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最近在看胡萍老师的《善解童贞》,感触颇多。昨天看到第八章孩子的婚姻敏感区,说要认同孩子的情感。
两天前,甜甜就这个问题询问我:“妈妈,小孩可以结婚吗?”当时还没有看到这个章节,我的回答是:“小孩长大后可以结婚。”甜甜高兴地说:“那我长大要找孔祥哲结婚。”“甜甜喜欢孔祥哲,那他一定是个很棒的小伙子哦。”
看到胡萍老师关于孩子婚姻敏感期的论述,讲诉的巴学园孩子的故事,我很感动:无论是爱上大男人的依依,失恋的蒙与帅,还是一直等待阿南的琴都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同,而没有横加干涉他们的情感,让他们的情感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自己走出情感的困惑期。特别是佳和睿的故事更让人感动,家长和教师都参与进来,让孩子通过一场大型的过家家游戏体验到结婚和离婚的酸甜苦辣,丰富了孩子的情感体验。
在看完这个章节后,我和甜甜又一次对话。“小孩子可以结婚,但是你要征求到对方的同意,只要你们两个人愿意就可以。你为什么想和孔祥哲结婚呢?”(在谈话的过程中,我制止了姥姥想要打断这个问题的意图,和甜甜很认真地继续谈话。老人家诧异:为什么要给孩子讲这个问题呢?适合孩子吗?小孩子懂什么?)“他给我讲故事。”“哦,那在学校里他一定给了你不少的帮助。”“嗯。”当她不再想谈论的时候,我们转移了话题。
我把佳和睿的故事说给办公室的同事听,年龄大一些的立即反对:“胡闹!家长简直胡闹!”与我同龄的说:“这是父母的作秀,这是作家为了写书编造的故事。”“小孩子可以这样想,但家长不可以这样引导,到了青春期孩子再要求结婚,家长要不要答应?”看到大家反应这样激烈,我知道关于性教育的大环境还需要等待,不仅是孩子的成长,还有家长自身的成长。我们如果能接受孩子扮作爸爸、妈妈的过家家游戏,那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结婚的过家家游戏呢?孩子幼年时期的婚姻敏感期和青春期的恋爱是不同的,又何必谈结婚就色变呢?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