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       题:《倍数与因数》

(2008-06-25 00:20:54)
标签:

杂谈

分类: 优秀教案

课       题:《倍数与因数》

使用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2、3页(数的世界)。
设计理念:
1.用教材去教。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使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更贴切学生实际,适当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深化学生思维。
2.课堂教学是以师生为主体对课程内容开发、生成、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个性化创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多角度进行不同性质的交往、不同类型的互动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的过程。
3.把学生当做学生,把学[设计思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多少能感受出概念的一些含义。但这种简单的认识与真知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教师适当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设计问题,把学生引导到探究“如何判断”的活动中,通过这一探究、交流的过程,学生从认知上逐步将概念本质属性以外的“杂质”筛去,从而提炼出概念的实质。在这个时空里深入发展学生思维。]生当作朋友,把学生当做老师,把学生当做同学,把学生当作儿童。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2-3页(数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的习惯,并注意对学生有序思维的培养。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号卡片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来给大家上课,首先,我介绍一下自己,我姓王,大家可以称呼我王老师。我们现在的关系用一个词来说明,怎么概括?(师生关系)
教师出示图片:刘梅、唐僧、刘星、孙悟空
师:这4个电视角色之间有什么关系?
(唐僧和孙悟空是师徒关系;刘梅和刘星是母子关系。)
师:我发现同学们在说的时候是先分类然后才说明他们关系的。先分类,再研究是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我们今天还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一些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节课探究的主要内容是非零自然数之间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因此,在课的开始,紧紧抓住“分类”和“关系”两个关键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先分类再研究的探究思路和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依存性。]
二、指导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自然数、整数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课件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水果店”
师:图中有哪些数?
生:6  5.8  3.6  -3  1/2……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课件出示数字。
师:这些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数的关系,也要把这些数进行整理分类,谁来说一说怎样分?谁还有不同分法?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老师和其中的大部分同学一样是这样分的:
(课件出示)
小数:5.8 , 3.6
分数:1/2 
  师:我们把剩下的数归为一类,称之为整数,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来就是:(课件出示)
  -3,-2,-1,0,1,2,3,4,5,6,……
师:我们还把整数其中的一部分(0、1、2、3 ……)称之为自然数。(课件出示:自然数)
师:“……”说明什么?(自然数、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整数)?(没有)
有没有最小的自然数(整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小的整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在自然数范围内研究一些数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方便研究,我们还要把零除外。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数学经验,给所认识的数进行分类,经过师生共同整理、观察、比较,逐步分离出整数、自然数的概念,并初步感知整数、自然数的特征,指明本节课的探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为下面学习倍数与因数的含义做好铺垫。]
2.教学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师:我来写几个自然数:2  20
这5个数里,哪些数之间可能存在着关系呢?大家猜一猜。
谁能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一个算式来说明?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能会想出:4×5=20  2×4=8  20÷4=5等算式。]
教师把学生说出的算式分类板书。如:
4×5=20    20÷4=5
2×4=8     8÷4=2
师:大家的眼睛真亮,一下子就找出了它们的关系,那你们把这种关系,叫什么关系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说出有“倍数关系”等。]
师:到底算式里的这些数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以4×5=20为例,请看课本中的“笑笑”怎么说。
学生汇报: 4和5是20的因数, 20就是4和5的倍数。
师: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数的关系就是倍数与因数的关系。板书:倍数与因数
师:谁能结合算式20÷4=5    2×4=8     8÷4=2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大家的表现很出色,在表扬大家的同时,我还想提出一个问题:在什么样的算式里的数才会有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在观察板书中的算式后,说: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
师:是不是只要是在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里的数,它们之间就一定有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举正例(只含有非零自然数的算式)或反例证明(含有小数的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通过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来认识倍数与因数的真正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如果一些非零自然数能够写在乘法算式里或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并且这个算式成立,它们之间就有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25×3=75     14×6=84     100÷5=20
   3.探究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的方法
我们在算式里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来,现在我们脱离算式还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来吗?试一试。
   14    17     77
学生说一说,老师可以让学生说说17为什么不是7的倍数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刚才我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7的倍数有好几个,你发现了吗?7的倍数只有这些吗?请把你能想到的7的倍数都写在本子上。
[学情预设:学生写出的情况可能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像 A: 21  35  700  42
B: 1×7=7  2×7=14  3×7=21 4×7=28  5×7=35
C:7  14  21  28  35  42  49  56  63  70  77
……
教师巡视后,选择学生典型作业提供给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交流,引导学生寻找好的方法。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交流:
(1)观察以上作业,你想说些什么?
[A写得比较少、乱;B写是算式;C写得比较有顺序、多]
(2)请猜一猜C为什么会写得又有顺序又多呢?除了他聪明以外一定有好的方法。
(3)总结好的方法:可以用7依次去乘1,2,3…,所得的积就是7的倍数。写不完时,后面加“…”。
练习:找100以内所有的9的倍数。
(9,18,27,36,45,54,63,72,81,90,99。)
师:后面怎么不加“…”了(因为限制了范围)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不同层次的作业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体会到某种方法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获得最优的找倍数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让孩子获得情感体验。]三、寓学于乐,内化知识
活动一:拍倍数
1. 介绍游戏规则:四人小组成员“开火车”数数,当数到指定数的倍数时,以拍手代替数数,如果有人出错,及时改正后,接着让下进行。
2.学生小组活动
(1)4的倍数(顺利数到100的小组,主动坐好)
[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只有第4号同学拍手,其他学生只数不拍。]
师:如果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拍手,我们就要数几的倍数?
1的倍数(学生只拍手不数数。引导学生说出:任何非0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所有非0自然数的因数)
活动二:找朋友(集体活动)
每人手里有一张数字卡片(1~32)
1.请拿4的倍数的同学到左边来,请拿6的倍数的同学到右边来。
通过活动交流,得出:12,24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2.想一想,说一说,每人手里拿的数字既是()的倍数,又是()的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动中有思”,并生成新的知识。]
四、联系成语,互谈收获
老师出示以下成语填空:
举(一)反(三)    (三)头(六)臂  
  (一)劳(永)逸     (十)全(十)美
1. 让学生根据成语中的数字说说能想到本课学习的什么内容。
2. 结合成语的寓意,谈谈学习方法。
3. 齐读成语结束全课。
[设计意图:说一说几个成语中的数字之间的倍因关系,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说一说成语的寓意,结合本课的学习过程谈谈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知识和方法上取得双丰收。]
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4×5=20    20÷4=5
2×4=8     8÷4=2

设计思路:
1. 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如:教材中利用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元?”来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然后抓住几个乘法算式教学倍数与因数的含义。我想:让学生通过提问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列出算式的思路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这些问题显然有些稚嫩,不容易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况且,学生会提出一堆这样的问题去解决,显得费时枯燥。我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认识(虽然几倍不同于倍数的含义)。所以,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猜一猜2  20这5个数里,哪些数之间可能存在着关系呢?并用一个算式来说明?这样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思考。随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下,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理解与真知之间的偏差,从而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
2. 精心组织由片面认识向正确认识跃进的过程。
在本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学生形成正确的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理解的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接着抛出两个问题:(1)在什么样的算式里的数才会有倍数和因数的关系?(2)是不是只要是在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里的数,它们之间就一定有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呢?让学生在举例、争论、交流中逐渐明白:如果一些非零自然数能够写在乘法算式里或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并且这个算式成立,它们之间就有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3.搭建平台,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
在探究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的方法时,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尝试写出7的倍数,在把学生的不同层次的作业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体会到某种方法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获得最优的找倍数的方法。另外,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生成知识,都是为学生搭建了体验和探究的平台。

 


蝉之歌发表的日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