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见梁襄王的启示

(2009-12-20 10:26:42)
标签:

孟子

见梁襄王

启示

文化

   【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他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简析】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兼并战争日益频繁。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既鲜明地表明了他的观点,又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孟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施展他的辩才。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讲话先直截了当,围绕梁襄王的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告诉梁襄王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然后,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要天下人都跟随君王,关键在君不嗜杀人。君王如甘霖惠旱苗,则民便如水归沟壑,前者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者以地上流水比民心,自然又新颖易为人熟知又深感贴切。

    这篇短文的现实意义,在于警示一切的执政者欲在自己的“王国”里实现君臣和谐戮力同心,首先要考虑的是百姓的利益,要能俯下身子甘心情愿的做孺子牛,诚心诚意的践行“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动辄站在百姓的对立面以统治者的傲慢与偏见一心想着“治”而忘记“理”,甚至成为一个“嗜血”如命的贼人。言及此,就不能不想到“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这句今年最雷人的话。当时此话一出举国哗然。为什么?以为那人居然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这样的错误,三岁儿童都知道,党员干部能不知道吗?其实不然,对于一部分人来讲,他妈的知道知识口头上的,随着低纬度变化,他们从骨子里就开始变质了。他们成了老爷,他们哪还管百姓的利益。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们的工作自然也就是一团糟了。题目不知反省自身,却反过来辱骂老百姓是“刁民”,而且发誓“看我不制服你”!

     岂不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