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两学生在踢球时发生摩擦,引起了一场涉及好几人的群架,有的拿起棍子,有的拿砖头,其中一个同学头部外伤缝合了十几针。校园内学生间因小事发生纠纷,暴露出学生法制意识淡薄,校园暴力更是让人不能掉以轻心。
校园暴力频频上演,为什么孩子越来越具有攻击性,为什么遇到问题要暴力解决?很多人想不明白,是同学之间的友情?还是他们口中的兄弟情义?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就是小霸王,遇到事情容易冲动,不顾后果。在学校,同学之间没有父母似的呵护和让步,难免产生一点小摩擦,如果不能互相理解、容忍,往往就容易激发出进一步的矛盾。
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当与他人发生摩擦,产生矛盾时,往往都不肯退步忍让,更缺乏宽容之心,为了发泄,一时冲动,往往就构成暴力行为。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变得自尊心和虚荣心很强,这让孩子受不了刺激,只要别人说了不中听的话,孩子就会厌烦,甚至动起手来.
父母的行为决定着孩子成长的趋向,校园暴力倾向严重的学生,一般都在家庭中受到过棍棒式或溺爱式的教育因此,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些家庭父母关系不和,时常吵架甚至实施家庭暴力,这会对孩子的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父母多和孩子沟通,耐心的去教育,正确引导。加强对青少年的自控教育,才能有效避免青少年冲动犯错和犯罪。
年轻人容易受暴力文化影响,比如暴力游戏、暴力电影,虚拟世界中杀的一片血腥,无形中提高了年轻人的残忍度,降低了同情心,对他人的生命有一种漠视。有些男孩子攻击性本来就比较强,通过这些暴力文化变得变本加厉,找到机会就会发泄愤怒和仇恨,对孩子的毒害很深。
预防孩子的暴力行为要从心理健康开始,加强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其心理的容纳性和承受力,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校园暴力时有发生,家长应教育子女懂得用正确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让孩子明白暴力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并从交往中学会宽容,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在发生矛盾的后果中体味到只有团结友爱、宽容谦让,才能享受快乐。
校园暴力可以直接导致对未成年人的身体伤害,有的后果还相当严重,造成终身的遗憾,还会对未成年人生成极为恶劣的心理伤害,有的产生严重的恐惧等心理障碍,有的会产生仇视和报负心理,有的还会形成暴力习惯或倾向。
针对已经发生的暴力事件,学校应建立一套校园暴力的危机管理机制,包括防范、处理、化解及总结等方面的内容,做到及时发现、随时处理以及经验总结,即使不能完全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它的影响。
从小培养孩子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把珍爱生命、尊重别人作为最重要的人生信条。不少青少年他们不计后果,意识不到严重后果,致使青少年在实施暴力时肆无忌惮。
学校及家庭把教育重心放到学习成绩上,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他人的矛盾,暴力解决问题的人只能危害社会,最终被社会所抛弃 。
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需要学校、家长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对青少年进行法律和道德教育。当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和道德意识后,校园暴力就会避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