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则天杀女争宠一案是子虚乌有

(2010-01-19 12:39:33)
标签:

南浦一桥

原创

武则天

唐太宗李世民

文化

杂谈

分类: 随笔

 

武则天杀女争宠一案是子虚乌有

 

     武则天杀女争宠一案是真的吗?

    其实不然,史书是人写的,夹有写史书的人的个人偏见在内,难免有些不实的水份在内,读者还必须仔细的研读,辩其真伪。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唐开国功臣工部尚书武士彠的女儿。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唐太宗李世民的欢心,遂赐号“媚娘”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去后,武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唐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武则天暗通秦晋之好,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此文的话应当从这里说起。

   昭仪是皇帝妃嫔封号之一。是妃嫔中的第一级,为正二品九嫔之首.仅次于皇后。武则天从安感业出来后,到被封为昭仪时应该从地狱到了天堂,享受还来不及,就存夺皇后之位之心,于理怎样也说不通,此其一也。

   显庆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协助丈夫处理朝政之事也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硬说她有夺皇位之心,就更显得强人所难了。就象现在妻子协助丈夫打理公司是一个道理,他人是无权说三道四的。此其二也。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5月26日这天,王皇后跟随丈夫唐高宗及宫妃、文武大臣来到感业寺,祭拜死去的公公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高宗对感业寺的一个尼姑相好。王皇后便悄悄向这个尼姑传话,让她蓄起头发。其目的是,第一日后让武则天入宫,成为萧淑妃的对手,最迫切的愿望,那就是打破萧淑妃一人专宠的局面。第二她可以讨唐高宗的欢心,这样胸怀宽广的行为,可以得到“贤良淑德”的美誉。第三她希望培植自己在后宫中的力量,救了武则天,武则天必然对自己感恩,可成为自己的心腹。从此武则天卷入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事件。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此其三也。此其三点说明武则天初入宫并没有想当皇帝的野心。

   事态继续向前发展。武则天得到高宗的宠幸之后,很快生了一男一女。王皇后入宫后一直未能生儿育女。这成了王皇后争宠的一大死结,因为没生儿子就当不了皇太后。王皇后引武则天入宫没有想到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依然是唐高宗李治不爱她,后来王皇后又联合萧淑妃挺而走险与武则天斗争,最终自己为此付出生命代价。正所谓:“棋错一步,满盘皆输。”

   武则天杀女一案,《新唐书》中记载,“振喉绝襁褓之儿”是说这个公主是武则天亲手掐死的,而《唐会要》却对这件事情没有正面提及,只是说小公主“暴卒”,原文:“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皇后杀之,上遂有废后之意” 暴卒的情况就相当复杂。有可能死于象急性脑炎,急性肠梗阻,急性白喉等疾病,这些都是当时儿科医疗的死症,没有办法救活的。然后被武则天利用,作为扳倒王皇后的筹码。这两种说法其实都认为王皇后是冤枉的。只不过到了现在,这一公案被演绎得五花八门,有的同情武则天,有的同情王皇后。也有人说王皇后是“引狼入室,自取其辱”

    细来观之推敲一下,《新唐书》文字记载如下:“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这段文字是描述武则天杀女的全过程。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没有交待武则天杀女的动机,这是办案的常识。
   二、武则天覆被杀女没有证人在场。没有证人怎么定案?
   三、高宗李治表态是“后杀吾女!” 高宗李治推断证词。
   四、王皇后没有表态“后无以自明” 按常理说这样天大的杀头之罪,谁担当得起,你不表态那你就默认自己是凶手,如果你是受冤枉不是凶手,又怎么不据理力争为自己洗脱罪名呢?与理不通啊!
   五、如果王皇后没有杀武则天之女是实情,那么长孙无忌会袖手旁观不问此事,要知道长孙无忌在朝中可是有极高威望的人,借此事不正好弹劾高宗李治吗?
   六、、再提朝中一个重量级的人物狄仁杰,狄仁杰是朝中的重臣,掌管刑部大权。伺奉了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两代皇帝。他以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为朝中办事而著称,如果是武则天杀女争宠是事实,他会不闻不问?那真是怪事。武则天最怕的人就是狄仁杰。武则天在当皇帝的时侯,狄仁杰都敢过问武则天个人艳事,直谏武则天戒色。可见武则天在狄人杰面前没一点霸气,倘若是武则天真有杀女争宠一事,狄仁杰会放过武则天吗?不弄个水落石出才怪呢!武则天当时只不过是个昭仪而已,狄仁杰有何惧哉?狄人杰去世时,武则天令朝廷哀悼三天,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着说朝廷没人了,足见她对狄人杰的惧怕和信任。
   七、文学家骆宾王亲自为李敬业书写了著名的《讨武瞾檄》。在这篇著名的檄文中,甚至攻击武则天“弑君鸩母”但是,通篇檄文没有提及武则天杀害小公主的事情。如果确有其事,哪怕仅有一点点传言,朝庭中两派双方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时,骆宾王能不加以利用吗?对立派能不造反吗?说明那个时候,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的时候还没有这种传言。事情应该是很清楚了,至于后来史书夸大其词的说法,都不可信。
   八、当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后,唐高宗命名儿子为李弘,其实已经预示着王皇后的更大危机。高宗也曾说过:“莫大之罪,绝嗣为甚。就已有废后之意,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对于高宗而言,王皇后早就是昔日黄花。在小公主死之前,关于王皇后厌胜事件也是废后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武则天心里明白皇后的位子迟早都要归属于她,对于已经失败的王皇后,武则天有必要付出亲生女儿的生命这样沉重的代价做赌注吗?我看武则天没有蠢到那种地步。如果武则天是蠢才,还有她日后的辉煌吗???

    以上八点足以证明武则天没有杀女争宠的举动,是《新唐书》对这段历史编写有误。

    其实《新唐书》这段文字中,本来就自相矛盾,先说武则天如何杀女,接着又说“后无以自明”这不是否定武则天没杀女吗?真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可见写这段文字编者,定是答错了神经,昏昏然也。
 
    《旧唐书》却没有任何正面提及,但是在则天皇后本纪的史臣曰中说:“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使用史臣曰的表达方式,是没有确凿证据的一种传言而以,所以没有写入《旧唐书》的正文是转借的文笔手法,就更不可信了.剩下的那就是小公主“暴卒”的可能性大.

     武则天生性聪明,悟性强,十几年的后宫生活经历,告诉她,只有在斗争中取胜,才能保住她的地位,才能生存,梢有不慎且不说地位保不住,连自家性命也会没了。武则天在这种斗争形势下,极有可能
利用女儿之暴卒,巧嫁祸于王皇后,灭异己,保自己.这也是有前因后果的,这种做法倒也合情合理,与上述的分析也相吻合.
 
    顺便提一下《资治通鉴》的记载,另一个说法,武则天的长女出生一月后,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她就把女儿给送走了,书里的原话是“送到日本”。高宗大怒,于是把王皇后贬为庶人。这就更证明武则天没有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

    用武则天写的诗词来佐证一下她的人品。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谦以表性,恭惟立身。
    舒云致养,合大资生。德以恒固,功由永贞。
    孝、谦、德、恭四字贯穿诗词。诗言志是古人的遗训。我们不能说她是在作秀吧?
   「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从诗中我们可一看出武则天是个十分重感情的人,还会拿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性命作赌注?虎毒不食子,难道武则天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吗?

    综合以上所述得出结论是:武则天杀女争宠一案不成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碑文是用来记载死者的生平中的功和过,武则天极其聪明,她知道她是中国的第一个女皇帝,又无历史借鉴,创造了女皇的历史,不免要遭到中华传统道德观念斥责,在这个大前题之下,不好对自己在皇位时对中国所作的好事加以颂扬,弄不好会遭到更大的非议,所以立无字碑,其功和过让后人来评说,实乃明智之举!!!
 
 
                                                       一桥2010=1-15

 

http://s2/bmiddle/053bde16t7d7d1f0e8c0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