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2012-10-11 10:11:16)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之道

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探索、不断自我完善的活动,也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中介,教师必须要给幼儿自我发展的机会,更要注重对活动的指导,同时要保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关注幼儿活动的过程和感受,满足其心理需要。

    幼儿只有在自己作主的活动圈子里,在没有来自成人压力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自由选择内容很玩法,然后,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自选活动过程,但仍然由幼儿自主掌握活动的过程。你就会发现这些活动对幼儿来说只是一种游戏,他们所关注的是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因而应避免直截了当的指令,尽量防止幼儿放弃游戏主动权而服从于教师的“调遣”,要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接纳孩子,理解孩子。

2、给孩子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幼儿是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来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那么作为教师,首先就要引导幼儿产生疑问或疑惑,只有当幼儿有了质疑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索才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其次是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分析,研究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鼓励幼儿接自己的想法作用于材料,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并能让幼儿明显地看到操作的结果或获得直接的、真实的体验。此外,幼儿从开始接触材料到操作、探索、讨论,得出结论是有一个过程的,要充分给幼儿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经验探索、解决问题得时间和空间。允许幼儿犯错,不要急于介入,要学会等待,相信幼儿有一定的能力,等待他们获得答案。

 鼓励幼儿间的相互交流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与成人的互动固然重要,但是它不能代替或取代幼儿与幼儿之间得互动。他们彼此间地位平等,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在这样地交流互动中,幼儿既放松又保持了独立性,这是教师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往往先想到和自己的同伴交流。此时,孩子不仅可以在同伴那里找到答案,还让许多幼儿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乐趣。对于幼儿间的疑问、争论,要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的存在。因为对幼儿来讲,没有唯一的、正确的知识,只要是幼儿探索出来的,都应被视为合理的。区域活动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了解、学习、交流、沟通的重要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幼儿同伴互动这一因素,扩大幼儿之间地接触和交往,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与发展,同时也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地需要,充分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人,并在实践中支持和引导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4、  关注幼儿个性化学习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就如同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不管是“聪明”还是“迟钝”的幼儿总会在语言能力、艺术表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往能力等某一方面表现出自己地优势和劣势。要耐心的等待孩子的发展,允许幼儿的暂时落后,要让区域活动着眼于幼儿自我价值的体现。教师还要善于了解每个幼儿的智能强项与弱项,有效得引导他们互动起来,发挥强项优势,弥补弱项,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对幼儿进行指导,促进幼儿思维地发展。必须从显性的主导地位退至适时、适当的隐性的引导地位。在幼儿需要帮助时及时的介入,在幼儿专注于自我表现时,适时的退出。适时、适度地运用有效的指导策略,来唤起幼儿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参与活动,寻找乐趣,获得发展。

      区域活动文章  : http://y.3edu.net/qy/

   

如何指导幼儿园活动区游戏

    自选游戏对于幼儿来讲,是一种自由活动、自由游戏:活动类型是幼儿感性趣的,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同时,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可以自由的选择,充分自主活动。

    自选游戏是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前者为手段,后者为目的。即以适合于幼儿特点的方式进行教育,使教育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游戏实现教育促进发展的目的。游戏虽然是一种自愿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没有成人的启发、引导和支持,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幼儿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实现的,自然状态下的自发的幼儿游戏很难获得发展的价值。

    我们可以把影响幼儿的周围事物统称为环境,那么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是影响幼儿环境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实现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关键是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要把幼儿放在支配游戏的地位;增强指导的目的的意识;教师对自选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见解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园的活动区活动恰恰就是体现了自选游戏的特点,幼儿喜欢,爱玩,同时在玩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使他们的游戏水平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一、先观察,在制定出游戏指导计划

    每年的开学初,我都会先观察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了解每一名幼儿的情况。在观察中,我发现多数幼儿属于拿着老师投放的材料不知所措,左摆右摆,不一会的工夫会换多种玩具材料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在投放材料之前,可以先引导他们想象这些玩具材料怎样玩?你都会哪种玩法?你觉得怎么样玩更有意思等等,通过孩子们亲身参与,他们的兴趣也浓了起来,而且,也会积极想出更多的玩具材料的玩法。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一)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前提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所以他们的生活经验缺乏,所以,我就利用安静游戏的时间、过度环节,丰富幼儿各个方面的知识。如:为了培养他们的角色意识,我会提一些问题,你的家里都有谁?你的爸爸妈妈在家都会做些什么?你生过病吗?爸爸妈妈是怎样照顾你的?……通过以上的提问,不仅让幼儿对他们以有经验有一个回顾,同时可以增添更多新的知识经验,并能够很快的运用到游戏中去。

   (二) 逐步实现目标

    在游戏区指导时,我将一个目标分成几个小的目标来完成。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同时,每个目标又是有层次,由潜入深的。如:九月份的角色区的目标就是培养他们的角色意识,分期目标是让幼儿学会分配角色,扮演角色,在指导的过程中,我就会有意识的往主目标上引导,从而有计划的完成目标。

    三、参与游戏才能指导游戏

    教师在活动区游戏中是双重角色身份,幼儿由于年龄小,能力差,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作为环境的核心的成人—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作用是非常的大的,教师参与幼儿的游戏,不不一定意味着影响干涉幼儿的游戏,教师参与幼儿一起游戏,可以缩短成人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具体深入的了解幼儿的最好时机。教师在与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应注意以自身双重角色的身份影响幼儿的行为,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遵守游戏规则。但是,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职责,在游戏过程中有目的的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如:启发幼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经验,引导幼儿思维,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培养和促进其健康的个性。其实,教师作为大朋友与幼儿一起玩,这本身就是对幼儿游戏的一种肯定、一种积极支持的态度。

    如:在开学时,幼儿一起玩娃娃家,最感兴趣的就是摆弄锅碗瓢盆,刚开始时还会按角色进行,玩着玩着就会不管自己的角色,都干起了活来,如果这是以前我就会不顾及幼儿的感受把他们批评一顿,但是我发现老师的权威也只会管一会,时间长了,幼儿也不会在喜欢我了,所以,我就以客人的身份到他们的家里做客,和他们交谈,引导他们顺利的进行游戏。渐渐地,幼儿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而且也有了相互商量的意识。

    在如:大型建构搭建动物园时,我也会很自然的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引导他们利用各种建构技能进行搭建,我不会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是让幼儿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四、评价游戏

    游戏结束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可以对幼儿执行游戏规则的情况做小结,表扬肯定积极的行为。也应注意对游戏活动的质量予以评价鼓励,如对幼儿有哪些新的玩法,新创意等。教师还要进一步提出深入开展游戏的新要求,激发幼儿新的需要。同时,对于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象行为规则方面的问题,可引导幼儿加以讨论,明确认识,并共同寻求改进的措施等。教师应以正面引导为主,注意树立榜样,发挥极力作用。

    五、游戏规则的建立

    活动区的游戏虽然是为幼儿提供了较充分的自主行为条件,幼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自己做主,选择游戏类型,选择游戏材料与伙伴,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从而促进自主性的发展,但是活动区的开展也同样离不开游戏规则的建立与执行。

   (一) 使幼儿了解规则的作用,将游戏规则的建立作为其自身需要,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共同建立规则,并认真执行和遵守。

    如:玩科学区时,有许多的拼图都混乱放置,使得游戏无法顺利进行,于是就引导幼儿讨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避免这种现象。通过讨论,孩子们认识到,从哪拿的玩具要放回哪,不能乱放的规则。慢慢的,幼儿知道规则的建立有助于游戏的开展。规则一经建立,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认真执行。

   (二) 逐步调整游戏规则

    建立规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要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根据幼儿的能力、行为质量的提高而有所调整。如:建构区,最初为了避免相互干扰发生冲突,建立了固定位置单间的规则,但后来随着小班幼儿建构能力的提高,逐渐能够协调相互关系,甚至很多幼儿已经能够相互合作了,这时就应该取消原有的规则,引导幼儿增加有关合作搭建的游戏规则。

   (三) 在规则的建立过程中,注意将行为训练和道德认识统一起来

    教师应该注意在引导幼儿建立规则的过程中,使幼儿明了是非界限,明确行为规范,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如:游戏中不能打扰别人,不能做损害他人的事情等等。

    活动区游戏给幼儿快乐,经验,学识,思想,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在人类社会飞速前进的时代,“生有涯,知无涯“,教育应该努力促进幼儿的自主性,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知识,形成良好的习惯,成为创造性的一代新人。(文:方庄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游戏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2、《学前教育学原理》卢乐山 北京
声明: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来源: http://www.baby-edu.com/ 

浅谈区域活动的指导

http://www.scsfyey.cn/Images/content_bg_nav_world1.jpg

      从创设区角那时起,该如何指导区域活动就成为了我心中的一个结,如老师该指导些什么?该怎样去指导?随着区域活动的不断深入,随着区域活动中一个个问题被解决,对于区域活动的指导,我心中渐渐清晰起来。
    (一)老师以角色身份直接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是最直接的指导方式。
    老师直接参与到孩子们中间参与活动进行指导,不是要求孩子们应该怎么做,或不应该怎么做,不是指令性、权威性的,而是以一定的角色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或示范、或合作、或介入,从而引导和改善孩子们的活动行为。例如为了引导区域间更好的互动,老师以“亲戚”的身份来到娃娃家,以“亲戚”的角色语言引导娃娃家的各个成员到别的区去互动,如提示“妈妈”抱娃娃去“医院”看病;“爸爸”工作累了,可以到“小吃店”吃东西;一家人还可以去看“T台秀”表演。这样娃娃家的活动就更加丰富了,各个区的互动也更好了。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和调整是老师的间接指导行为。
    区域材料的投放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是为促进孩子们能力发展、丰富孩子们知识服务的。当材料投放后,发现孩子们不感兴趣,老师就要进行调整,分析材料是否符合孩子们当前的发展水平,太难或太容易都应作调整。区域材料的投放还是一个系统投放的过程,它体现孩子们能力和认知发展由低到高的过程,比如“银行区”,最早老师让孩子们象征性地使用钱,接着学着认识“钱”的面值,并能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购买活动,然后投放“存折”,学习“存款”、“取款”,最后能准确记录“存款”、“取款”的数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就是利用“钱”、“存折”、笔的投放来体现指导行为的,它引领着孩子们的智慧不断提升。
    (三)区域活动中老师的观察是指导的基础。
    在区域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老师的指导过程。其中发现问题就要老师认真、细致地去观察孩子们的活动,观察材料的适宜性、观察孩子们的活动兴趣、观察孩子们遵守规则的情况、观察各区域的互动等等。在区域中出现的问题是很多的:有时孩子们发生争执了,有时材料不够用了,有时有人违反规则了,有时有的区没人玩了,有时东西丢失了,有时……这种种问题,有些问题老师可以当场解决,有些问题老师要先一一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归类分析,如哪些问题是由于规则不全引发的,哪些问题是材料的问题,哪些问题是因为孩子们的知识不够引起的,哪些问题是因为孩子们的能力不够造成的等等,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归类,再决定哪些问题直接由老师解决,哪些问题应该引导孩子们共同讨论解决。另外老师在观察中还要及时记录孩子们在活动中好的表现,以便在评价环节和其他孩子分享。
    (四)活动后的评价与分享环节是重要的指导环节。
    每次区域活动后的评价和分享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在老师认真、细致地观察、把握孩子们的活动情况后而进行的活动环节。它有利于孩子们交流与分享相互之间的经验,丰富知识;有利于孩子们加深对自己行为的理解;有利于孩子们解决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下一次开展活动提供行为与情感上的支撑。比如:在一次评价分享环节,我问:“今天谁玩得很快乐?”糖果区的潘怡雯马上说:“今天我们糖果区生意特别好,是因为我们吆喝得很好,我们还推出了‘买二送一’活动,因此来买糖果的顾客特别多。”我觉得这一经验就很值得其他孩子们借鉴。又如:我在指导区域活动时有小朋友向我告状,说装扮区好看的戒指和项链每次活动后都被人藏起来,这样下次活动就可以最先抢到。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孩子们中引发讨论,请孩子们讲一讲这样做对不对?有的孩子说:“这样做是不对的,好东西应该大家玩。”有的孩子说:“如果区域中的好玩的东西,大家都想藏起来,区域中就没东西玩了。”老师又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有的孩子说:“每次活动结束后都清点材料,就知道是哪些小朋友藏起来了。”有的孩子说:“如果戒指、项链大家都想戴,就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决定。”老师通过这样的引导讨论加深孩子们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再如:我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发现新创设的儿童医院中,“医生”、“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分工不明确,出现了医生给病人打针,护士给病人看病、配药等,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评价环节布置给孩子们一个任务,请爸爸妈妈带小朋友去医院参观,看一看医院里有哪些工作人员,他们分别是做什么的,老师通过这一环节的指导,使孩子们更加主动地去观察学习,丰富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又促进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
    (五)区域活动前老师的提示是指导中的点睛之笔。
    活动后的评价、分享环节固然重要,它可以解决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行为有不稳定的特点,特别是不容易掌握规则,因此在每次活动前,老师的几句点睛之笔的提醒非常重要。
 

http://www.scsfyey.cn/Images/content_bg_bot.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