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考估分志愿教育 |
分类: 亲友情感 |
高考已经结束,各门的答案也都已经在网上公布,于是,估分就成了不少学子的重要任务。
网络时代可比咱那时方便多了,那时是必须另外掏钱购买试题答案的。
昨天下午下班回到家中,问儿子对照答案估分了没有。他说没有,说自己算了一下,大概能考五百四五吧。
其实他的所谓算,是根据平时成绩和这次试题的难易度来的,即每门大体能得多少分,加起来共是多少分,并没有去一一对照网上的答案。这样通过自己“算计”估出的分数,与最终的实际得分能有多大差距,那只有天晓得了。
其实对于对照答案估分与否,自己也觉得无所谓。一则不容易估准确。譬如作文,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所给的分数也不会相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上下之间相差十分是正常现象。而十分的差距,那在全省的排名,可能会差几千甚至近万名。二则呢,即便你估得准确,但判卷教师或计算机发生了误判,少给你二三十分,你觉得比窦娥还冤,也找不到说理的地方。说是考生觉得悬殊太大,可以去查试卷,但真正能查到试卷的又有几人哉?
所以呢,儿子没有估分,俺也没有硬逼着他估分,觉得估不估无所谓,还是以人家判的分数为准吧。现在他们已经实行先下分数后报志愿,不象自己当年,必须估分报志愿。
听说现在东三省还采取这种老掉牙的方式填报志愿,俺觉得在计算机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再采取这种方式,非但不与时俱进,而且非常容易误人子弟——当然因此沾光的也不在少数。相对来说,大多数省已经推广实行的平行志愿,确实先进和优越得多。
更有甚者,听说北京是高考前报志愿,不知道是真是假。众人仰望的首都,不至于这样落后和不近人情吧!若真如此,学生只能根据平时的成绩来填报志愿,高考时真正杀出的黑马,也绝对不敢说自己“黑”了。
写到此,不由想起自己当年高考报志愿的情景。第一年考分最高的是一位女同学,其平时与第二名并没有多大差距,甚至可以说不相上下。但高考这一次,竟然整整差了五十分。
因为是估分报志愿,也可能是谦虚,也可能怕估得太高别人说自己狂妄,她估的分也并不很高,并据此报了志愿。不料最终出来的得分,竟然是全省第二名。因为没敢报北大清华,最终只好屈居于南开了。由此看到,估分报志愿的方式真是害死人啊!
自己复读那年,估分倒是挺准,包括作文在内,与实际分数上下也就两分之差。不过报志愿因为看不到录取分数线,更不可能知道自己在全省的排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可以说眼前一团漆黑,非常盲目。不过总算被录取了,河是渡过去了,石头可一点没摸着。
书归正传。与去年不同,今年儿子对让其估分还不是太反感。去年人家不但不估,还持激烈反对态度。当时也没从情绪看出考得是好是坏。等分数下来时,才看出他比较沮丧,因为名次下滑太多了。
于是我就开导说,本三也能走,以后仍可以考研,本三考研究生的多的去了。无奈他意志如铁,坚决不上本三,而且连志愿都不填。
今年总算说软话了,说哪怕本三,也要上了。因为明年课本都变了,而且英语还增加了听力。退一步说,即便没有这些变化,也不能老复读不是。现在又不象自己当年,只要能考上学,哪怕一小中专,都有“铁饭碗”。
这几天,不时有朋友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怎么样?咱哪知道,等分数下来,才能见分晓,即便估了分,现在说考得好与差,也为时尚早。
十五天时间,虽然不长,但也够奶奶的煎熬人的!人的一生,可能就应该多受这样几次煎熬,先是为自己煎熬,以后是为儿女煎熬。当然,如果还有为孙子煎熬的机会,那可能就不是煎熬,而是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