤其听说吃这个不会长肉,老婆对年糕已经完全接受,儿子却至今不怎么喜欢。
三、 麻花
这个也是每次过年都要做的。原来还做“油炸果子”,本地俗称“麻糖”,其实即不放芝麻,也不放糖,至多在表面涂一层发甜的东西——腥。其工艺跟炸油条完全一样,事前要用白矾、碱及盐水和面。人们常说“三矾二碱四钱盐”,即炸一斤面的果子或油条,需要三钱白矾、二钱碱面和四钱食盐。因为烦琐一些,近几年母亲不怎么做了,可有的人家仍然在年前做一些吃。
四、 花花儿
这可能是本地独有的食品,从小至今,每年过年都要做许多。其外面包着层白面,里面跟年糕的原料一样,是粘面,和面时还掺进一些煮熟的红薯。年前从父母那里带来一些,跟年糕一样,儿子不喜欢吃,朋友的儿子却非常喜欢。
五、 烧饼
过年时,父母还要打一炉烧饼,约60来个。以前是钢炉烧饼,现在多系烤箱烤制。后面的邻居是烧饼专业户,周围村庄有过喜事的,都来他这里订制,可谓名声远布。邻居烤制的烧饼,虽然没有钢炉烧饼脆,但仍然很酥。烧饼的优点,一是因为没有水分,可以放置较长时间;二是吃时如果火不方便,可以就着饭或热水凉吃。
此外,过年时父母偶而也蒸些豆馅的馍、糖包之类。以前条件差时,磨过豆腐后的豆渣,也不肯扔掉,而是掺些玉米面和盐巴,蒸成饼子,吃上老长时间。现在条件好了,很少再有人家蒸豆渣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