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贫困生的妈妈告诉我孩子利用寒假在超市打工,买了自己喜欢的手机,没想到同学们议论纷纷,老师还找了他谈话。学校应该不应该剥夺购买和使用手机的权利呢。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这无疑给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烦恼。
我个人觉得贫困生买个手机在合理的范围内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信息社会了,他买的手机也是很便宜的。贫困生的生活不应该有奢望吗?同样是孩子,同样心怀梦想、追求时尚的贫困生,这样做何尝不是一种歧视和伤害?
我觉得这样要求贫困生,很不妥,因为贫穷他们内心已经很惭愧,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每天都在承受着在别人的帮助的内心煎熬。很少看见他快乐,没有笑容,不愿意说话。去年别人给了他几件衣服是名牌的,也遭到同学们的歧视和嘲笑,说贫困还穿名牌。现在再也不敢穿了。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很悲观。家里穷不是贫困生的错,要求他们降低生活的质量,放弃理想的追求。承受着比一般孩子更大的身心压力。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千方百计地找机会去打工,同时拼命地学习,在麦当劳有时候夜里才回来,身心俱疲,家长也很心疼。
在贫穷面前,坚韧的品质是用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穷,不是自身的弱点,也不是缺点。我们希望贫困生能做一个真正的生活强者。人穷志不穷,只要你自己努力了,总有一天会翻身的,要敢于面对现状。要相信自己现在穷,并不代表以后也是穷只生活得更好虽然自己现在没有钱,只要相信自己,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一定可以摆脱贫穷,过上富裕的生活。
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压力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不伤人的自尊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尊重贫困生,使贫困生放下心理包袱,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