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孩子上初一,要和同学过生日,要妈妈掏300块钱,请同学到外边吃饭。家长不同意,觉得浪费,不给钱。
夫妻俩都下岗了,为了供儿子读书,省吃俭用在外边打零工。父母再苦也没苦过孩子,事事由着他,养成自私的习惯。又是独生子.真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孩子.从来没有让他受过苦,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其结果在孩子看来.父母所给与自己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只知道索取.不懂得感恩和回报.这是我们这些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最失败地方。
孩子不懂得节俭,对于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同时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孩子拿不到钱开始抱怨,要是班上的同学知道我们家里没有钱,请不起客,多没面子,人家会笑话的!一定要求妈妈给他钱。看着孩子为难的样子,妈妈还是心软了,给了孩子钱。孩子那高兴劲就别提了,没有一点愧疚感。
在现实生活中,过分溺爱。让孩子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什么给什么的日子。即使孩子犯了原则性的错误,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这种孩子从小只知道享受别人给予他的爱,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也就以为别人为他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了。形成了这种心态,他又怎么能懂得父母的辛劳呢?将来走上社会,又怎么会对别人有感恩之心呢?
孩子认为所有一切都是家长理应付出的,便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作为家长应当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让子女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认识到了节俭与感恩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告诉孩子要理解家长不容易,让孩子站在家长的立场上,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体验生活的艰辛,我们万不可溺爱了!这样会害了孩子。
感恩首先想到的是父母,因为他们给了你生命健康长大,现在年轻人缺少感恩之心,让孩子学会给予,懂得父母和别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或者欠他的,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节约勤俭的美德,明白自己享受的生活来之不易,应该以回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
只有当人对社会充满感恩之心,他才能无私地奉献自己,为社会的建设做出最大的努力。社会需要感恩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