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需要练好哪些基本功

标签:
大学学习就业能力教育 |
分类: 亲友情感 |
这要在二十年前,还可以炫耀一番,现在基本不值一提了——除非孩子考了北大、清华等全国一流大学。原因不言自明:一则那时的大学生基本还是凤毛麟角,现在只要自己想上,90%以上都能考个学上,即便很垃圾的本三,那也是本科啊。二则呢,那时是大学难考,工作好找,因为国家负责分配工作;现在则相反,大学的门坎好进,一般本科生出来找工作可就难了。
咱上大学那会儿,口号是“六十分万岁”,考试及格能顺利毕业就成。现在即便科科成绩优异,毕业出校门也未必能顺利找到工作。所以,儿子上学走前,咱就千叮咛万嘱咐,四年光阴可不能白费了,要在各方面加强学习和锻炼,将来大学毕业,应该具备一个真正大学生的素质。
俺对儿子说,起码应该练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功。
一是学习好专业知识。这自不待言,即使上的专业并非如当初所想,自己不很喜欢,也要努力学好。中国现在的高考制度,并不是你喜欢什么专业就能上什么专业,除非自己高考分数特别优异,可以任意挑选。专业知识学好了,即使大学毕业不能顺利找到工作,自己还可以考研进修。退一步说,即使自己不很喜欢,毕业后也不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在转专业无望的情况下,也有必要学好本专业。有本事可以不用,不能想用时自己没有!
二是拓宽知识面。大学期间,尤其是文科,功课都不是太紧张,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这充裕的时间不能都耗荒了,可以用它来多读些书,尽最大可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大学生,尤其对文科生来说,加强文学方面的修养是必不可少的。你看在《寻找北大》中写《煮鹤焚琴记》的才女文珍,从小就喜欢文学,用她的话说,大学时阴差阳错读了金融,毕业时一心想考中文系的研究生,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考了北大中文系,改行上了自己心慕已久的专业,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再如新东方的老总俞敏洪,大学期间读了四五百本书——据说这也是北大中文系对学生所要求的。可以说,大学其间在学好专业课的前提下,再能读二三百本书——一些书能够精读最好,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三是把字写好。国人虽然从上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写汉字,但十多年下来,直到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能把这方块字写得象眉象眼的,也不是很多;相反,绝大多数写得歪二扭三,不堪入目。这与国人放弃毛笔字的学习不无关系。加上现在手机、电脑普及,用笔写字的就更少了。自己上大学时,同学联络还是通过纸信,现在都改为QQ、短信或电子邮件了,可以说,现在的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仍在进一步退化。所以,加强汉字的书写锻炼很有必要,如果大学毕业时,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绝对会让人刮目相看的。
四是加强组织协调能力。读书学习之外,加强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是非常人必要的。毕业之后总要参加工作、步入社会,在社会上,与人打交道是必然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强,在将来的工作中就会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相反,这方面的能力不足,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可能会处处碰壁,举步唯艰。中学阶段因为学习极其紧张,不可能刻意去进行这方面的锻炼。而大学相对轻松,社会交往增多,有意加强锻炼,打下这方面的基础,既有必要,也是能够做到的。
现在的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什么都说,而与大人们相处,话就变得很少,存在不愿说、不敢说和不会说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说明自己社会信息量掌握得少,大人们之间说话的内容自己不懂,插不上嘴;二是与大人之间缺少深入的了解,怕话说得不得体;三是参加这样的场合较少,不知道怎样去表达;四是自己的底气不足,怕把话说错了。其实,现在大学或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时都面临面试问题,而且很多招工单位都看重面试,面试成绩往往比笔试成绩所占比重还大。如果自己面对评委,心里发怵,一头雾水,回答人家的提问时磕磕绊绊,吞吞吐吐,即使笔试成绩再好,一份很好的工作也可能与自己失之交臂。
五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现在的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不惜资金让他们上这班这那班的,目的无非有两个,一是挖掘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潜在天赋。二是尽量使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才艺,以增加将来就业时的砝码。此外,一个人有一些爱好,整个人生也不会显得太枯燥。上大学之后,学习相对不太紧张,才有更充裕的时间使自己的爱好得以发挥。音乐中的吉它、钢琴、电子琴、口琴等,体育中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艺术中书法、绘画、篆刻等,比较费脑力的象棋、围棋等,都可以展己所长,在大学阶段使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更上一层楼。达到了一定水平和层次,不但在将来就业和工作中更具说服力,甚而至于将这些爱好变成自己的主攻方向和事业都是极有可能的。
当然,大学里需要学的绝不仅仅限于这五个方面,但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五个方面达到相当层次和水准,也就基本具备一个大学生的素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