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学习境界杂谈 |
分类: 随想杂说 |
记得自己八岁那年,闹着非要上学念书,可母亲和祖母都不答应,非让再领一年四岁的妹妹,于是拖到九岁才上学。当时为什么非要上学,说不清楚,可能觉得学校里的同龄玩伴多吧!此外并没有什么明确目的或目标。
虽然小学并没有遵照老人家的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因为成绩有时很差,“向下”的时候也不少——但从此可谓一发而不可收,读书一直再没停止过,即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乃至今天,读书的不良嗜好也一直保留。
现在回头想想,大体可以把读书分成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就是象自己小时候读书,当时大人觉得孩子不上学读书,跟上一辈一样当“文盲”,将来不好在社会上立足,且是逆“扫盲”的历史潮流而动,虽然不至于戴个“四类分子”帽子,但没有“先进性”是一定的。所以当时绝大多数孩子都上了学,有的甚至比自己还要晚一两年。而且很多人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识几个字。至于考大学,就象唐僧要去取经的西天一样遥不可及。
那时候上学,很多都是被动的,象自己那样哭着闹着要上学,已经非常不错了,虽然也无非是想跟更多的人玩儿。记得同龄的一位小伙伴,上学早一年,等自己上一年级,他就搬上凳子过来,非要同班不可——因为是最要好的“朋友”嘛!至于升不升二年级,对他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事情。
那时的不少同学,不好好读书,老逃课,上课时把书包放在学校,人则偷偷到外边疯跑去了,等别人放学,再到学校拿上书包回家,家长也被蒙在鼓里。有朝一日,老师遇到家长,问起不上学原因,才东窗事发,屁股或背上自然少不了笤帚疙瘩的痕迹。同学之中上两三年辍学的不在少数,结果一些人斗大的字,识不了几麻袋。
这种被逼迫的读书——甚至逼迫着也不想读,我认为是读书的最低境界。
比这高一等的境界是有目的的功利性读书。
自己的小学时代基本是玩着过的,甚至到了初中还依然如故。初二后半年,才醒过味来,原来将来还要考学啊!读书才开始努力。到了高中,竞争激烈,才感到读书有些辛苦了。现在看看高中读过的书,画得密密麻麻,跟小学时的“读书破弯卷”能有一比。这时候的读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考上学,为自己寻条出路,不至于再回农村“拉锄把子”。 因为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除了当兵,这可能是唯一出路了。这样的境界自然不能说高。
参加工作后,不少人还继续看专业书,有的当然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但大多数则是带着功利目的:以取得更高的学历或评上较高的职称,因为这些都与工资挂钩,可以增加口袋里的人民币也!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是中国古代社会读书者的代表,他们有的读一辈子书,功利性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考个“功名”。康熙年间,据说有一位广东人,都104岁了,还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让自己的孙子提着灯笼,上面写着四个大字:“百岁观场”。现在有的高中生为了考一理想大学,复读两年三年,但与这位老者相比,真可谓小蝌蚪遇到了癞蛤蟆。
象这样非常有功利的读书,只能算读书的第二种境界。
一些人读很多的书,或把某一本或一种书读得很透,为的是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广博,以便著书立说、扬名立腕——包括上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说书,然后名利双收。这些也都可以归结到第二种境界。
读书的第三种境界是没有丝毫的功利目的,完全以之为乐趣的读书。
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其“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丝毫的功利性,可以说已经到了化境,这种读书当称为读书的最高境界。
再看清朝的康熙皇帝,一生爱学习,爱读书。按说他身为九五之尊,学识广博,且当时天下太平,还有必要读书学习吗?我觉得他应该是把读书学习当作了一种乐趣,当作修身养性不可或缺的门径吧。还有新中国的开创者毛老人家,如果说他在长征途中和战争年代喜欢读《三国》之类,是为了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进而夺取全国的胜利,那么在他年老之后,仍然以书为伴,经常读书尤其喜欢读史,也是把读书当成了乐趣,已经步入读书的最高境界。
原来就听老人们说过,自己的高祖父也是一位嗜书如命的人,他读书也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两个字:喜欢。以致到了如狂如痴的地步,一切家务都不放在心上,家中不错的光景眼看要衰败下去,曾祖父才在众乡邻的劝说下,从他手中接过当家的“权力”。他的读书虽然已入“化境”,但只图自己快乐,一点不为家人着想,我觉得并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