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华老先生,长我十二岁,可算忘年之交,由于有一些共同爱好,爱好古典文学,相互交流,十分投缘,成了真正的挚友。与刘老初识于2007年。其时,他正在为复修重建老县城曦和楼而多次建议,奔走呼号,募捐资金,出谋划策。并配合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周世祥先生实施重建曦和楼事宜,还担任《曦和韵致》一书的责任编辑。我为刘老热心故土文物、坚守传统文化的精神所感动。刘老是五峰文艺的多面手,擅长诗词、楹联、赋文、书法、摄影,现在又爱上了管乐。特别是诗词,别具一格,独出心裁,大器晚成。为什么这样说?刘老青年时代就有一个文人梦,由于生不逢时,为生计所迫奔波操劳,无暇过问文学,退休后在含饴弄孙之余,趁闲暇写诗,而且入痴入迷,渐入佳境,现已成为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诗词学会和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诗词曾获省、市诗词大赛一等奖,省内外诗刊及全国网络诗坛,都留下了他的作品,成了颇有名气的诗人。其《暮年诗徒》:“虚度光阴岁暮迟,人生甲子尚学诗。天公借我三十载,李杜门前拜祖师”就是他学诗的初衷和历程,这也就是这本集子的由来。近日,他给我发来《东门诗牋》书稿,邀我为他的这部集子作序。接受这样的任务,实不敢当,但恭敬不如从命,下面仅就通读后与诗词相关的内容谈点体会,我认为,刘老的诗作具有四种风味:
唐诗宋词的题材众多,诗风各异,刘老的诗句顺手拈来,无处不见唐宋遗风。如《咏土豆》:“名家菜谱难书尔,天下谁人不识君”,就有唐·高适《别董大》“天下谁人不识君”风味;又如《杨腊岭吊水口瀑布》:“一幅白练临空舞,疑是银河天上来”,就有唐·李白《望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风味;再如《游子新吟》:“家山面貌千般变,唯有方音是旧腔”,就有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风味;再如《宜万铁路通车》:“两个时辰方未到,铁龙已过万重山”,就有唐·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风味;再如《欣闻奥翔孙儿被西安交大录取》:“人生乐事题金榜,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有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风味;再如《忆江南·湾潭》:“湾潭好,绿水绕青山。独岭登高观旭日,乡村览胜看茶园。美景胜江南”,就有唐·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风味;再如《洞仙歌·土家山村腊月雪》:“片絮纷纷漫天舞……放眼梨花万树”,就有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风味等等。
从作者的诗词中可以读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许许多多乡土风情画面,在诗中表现得酣畅淋漓,流露出片片深情。比如《回乡纪事》:“前庭闻犬吠,后舍绕炊烟”;又如《安化桥》:“百载烟尘足下过,青石板上阅春秋”;再如《重访马兰口小学堂旧址》:“师长不知何处去,耳边犹响读书声”;再如《土家山村小景》:“依山木舍青灰瓦,傍水林荫吊脚楼。草径一声人语响,竹丛黄犬吠无休”;再如《土家吊脚楼》:“几声土调飘山坳,一杵斜阳过岭头”;再如《吊脚楼情话》:“吊脚楼中小调悠,做双鞋垫与郎留。慢描细画鸳鸯景,胜似东窗抛绣球”;再如《山中望月有感》:“梦幻家园吾独有,来生还做土家郎”;再如《圆通寺旧址怀古》:“残垣断壁今犹在,耳际尚闻钟磬声”;再如《白溢寨》:“几声锣鼓催人舞,撒叶儿嗬不夜天”;再如《马灯》:“最忆寒鸦灯火处,山间铃响马帮来”;《夜壶》:“莫言此物身卑贱,民俗馆中案上珍”;再如《洞仙歌·土家山村腊月雪》:“算冬来好景,只在村庐,炉火红红暖千户”;再如《临江仙·汉阳桥怀古》:“泠泠青石上,隐约马蹄声”等等,句句饱含故土民俗风情。另外,作者对五峰历史古迹,如曦和楼、兴文塔、安化桥、圆通寺、龙洞、白鹿庄独寨子、湾潭百顺桥、树屏营碑坡摩崖石刻、渔洋关汉阳桥都有大量的诗、词、联、散文作品,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风物的故土情怀。
常言道,诗言志。在作者诗词中,不仅言志,而且饱含对人性的珍爱和呐喊,抒发了亲情、友情、乡情、博爱、悲悯心。例如《庆一诺孙女喜临我家》:“良善人家终有幸,天赐宝贝下瑶台”;又如《清明》:“请君但看坟头草,珠露滴滴是泪痕”;《服中忆母》:“待我白头如稚子,梦中闻母唤儿声”;再如《母亲周年祭》:“儿祭阿娘仙岭下,期结来世孝亲缘”;再如《名茶》:“端杯细品毛尖者,不是采茶山里人”;再如《煤矿工》:“煤堆座座高丘立,老板金山矿崽坟”;再如《夏日都市送水工》:“墙边遇到自来水,脖子一伸饮几瓢”;再如《流浪者》:“讨来残饭心中喜,老板餐厅话减肥”。再如《水调歌头·买房者叹》:“房子几时有?顿首问苍天。……但愿命长久,等马月猴年”等等,无处不见对亲人的关爱,对弱者的怜爱,词语是多么地自然贴切、生动。
作者热爱农家故乡,陶醉农家故乡,热爱大自然,写下了多篇富有时代情趣的诗句,如《山乡新曲》:“手机到处能通话,电脑随身好办公”;又如《故乡的路》:“往日揹夫今不见,汽车开到自家门”;再如《故乡》:“人间何处有天堂?我看天堂即故乡”;再如《2012五峰摄协春秋采风》:“耳闻百姓笑声朗,目睹乡村景色芳”;再如《星岩坪茶乡行》:“公路连通云雾岭,新房建在果茶冈”;再如《行走白溢坪》:“人称昔日苦寒地,游客穿梭画境中”;再如《山乡春色》:“人间此处踏春地,不羡天公不羡神”;再如《重访南河村》:“白云深处桃源地,游客徐行画境中”;再如《易地搬迁扶贫赞》:“好酒自当今日醉,安家乐业两重天”;再如《树屏云“平云洱海”》:“垂钓游人来此处,风光胜似小江南;再如《一剪梅·摄友湘鄂边界行》:“风土人文底蕴香,主也情长,客也情长。丰收时节果粮黄,农友繁忙,摄友奔忙”;更有一首小令《彩鸾归令·摄影采风途中》,阅后使人粲然一笑:“行到农家,恶犬汹汹露爪牙。抱头鼠窜绕篱笆,帽儿斜。
老翁邀请堂中坐,逐犬呼儿快沏茶。几杯村酒拌黄瓜,醉些些。”乡土气息浓厚,其景其情,历历在目,过目不忘。冗事繁多,只因为粗略拜读,谈些感受。上述意见肯定具有局限性,属一家之言,一孔之见,难免有误,敬请方家指正!最后,以一首七律结束此篇:
一集诗牋韵味长,精雕细琢尽华章。
吟中锦绣千般有,笔底波澜万里扬。
词学苏辛追两宋,诗遵李杜效三唐。
秋花堪比春花艳,妙景惊人在夕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