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杀杨修
曹操到底是不是嫉贤妒能,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初中教材选了《杨修之死》以后,它也就由学术界延伸到了中学课堂里。肯定的理由似乎很简单:作为谋士的杨修因为贤能,认识到了曹操“鸡肋”号令所包含的退兵之意,便主动提前作了退兵安排,但是,曹操却以“乱我军心”为由名正言顺的把他杀掉了。于是,就有人认为曹操是嫉贤妒能。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根本的问题远非如此。若要认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须去研究曹操的诗文与《三国志》等历史记载,而不能仅凭《三国演义》的叙述。现在,我们只谈一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否嫉贤妒能的问题,即便如此,也应从“三国”所叙曹操的一生中找答案,而不能囿于“杨修之死”一节文字,这大概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了。
大家知道,凡嫉贤妒能者,无不心胸狭窄,而曹操却不是这种人。小说第一回借当时有知人之名的汝南人许邵之口,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本人亦毫不掩饰的说自己“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第二十一回),他还吟诗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第四十八回)。这种对贤能之士的渴慕之情,不正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一个有“王霸之志”者的心声吗?
这也是有事实可证的:小说第十回写他在兖州招贤纳士就有颖川人荀彧、荀攸、郭嘉,以及东阿人程昱、淮南人刘晔、昌邑人满宠、任城人吕虔等贤能谋士前来投奔。特别是第三十回写他以丞相身份跣足出迎许攸,可以说其诚绝不亚于刘备的三顾茅庐,这些人个个文韬武略,满腹经纶,至少各有其胜过曹操的地方。他们所以甘心追随曹操,还不是因其礼贤下士,动辄以“先生教我”相求,且每每委以重任之故?更能显示其博大胸襟的,则是他对待有才的“仇人”或者“反对派”的态度。小说第十六回写他每日与邹氏(降将张绣的婶子)取乐,惹得张锈大怒,用谋士贾诩计,杀操。为此,曹操丧了右臂,失了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大将典韦,此仇可谓大矣!但第二十三回写张绣再降时,说操“执其手曰:‘有小过失,勿记于心。’遂封张锈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武使”。小说第二十二回写陈琳作檄文辱骂曹操祖宗三代,而到三十三回写曹操捉得陈琳时,则说“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小说第三十回写曹操打败了袁绍,在检查袁绍的物品时,“捡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不仅没杀一人。甚至看都不看,即“命尽焚之,更不再问”。其他如重用反对派之子杨修作行军主簿,主管钱粮军政之事;纳反对派孔融之言,放过反对自己的杨彪;原谅许攸的放肆,容忍许庶的缄口等等。无不显示出曹操海纳百川的胸怀。这正如贾诩所言:“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名德于四海”。试想:一个连仇人都爱惜重用的人,还会嫉贤妒能吗?
我们再来看一下与杨修关系密切又与曹操关系微妙的几个人与事。杨修乃杨彪之子,杨彪曾因反对曹操差点被曹操杀掉;杨修极力向曹操推荐益州高士张松,但张松却蔑视曹操,也是差点被曹操杀死。杨修与弥衡是好朋友,弥衡被孔融引荐给曹操,谁知他不买曹操的帐,先将曹操集团骂得狗屁不是,后又裸身击鼓,羞辱曹操,最终被曹操借刘表之刀杀了,至于他的好友孔融被杀那是没什么好商量的(下文再谈)。因此可以肯定杨修虽被曹操重用为府库主簿,但他一定是仇恨曹操的。杨修不会不明白,他只不过是曹操手中的一个佣人,他纵有天大本领,也不能奈曹操何。这样,他也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好朋友曹操的第三子曹植身上,他所能作的工作就是帮助曹植争王位,这是谁都清楚的。小说第六十八回、第七十二回或隐或现的作了如下叙述:杨修一方面根据曹操爱才的性格,为曹植出谋划策,使之在曹操面前尽展才华,一方面在曹操面前打曹丕的小报告;只可惜由于自己的恃才自傲,缺少防人之心,均告失败,自己反落得个“欺骗丞相”、“谮害曹丕”的罪名,被列入该杀之列,相对而言,曹丕则聪明得多,他利用老谋深算又深知曹操脾气的贾诩,一者假装诚心,一者买通曹操身边的人为自己说好话,同时还买通曹植身边的人,窃秘告植,再加上贾诩用袁绍、刘表废长立幼导致灭亡的教训说服曹操立丕,终致曹丕得到父亲的信任,于建安二十一年被立为世子。并在建安二十五年得到了“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位”的遗嘱,同年,平步登基,建立魏国。
实际上,曹操不仅知道曹植身后有杨修,同时也知道曹丕身后有贾诩,那么,为什么杀掉的是杨修而不是贾诩呢?原因很简单,曹操不会不明白,有自己在,杨修无论如何与曹植谋划,也都翻不起大浪,可是一旦自己瞑目,杨修能不蛊惑曹植作乱,而一任曹丕顺利继承王位吗?因此,从曹氏家族的长远利益着想,必须在自己活着的时候除掉杨修,这样才有可能保证曹氏政权顺利交接,以避免内讧,甚至孙、刘渔利,实际的情况如何呢?曹操死后,围绕着曹丕继承王位一事,发生的下列事件,无不令人瞠目结舌:华歆逼诏,曹熊自缢,曹彰拥兵进邺郡,曹植谋士全被诛杀,其本人因“七步诗”幸免于难,此时距杨修之死仅有一年。试想,倘若杨修这位掌管“军政钱粮之重”、且“早晚多蒙丞相教诲”(第六十回杨修对张松语)的人不死,凭他的绝顶聪明,能让曹丕如愿以偿吗?从这个角度说,曹操杀死杨修是有先见之明的。这一切的历史变故,岂是嫉贤妒能四个字所能承担的!
现在谈一谈在许都曹操杀孔融一事。孔融先是响应曹操的号召讨伐董卓,继而又应陶谦之求协助刘备与曹操对阵,最后却加入了曹氏集团,直到建安十三年被曹操杀掉(第四十回)。其间除讨伐董卓外,他在曹营内没有一次对曹操的行为表示过赞成,而且有时还“狎侮丞相”,但都因无碍大局,不仅没有被杀,还被曹操用为太中大夫,曹操最终杀他,是因为他阻止曹操讨伐“逆臣”刘备
、刘表等,扫平江南,统一全国;是因为他称曹操是“兴无义之师”伐“汉室宗亲”、“以至不仁伐至仁”。孔融秉承其先人的“仁义”,不识时务,曹操能不杀他吗?
在许都曹操还杀了两位重量级谋士,那似乎更能说明他对待谋士的态度。一个是荀彧,他死于阻止曹操进“魏公”之位(小说第六十一回)。第二个是荀攸,他死于阻止曹操进“魏王”(小说第六十一回)之位。这叔侄二人都是曹操的贴身高级参谋,是曹氏政权的开国元勋,结果呢,成了曹操统一全国的绊脚石。既是绊脚石,就该除掉,这是毫无疑问的了。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曹操所以杀掉那些谋士,绝非因为他们多谋善断,智慧胜过自己,而是因为他们反对、阻止自己建立稳定的曹氏政权,反对、阻止他建立四海一统的王霸事业。
纵观曹操一生,不难发现,他重用有才能的人,他赏识务实的人,他爱怜“忠而且勤,心如铁石” (第六十九回曹操称王必)的人,他讨厌“虚华少诚实”(称曹植)的人,憎恶“腐儒舌剑”(曹操称弥衡)的人,瞧不起专以谄媚投机
、没有骨气的人,他信奉“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对陈宫言),“顺我者生,逆我者死”(曹操对张松言)。他作为曹氏集团的领袖人物,一方面广揽人才,一方面又排除异己,尽管他常对被他杀掉的谋士又怜又悔,但他从未为此改变他的爱才原则——要为他曹氏集团的稳定发展服务,要为他的统一大业服务,否则便不可留。他的事业与他的内心一样,既充满朝气,又充满遗憾与残酷,具有诗人的浓郁的浪漫色彩。他一生都追求进取,都向前看。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