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科考舞弊被处斩的最高官员

(2010-06-04 12:40:55)
标签:

高考

清代

科考

舞弊

处罚

文化

分类: 杂碎拾零

  清代科考舞弊被处斩的最高官员
                 清代乡试考场——贡院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到了,每年高考都有作弊的事情发生,也会对有关人员做出相应处理。但相对来说,现在对作弊人员的处理比清代科考舞弊者要轻得多,究其原因,现在作弊,目的无非是想提高考分,考一所更好的大学,不是说以后就有工作或能步入政坛;而清代的科举考试,能否得中,与能否步入士途、享受荣华富贵息息相关,因此科考舞弊屡禁不止,对科考舞弊人员的处理也就格外严厉。这里就说说晚清时期的戊午科场案,以警示监考的教师和诸位考生。

话说公元1858年,也就是清朝咸丰皇帝登基的第八个年头,按中国古代天干纪年就是戊午年,正巧是三年一次的“大比之年”——即选拔举人的乡试。顺天府在天子脚下,皇帝例来对这里的乡试十分重视,每次都要委派重臣担任主考和副考官。而这次乡试的主考官是蒙古正蓝旗人柏俊,他当时是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素以清廉持正著称;两位副考官分别是户部尚书(相当于民政部长)朱凤标和左副都御史(相当于监察部副部长)程庭桂。

乡试于阴历88日(以下均为阴历)正式举行,考试结束后,主考官柏俊又从副一品的协办大学士,提升为正一品的文渊阁大学士,仍然兼任军机处领班大臣,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经过一个多月的阅卷,916日,考试和录取结果张榜公布。结果刚一公布,立即引起士子们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并贴出对联进行讽刺:旗下大人粉墨登场,优伶戏子金榜夺魁。原来,平时爱唱戏的满洲镶黄旗的富家子弟——平伶,高中举人的第七名。

巡城御史孟传金感到事态严重,立即上书咸丰皇帝,说顺天乡试有舞弊行为,并揭发了旗人平伶的答卷朱墨不符,导致物议沸腾,请求进行复试。咸丰皇帝看到奏疏,下令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兵部尚书全庆和刚调兵部仍兼礼部尚书的陈孚恩会审此案。载垣、端华的背后是端华的六弟肃顺,三人与柏俊在朝中是冤家对头,正愁没有机会搬倒柏俊,这可是正瞌睡给了个枕头。

首先将旗人平伶逮捕审问,但平伶只哭不招,也可能自己真的没什么可招的。于是就动用夹棍,在拷打和惊吓之下,平伶精神失常,没过几天,就一命呜呼,死在狱中。经过调取平伶的试卷查看,确实发现墨卷(即考生的原卷)草稿不全,朱卷(誊录人员誊录的副本)有七处错谬之处有改动痕迹。在进一步追查之下,同考官邹应麟承认是他改动的,他认为是誊录人员在誊录时发生笔误,所以代为进行了改动。

载垣等人将审问和试卷审查结果上奏咸丰皇帝。在天子脚下竟然发生这等事情,令咸丰皇帝十分恼怒,下令将所有试卷全部进行审查。

在进一步的审查中,发现新中式的刑部主事罗鸿绎试卷竟有三百多处错误,咸丰皇帝看到试卷后,更为震惊,立即传唤罗鸿绎到南书房复试。复试结果,罗的答卷果然漏洞百出。罗鸿绎的作弊行为已经确定无疑,立即被逮下大狱审问。

在大刑伺候之下,罗鸿绎只得如实招来。原来他虽然是刑部主事,但年龄较大,还没有功名,又不愿苦读,在乡试前就找到他的同乡、兵部侍郎李鹤龄代为“通关节”;李鹤龄便求助于同科进士、本届同考官、翰林院编修浦安帮忙。浦安虽然是同考官,但能否取中并不是他说了算,于是就找主考官柏俊的家丁靳祥,靳祥又联合柏俊的三姨太共同向柏俊恳请。一向谨慎严正的柏俊,在亲信家丁尤其是三姨太的竭力请求下,耳朵根子终于软了,就抽出了本已中式的刘成忠的试卷,换成了罗鸿绎。罗中式后,将五百两银子送给李鹤龄,李自己丢下二百两,另三百两给了浦安。

柏俊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在朝为官三十多年,最终听信妇人之言,导致晚节不保,并招来杀身之祸。

这时,柏俊的家丁靳祥本已经离开京城,跟随柏俊的侄子前往甘肃,闻听消息,立即潜逃,但还是在陕西潼关被陕西巡抚捉拿归案并押回京城。靳祥在狱中不久即死去,据说是自己死的,以便死无对证,保护主人。但罗鸿绎等人都已经招供,有无他的供词对柏俊定罪已经无关紧要。柏俊遂被革职下狱,副考官朱凤标、程庭桂也被解任。

第二年的223日,咸丰皇帝在勤政殿召集诸亲王、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及各部尚书,听取载垣等人审理此案的详细汇报,商讨如何处置柏俊。载垣、端华、全庆、陈孚恩联衔上疏的处理意见是“比照交通嘱托,贿买关节案,拟斩立决”。

柏俊在朝为官三十年,一向以谨慎正直著称,道光皇帝对他非常器重,咸丰皇帝对他也很倚重,加上他年事已高,咸丰本来想对他法外开恩,从轻发落。但满朝群臣慑于肃顺的权势,竟然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为他说情,而肃顺本人又站出来大讲“取士大典,关系至重,亟宜执法,以惩积习”,要求将柏俊立即正法。在这种情况下,咸丰也只好同意肃顺所请,将柏俊“斩立决”。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咸丰皇帝性格优柔寡断的一面,也可以看出肃顺当时的气焰是何等嚣张,他的作为后来引起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和恭亲王的强烈不满,以致身死名裂,完全是树敌太多,咎由自取。

午后三时,柏俊被押往北京城南的菜市口,在肃顺和刑部尚书赵光的监视下,与本案共同舞弊的同考官浦安、兵部侍郎李鹤龄、刑部主事罗鸿绎一同被斩首。柏俊成为有清一代甚至整个科举史上因为科考舞弊被处斩的最高级别的官员。同时,擅改朱卷的同考官邹应麟被革职,永不叙用;副考官、户部尚书朱凤标被革职,但不到一年,又被重新起用。

再看另一位副考官程庭桂。

程庭桂与陈孚恩向来关系不错,在此案被揭发之前,陈孚恩偶到程处作客,闲谈时问程庭桂:“听说这次科考递条子的很多,有这回事吗?”

程庭桂以为陈不过是问问而已,就回答说,递条子的事情,又不是现在才有,没什么奇怪的。如这次考试某某有条子得以高中,而某某虽有条子还是落第了。我们主要是看文章取士,条子只不过是辅助一二而已。并拿出条子让陈孚恩过目。这还不算,临走时还让陈把条子带走了。

谁知没过几天,陈孚恩就接到皇帝谕旨审理此案,陈按条子一一逮问,证据确凿,就株连了很多人。程庭桂的次子程秀曾经代人向父亲递过条子,自然也在逮问之列。程庭桂怕他年轻气傲,再惹出事端,就让大儿子、候补郎中程炳采代替前往,并说自己跟陈孚恩关系很好,决不会有事。

程炳采到堂后,没想到陈孚恩对他穷诘不舍,并动用大刑,程炳采招架不住,只好将实情一一吐露,还交待出陈孚恩的儿子、候补员外郎陈景彦也曾递过条子。面对这一新情况,陈孚恩不敢隐瞒,只得向皇帝奏明,并要求回避。皇帝谕令他不必回避,只是将他的儿子陈景彦革职。

陈孚恩这时主要依附肃顺,加上又是皇帝钦点,也就顾不上与程庭桂关系错不错了,否则自己也会自身难保。多年的友情在地位权势前面,就是这么的不堪一击。

此外,刑部侍郎李清凤之子、候补郎中李旦华为其幕友恩贡生王锦麟、工部郎中潘曾莹之子、翰林院庶吉士潘祖同为其同乡工部候补郎中谢森墀递过条子,湖南布政使潘铎之子、候补通判潘敦俨、程炳采家的教读、附贡生熊元培等也曾递过条子。谢森墀、王锦麟、熊元培三人虽然托人递了条子,但并没有考中,并在案发后都已逃回原籍,这时也被一一拘拿归京。

717,咸丰召集大臣并降下谕旨:

“此案已革候补郎中程炳采,于伊父程庭桂入闱后,竟敢公然接收关节条子,交家人胡升转递场内,即系交通嘱托关节,情罪重大,岂能以已中未中,强为区别?程炳采著照王大臣所拟,即行斩决。

已革二品顶戴左副都御史程庭桂身任考官,于伊子传递关节,并不举发,是其有心蒙蔽,已可概见。虽所收条子未经中式,而交通已成,确有实据,即予斩决,亦属罪有应得。

惟念伊子程炳采已身罗大辟,情殊可悯,若将伊再置重典,父子概予骈首,朕心实有不忍,程庭桂著加恩发往军台效力赎罪。此系朕法外施仁,并非从死罪递减,亦非因其接收关节,未经中式,姑从末减。”

递条子请托的另七人谢森墀、王锦麟、熊元培、李旦华、潘祖同、潘敦俨、陈景彦也免去死罪,被发配新疆,但不久又同意他们捐钱输罪。陈孚恩、潘曾莹、潘铎因为对儿子疏于管教,被降一级调用,李清凤已死,免于处理。其他有关同考官徐桐、钟秀、涂觉钢、何福咸、对读官鲍应鸣等几十位官员也分别做了流放、革职、降级、罚俸处理。

在这一案件中,柏俊并没有受贿的实据,尤其他身为一品大官,本来可以不死,但最终身首异处,实则是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据说他在押赴刑场时,也认为皇帝一定会对自己法外开恩,并让儿子备好衣物,做好了被流放的准备。据清人笔记,柏俊临刑前还说:“皇上断不肯如此,必肃六从中作祟。我死不足惜,肃六他日亦必同我一样。”程炳采就刑前也大哭:“我为陈孚恩所绐,代弟到案,以至于此。陈孚恩谄媚权奸,吾在冥间当观其结局也。”

果然,在两年之后的辛酉政变中,肃顺被处斩,陈孚恩流放伊犁,并在后来当地人民的反清事变中,全家老小一同殉难。

辛酉政变后,御史任兆坚奏请为柏俊平反昭雪,慈禧命礼、刑两部详议该案,复议的结果是柏俊听受嘱托,虽罪不致死,但罪无可辞,他的死主要是肃顺等挟私陷害造成的,因此对他的儿子钟镰给予抚恤,由候选员外郎赐为四品卿衔。

钟镰最高做到了盛京兵部侍郎,这当然又是后话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