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高徒子路为何不讨老师喜欢
(2009-10-22 17:43:36)
标签:
孔子子路论语喜欢性格杂谈 |
分类: 随想杂说 |
子路的性格决定了他总是不分场合,率性而为。尤其象他这样的粗人,往往都不大爱学习,难免被老师看着不顺眼。
一次,子路推荐年仅24岁的小师弟高柴去做费这个地方的父母官。孔子认为高柴还不成熟,应该继续深造,说当官会害了人家。子路不以为然,抢白孔子说:“有人民和社稷,就可以学习治理的本领,为什么非得学习才算学问呢?”把孔子气的,说自己最讨厌油嘴滑舌的人。有一次,孔子问子路,你听说过六种不学习的弊病吗?子路说没有。孔子就说了六句话,即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智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以此来督促子路加强学习。
子路属于张飞李逵式的人物,凡事不讲策略,喜欢争强好胜。而孔子特别讲究礼仪,对言行鲁莽和不知谦逊的人,当然看不惯。
有一次,子路、冉有、曾皙和公西华围着孔子坐着,孔子让他们各自说一下自己的志向。子路不等别人说话,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毫不谦逊地发表意见,结果遭到了孔子的嘲笑。还有一次,孔子当着子路的面,对他最喜欢的弟子颜回说:“有人用就干,没人用就隐,大概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点吧!”子路听了很不服气,立即对教师说:“如果你率三军打仗,又跟谁在一块呢?”没想到孔子对他的鲁莽很是不满,挖苦他说:“徒手跟老虎搏斗,过河不用船桨,死了都不知道后悔的冒失鬼,我才不跟他一块呢!”虽然孔子不喜欢子路,但他知道子路关键时刻是值得信赖的。孔子长期不得志,有一次就说:“我的主张行不通,想找个小木筏到大海上去飘流,能跟我走的,一定是子路!”子路很少听到老师表扬,听到这话自然很高兴。没想到孔子又说,子路的勇敢确实超过自己,可惜找不到造船的木材。原来他只是过过嘴瘾,心里想的还是做官。
子路的性格决定了他做事比较冒失,有时难免考虑不周。
《论语》有言: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说孔子是不谈怪异、勇力、叛乱、鬼神这类事的。可子路偏往枪口上撞,有一次就问老师怎么侍俸鬼神。孔子回答说,连怎么侍俸好活人都没弄明白,怎么去侍俸鬼神?没想到子路还不识趣,又问死是怎么一回事。孔子又没给他好脸色,说连活的道理都没弄明白,怎么能懂得死是怎么一回事呢?又一次,孔子病得很厉害,子路就准备给孔子料理后事,并让他的师弟们做臣,而“臣”这种待遇是诸候死后才能有的。没想到后来孔子的病好了,听说后大骂子路自作聪明,还让自己背负欺骗上天的罪名。结果子路的好心成了驴肝肺。
子路个性直率,眼里容不得沙子,对老师也是一样,认为不对的,总是直言不讳,甚至顶撞老师,多次让孔子难堪,很有点欺师灭祖的架势。
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孔子回答说,他来召自己,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自己,自己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断了粮,他和弟子们都饿的快爬不起来了。子路很生气,就奚落孔子说:“君子也有这么饿肚子的时候吗?”孔子反唇相讥:“君子就是穷,也要穷得有风度,而小人穷了就会发牢骚、发脾气。”
有一次,孔子率弟子们去卫国找工作,子路就问,假如卫君等你为他做事,你上任后打算先干点什么呢?孔子说先进行正名。子路就说,干吗非先正名呢,你也太迂腐了吧!气得孔子破口大骂说,你太放肆了,不知道的就少说。然后说了下面一番著名的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还有一次,在卫国的孔子要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南子当时包了个美男子叫宋朝的做“二爷”,给卫灵公戴了一顶不大不小的绿帽子,名声很坏。子路知道后很不高兴。孔子就对子路发誓说,如果自己有什么越轨行为,就让老天爷惩罚自己!就象现在我们发誓说的“天打五雷轰”一个意思。《论语》只说:“子路不悦”,说了些什么话,没有记载。以他的脾气,一定说的非常难听,孔子下不了台,被逼无奈,才这么说的。
以子路这样的性格,能讨教师和上司喜欢,倒是怪事。不过他虽然脾气急躁,个性强烈,但无论对老师,还是对上司,都忠心耿耿。孔子早就断定他“不得其死然”,就是说他不得善终。后果然被言中,在卫国孔悝之乱中,本来他可以一走了之,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顽固思想害了他,最后战死在卫国,并被剁成肉泥,送给孔子,孔子哭得很伤心,并让弟子们把厨房里的肉酱全倒了,怕看到后想起子路。由此看来,孔子不但非常了解子路,师徒感情还是比较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