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ooek.com/wp-content/uploads/2011/10/26_407927_79355fa8e0dad82-300x225.jpg
在90年代初中国的新纪录片运动中,质朴的人文关怀是这一时期的共同特点,《流浪北京》 《沙与海》 《最后一个山神》……王海兵导演的这部《藏北人家》也是如此,在丝丝云朵自由漂浮的蔚蓝晴空下牛羊成群,青山绿水的明朗清透中,,影片通过记录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措达一家从清晨到夜晚一天的日常起居,展现了藏北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更透过措达一家,浓缩了藏民族醇厚乐观、自强坚韧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世界。
在镜头方面,开篇的摇镜头宏观的展现了藏北的自然概况和淳朴藏北文化,画面取景范围由大到小,从湖面,湖边的帐篷,到帐中住的人家,这样的剪接逐渐锁定拍摄对象,逻辑顺序清晰。影片在拍摄措达的放牧生活以及牧民们的饮食、起居、婚姻、祭神、审美、剪羊毛、嬉戏,跳舞等活动,镜头像一双躲在暗处却又融入其中的眼睛,保持着冷静的观察距离,真实记录了藏北牧民独特的生存方式。片中的拉镜头运用的也十分优秀,不仅可以交代藏北人民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劳作,有利于交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在一组镜头的末尾作为转长或结束性的镜头。本片对同一景物采用不同景别组接表现,使画面不显呆板,有利于吸引观众眼球,不易产生审美疲劳。本片还对钉帐篷一处运用多角度多景别切换,使这一处动感十足,增强了表现力。
影片的细节表现也对于深化主题也非常有意义,比如亲人们相互涂抹酥油,妻子为措达带上临行的食物,答谢帮忙的一顿饭,一天两次的祭神,放牧的措达丢石头发出的声响等等。在真实的影像中,我们感受到藏民的淳朴善良。片中还多次出现措达一人独坐的镜头,如措达坐在宁静的高原湖畔转着纺线锤,配上解说词,使得我们更加接近理解他们的内心和灵魂。
与冷静客观的镜头相对应,在解说词方面,编导使用的也很克制,大部分都是在客观介绍,比如一开始从历史地理角度宏观地介绍藏族,在一些特有物件出现时都会作简单的介绍,人物出场和事件的发生时也只是起到交代背景的作用。这样的解说词,大大弱化了解说词影响画面客观的弊病,大大减少了纪录片里的主观色彩,使观众方便观看纪录片的同时,能把更多的视角放在藏民生活的画面中,感受更为真实客观。
人文纪录片的价值,在于实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之间人与人的沟通和理解,这种沟通是具有跨越和融合性的,因为在不同的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抗争,人与自然的创造和生存,这个话题是共通的。《藏北人家》所描绘的藏北牧民始终与自然环境保持着和谐一致的劳动与生活,给予了我们一个沟通和理解的视角,展现了藏民族的文化品质。
转载请注明:
藏北民族遥远的原生态牧歌——王海兵作品《藏北人家》 | 搜艺考-最权威的艺考网
www.soo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