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高三家长会
(2009-12-20 14:46:41)
标签:
校园家长儿子学习高考 |
分类: 随想杂说 |
昨天上午,到学校参加高三儿子的家长会。其实上周日儿子回家,就打过招呼,说这个周六或周日,学校要召开家长会;后来老师又发了短信,说是周六上午九点开始。
这是儿子高中以来的第三次家长会,算来平均每年一次。听儿子说,毕业之前,可能还要召开两次家长会,这也在情理之中,一则高三学习紧张,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绝对有必要;二则高考前还有很多事情如报志愿之类等,也需要家长与老师多多沟通。
这几天天气虽然不错,但感到颇冷,夜间气温在零下八九度,所以实际到校参会的家长并不多,总共不过二十来人,只有全班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会议开始后,班主任首先讲了高三以来学习和屡次月考情况,然后又讲了现阶段学生和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之后开始由学校和家长轮流发言,主要以学生发言为主,当然有的学生家长在场,有的不在。后来自己也就自告奋勇,登台发言,大体结合自己高中时的体会和经历,讲了高三阶段的一些学习方法,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即:查漏补缺、融会贯通、归纳综合、有条不紊。
家长会结束时,老师又让参加会议的家长在教室后面的墙纸上留言,自己仍然是“十六字令”:放手拼搏、挑战自我、勇往直前、争创佳绩,算是勉励儿子,也是勉励所有同学。
高中阶段学习比较紧张,其中又以高三尤甚,儿子他们的紧张程度比自己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虽说考上大学,现在毕业后工作也没着落,但莘莘学子们还是同都来挤这比当年已经加宽不少的独木桥,如果说自己当年可以看到独木桥对面有黄橙橙的金子,则现在独木桥对面什么都看不到,至所以都还趋之若鹜,盖考不上学的独木桥这边,与贫穷和无奈联系更紧密也。
中国现在缺少的不是大学生,而是优秀技术工人。此话不假,但几乎所有学子,还是一心想当成为大学生,哪怕毕业以后就失业,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做什么技术工人,何也?知识分子也好,机关干部也好,大都比一线技术工人生活条件好得好,现实如此,任你把技术工人的地位吹嘘到九天之上,怕也不具说服力!
由于天气寒冷,很多家庭稍远的便没有到校参加家长会,但从参会家长的言谈中,就能深深体会到他们爱护孩子的心情,从而感觉现在的孩子比自己上学时,确实幸福不少。
自己上学十多年,好象没有让父母参加过家长会。印象中父亲到学校也只有两次,第一次是考入县中那年冬天,父母到城里来,顺便到学校看望自己。第二次是第一年高考失败后,再补习时,父亲带着被褥把本已不想复读的自己送到了学校。
上小学虽然就在本村,但父母都有他们的营生,也从来没有到学校去过,一则学校根本没有召开过家长会;二则呢,也说明自己不是那种特不遵守校纪的孩子,因为只有严重违犯校纪,老师才让把家长叫来,告学生的状。反正那时谁要是让自己父母到学校,一般绝对不是光彩事儿。
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一位同学的大伯怒气冲冲找到学校,原来他在这位同学的口袋里搜出一张巨额的人民币——十元钱,而这位同学又说钱不是自己的,而是另一位同学的。同学的大伯就告诉了正在上体育课的老师,让老师惩罚他们并查明钱的来历。
当时我在外工作的父亲一个月工资还不到四十元,我们一年的学费才五角钱,而语文和数学课本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五角,十块钱对于那时的小学生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了。后来查明,这钱是后一位同学从父母那里偷来的,是想买一个皮包来着,结果皮包还没有买成,就这样被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