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见了我直叨唠,说孩子最近不像话了,原因是作家务要妈妈长工资,昨天让他摘点韭菜要二十元,还说现在物价涨了,给的报酬太少,不涨不干了。家长很后悔,开始就不该答应做家务发工资。对此事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这样?我累死累活,孩子不心疼我,只认钱。帮助我干点活还要讨价还价?做家务,到底该不该涨钱呢?
我当然不支持付钱干家务了,而且反对家长给钱的做法,导致孩子见钱眼开。孩子有了钱,会养成铺张浪费的坏习惯,听说这个孩子买了些没用的东西一大堆。花钱大手大脚。这样下去干点事都要拿钱来说事,家长没钱了就不干了!最后等你老了没钱就不管了,后果是严重的。
用钱进行刺激,或许能使孩子一时勤快起来,但并不能提高其劳动意识,更可能使孩子丧失感恩意识,孩子会变得更加势利,甚至成为小财迷,而在潜移默化中淡忘父母的恩情。做家务本是孩子应尽的义务,沾上钱会使孩子亲情淡漠、一切向钱看。
想起我们小时候在家干很多活,可从来没有想过要什么报酬?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忍心让孩子干这干那,所有家务都由家长承包,很多孩子们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没有感恩的心。
家务报酬这件事上,重要的不是该不该给孩子报酬,而是作为家长,该怎样引导孩子认识劳动,积极地分担家中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而不是只在家庭中享受和索取,更不是养成做家务就要钱的坏习惯。而这种讨价还价还会不断升级,如此下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危害。
家长养大一个孩子多么不容易,节衣缩食,万般疼爱。做点家务还讨价还价。我看家长和他算算养大要花多少钱?钱只会让孩子变得自私、贪婪。到头来,美好的亲情也会荡然无存。很容易使孩子对钱的认识走向极端。他们会认为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孩子年龄较小,可以扫扫地、洗洗碗、收拾自己的房间···通过做事,让孩子体验父母劳动的辛劳,从而学会爱父母。
作为家长可以试着精神鼓励比钱更有效!语言鼓励更有力量,因为那才是与孩子心灵之间的交流。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慢慢成为一个习惯,形成一种品格。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