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情感毕业实习麦收回忆 |
分类: 朝花偶掇 |
现在正是本地小麦收获的季节,昨天和前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好象都被火辣辣的太阳掳去了。中午,走在强烈的阳光下,不时感到热浪冲袭着脸庞。
十九年前的那个麦收时节,正是我们大学毕业前夕,两位老师带领我们十一二位同学,到一个县去实习。这个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城不大,且比较破旧。东西一条柏油马路是城中的交通要道,路并不宽阔,有的地方还坑坑洼洼。
我们住在县城的招待所,这可能是该城唯一的招待所了,吃饭则在四五百米远的县府食堂。老实说,食堂的伙食并不好,跟学校差远了,馒头小而黑,菜的质量也较差,说是政府食堂,但冷冷清清,平时好象没什么人。我们到达后,成了那里的主要顾客,两个做饭师傅也着实比以前忙了一阵。自然,我们是去实习或说是干活的,又不“常住沙家浜”,所以吃得好点赖点,并不太在意。再说有孟亚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教诲,吃点苦也是理所应当的。
熟悉了几天情况之后,我们又被分成两批,两位教师与四五位同学“南下”了,剩下的七个同学,除一人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在家“坐阵”外,我们六个人——二男四女,也在为“北上”做准备,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一天晚饭后,我们回到招待所,放下随身物品,以我为首的六个人,便顺着县城的那条逼窄的南北马路向北走。虽则是麦收时节,但已近傍晚,红日西垂,虽余威尚存,已并不太烈。一行六人边走边说笑着,不一会儿,就走出了不大的县城,迎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的黄澄澄的麦田。麦子正在收割,当时收割机还很少见,在这个经济较为落后的县域,就更难得一见了,农民只能用镰刀收割,再将麦子拉回收打。
出城后前行二三里,看到一条河,河堤上长着一些杨树和柳树。河面并不宽,水也不深,但非常清澈。晚风一吹,河水泛起道道涟漪,时而还能看到小鱼跃出水面。我们便到河堤上,向河中抛石子,打水漂,比赛谁打得多。后来玩累了,就坐在长着青草、紧挨着麦田的河堤傍休息。
这时,我走近麦田,望着无际的麦浪,心中象打翻的五味瓶。虽然我是我们这几个人的“中心”,大家也唯我马首是瞻,但被抛弃的孤独感仍然挥之不去。这时又想到家乡的父母,他们也正过着麦收,经受着劳累,流淌着汗水,而自己做为家中的老大,却远在他乡,一点忙都帮不上,心里不免产生一些自责感。尤其想到一个月后,团结活泼的班集体将“作鸟兽散”,我们都将各奔东西,且前途未卜,不知何时再能相聚相见,一种深深的离别之苦,更使让我久久无法释怀。
我远眺着麦田,长久不语,表情木然。五位同学也许看出了我的心情,也许受到了我的感染,也都默不作声,散在旁边,陪伴着我,伫立良久。
太阳落下去了,天逐渐黑了下来,我们才沿着来时的道路返回。回到招待所,我把自己关在屋里,象往常一样,开始进行一天的生活工作记录。
实习完毕,返回学校,分别一月的同学相见,经过了短暂的欢娱,之后便是人生的离别之痛,自己几乎最后离开学校,所以感受格外深刻一些。可能太重于感情,久久不能从苦闷中解脱出来,以至回到家中,竟在自己并不怕热的暑天感冒老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