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释译(制作)
(2013-12-11 13:52:18)
标签:
山竹笔记文化 |
《幼学琼林》释译(制作)
周道云
【原文】上古结绳记事,苍颉制字代绳。
【注释】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
苍颉:传说是黄帝的史官,创制了文字。
另一联略异:上古之世,政尚结绳;苍颉挺生,制为文字。
【译文】上古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在绳子上打各种绳结,以记载事件。到黄帝时史官苍颉才创造出文字,这时候才开始有了文字的记载。
【原文】龙马负图,伏羲因画八封;洛龟呈瑞,大禹因别九畴。
【注释】龙马负图:传说龙马背着图在孟河中出现,背上有五十个阴阳点,伏羲氏因此画出八卦。《周易》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尚书·顾命》伪孔安国传谓:“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
洛龟:指传说中大禹治水时,自洛水而出、背负洛书的神龟。
九畴:指传说中天帝赐给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即《洛书》。泛指治理天下的大法。
另一联略异:河马负图,羲画八卦;洛龟呈瑞,禹列九畴。
【译文】伏羲时有龙马背负太极图自黄河中浮出来,伏羲依据图上的阴阳点画成八卦;大禹治平洪水,洛水中出现了神龟,是吉祥的征兆,大禹按照龟背上的文字,列出洪水范九畴。
【原文】刻漏挈壶所司,甲子大挠所造。
【注释】刻漏:或称漏壶,中国古代的漏水计时器。
挈壶:挈壶氏或挈壶正的略称。掌知漏刻。挈音切。
大挠:亦作“大桡”。传说为黄帝史官,始作甲子。
甲子:指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记时的方法,传说是黄帝的大臣大挠创制。
另一联略异:历日是神农所为,甲子乃大挠所作。
【译文】历法节气是神农所创。刻漏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有一小孔,上铺细沙,细沙从小孔中漏出叫做滴漏,一壶水经过一昼夜正好滴完。刻漏是挈壶的专司。大挠以十天干配上十二地支,造为甲子。
【原文】算数作于隶首,律吕造自伶伦。
【注释】隶首:黄帝史官。传说黄帝命令隶首创制算数,从此确定了度量衡等各种单位。亦借指善算数者。
伶伦: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音乐人物,亦作泠伦。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乐官,是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
【译文】算书由隶首所作,音乐律吕是伶伦所造。
【原文】甲胃舟车,系轩辕之创始;权量衡度,亦轩辕之立规。
【注释】甲胄:铠甲和头盔。泛指兵器。
舟车:交通船只和车辆。
轩辕:指黄帝。
【译文】甲胄舟车创始于黄帝;权量衡度也是由黄帝首立规模。
【原文】章亥纪步数以定极,伯鲧筑城郭以卫民。
【注释】章亥:大章和竖亥。古代传说中善走的人。《文选·张协》:“蹑章亥之所未迹。”李善注引《淮南子》:“禹乃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七十里。”清黄遵宪《逐客篇》:“远步想章亥,近功陋卫霍”。
鲧:传说是夏禹的父亲。禹之父曰鲧。鲧一称崇伯鲧,相传尧将鲧封于崇地,崇指崇山而言。崇山即嵩山,故崇地当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这是传说中夏人活动的地区之一,很多历史事件与传说都和这个地区有关。尧时,洪水为害,尧命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失败,被“殛之于羽山”。鲧音滚。
城郭: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碧瓦朱甍照城郭。泛指“城邑”或“城市”。
【译文】章亥用步纪里制定了四极;伯鲧筑起城廓以保卫人民。
【原文】伏羲氏造网罟,教佃渔以赡民用;唐太宗造册籍,编里甲以税田粮。
【注释】网罟:捕鱼及捕鸟兽的工具。罟音古。
佃渔:猎兽和捕鱼。佃,通“畋”。《易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赡:满足。
册籍:名册;记事记帐的簿册。
另一联略异:太昊造网罟以佃渔,少昊作弧矢以战伐。
【译文】伏羲氏造了网罟,教导民众打猎捕鱼;唐太宗造出册籍来,以里甲为编制,为收纳粮税、征集力役铺平了道路。
【原文】兴贸易,制耒耜,皆由炎帝;造琴瑟,教嫁娶,乃是伏羲。
【注释】耒耜:农具。耜音寺。
炎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伏羲:风姓,又称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生于陇西成纪,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另一联略异:制耒耜,兴陶冶,皆由炎帝;造琴瑟,作杵臼,乃自羲皇。
【译文】进行贸易,互通有无,制出耒耜,耕田种植,这都是炎帝所教导;制作琴瑟,以作为乐器,女嫁男娶要遵从礼节,这都是伏羲古帝的启迪。
【原文】冠冕衣裳,至黄帝而始备;桑麻蚕绩,自元妃而始兴。
【注释】冠冕: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比喻受人拥戴或出人头地。
黄帝:华夏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桑麻:桑树和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蚕绩:蚕桑和纺绩。
元妃:黄帝的妃子。传说华胥氏部落的一位姑娘,在雷泽游玩,不小心踩到了雷神留下的一个巨大的脚印,于是“受感而孕”,于三月十八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这是有记载的第一位有氏的人,也是第一位元妃。
另一联略异:冠裳之制,至有态而大备;蚕桑之利,由元妃而始兴。
【译文】冠冕衣裳创自虞舜,至黄帝时才趨完备;采桑养蚕是黄帝元妃嫘祖所发明。
【原文】神农尝百草,医药有方;后稷播五谷,粒食攸赖。
【注释】神农鞭药尝百草:在中国神话传说及东方神话之父袁珂所著《中国神话传说》中非常精彩。神农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身体透明,头上长有两角,即牛头人身。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后稷:周朝的始祖。名弃,出生于稷山,母为帝喾高辛氏元妃有邰女姜嫄,出生于古邰城。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译文】神农尝百草,察其药性辨其配伍,始有医药医方;后稷教民众种五谷,粮食依靠此而来。
【原文】燧人氏钻木取火,烹饪初兴;有巢氏构木为巢,宫室始创。
【注释】燧人氏: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
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原料的本身较为粗糙,在摩擦时,摩擦力较大会产生热量,加之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钻木取火的发明来源于我国古时的神话传说。传说在一万年前,燧人氏在燧明国发明了钻木取火,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起源。
烹饪:指的是膳食的艺术。
有巢氏:传说中的氏族领袖,曾经构木为巢。
构木为巢:传说有巢氏是巢居的发明者。远古时代,有巢氏教人们在大树枝杈间构木为巢,让人们居住在树上,躲避猛兽对人类的侵袭。
宫室:古时房屋的通称,后来特指帝王的宫殿。
【译文】燧人氏钻木取火,烹饪的方法自此才开始;有了有巢氏的构木为巢,宫室的制度从此创立。
【原文】夏禹欲通神祢;因铸镛钟于郊庙;汉明尊崇佛教,始立寺观于中朝。
【注释】夏禹: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玄孙、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
神祢:此指天地神灵。祢音迷。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
镛钟:大钟。
汉明:汉明帝刘庄,字子丽,庙号汉显宗,东汉第二任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为阴丽华。初名刘阳,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继皇帝位。
佛教: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今三千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汉明帝时正式传入我国。知错就改,随时改变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
立寺观于中朝:在中国设立寺庙。
另一联略异:夏王铸鼎,以象九州;汉帝建寺,以崇佛教。
【译文】夏禹想与天地神灵沟通,因而铸镛鐘置放于郊庙中,共铸了九鼎象征九州的情形。汉明帝尊崇佛教,派人去印度求佛经,在中国大兴土木兴建佛寺。
【原文】周公作指南车,罗盘是其遗制;钱乐作浑天仪,历家始有所宗。
【注释】周公:为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古今注》及《鬼谷子》等古籍说周公作指南车,是因“越裳氏”来进贡,迷失了归路,周公造“五乘”指南车,为他们引路。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它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它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
罗盘是其遗制:罗盘是由指南车演变来的。
钱乐:南朝人,曾作浑天仪。在汉代,张衡已制作出浑天仪。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天仪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
另一联略异:指南车创自姬周,罗盘是其遗制;浑天仪肇于炎汉,历家始有所宗。
【译文】周公发明了指南车,地理师使用的羅盘是其遗制。钱乐铸铜作浑天仪,以此察看天象,历法才有了依据。
【原文】育王得疾,因造无量宝塔;秦政防胡,特筑万里长城。
【注释】育王:古印度国王阿育王,传说他因为得病,就搜罗了西域各塔的龙宫舍利,役使鬼神在一天一夜造出八万西千宝塔。
秦政防胡,特筑万里长城:秦始皇为防备北方胡人入侵修筑了万里长城。
另一联略异:秦始皇筑万里长城,魏文帝叙九品官秩。
【译文】阿育王得了疾病,一日一夜,役使鬼神,造成无量宝塔;
秦始皇为防备北方胡人入侵修筑了万里长城。
【原文】叔孙通制立朝仪,魏曹丕秩序官品。
【注释】叔孙通:汉代大臣。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群臣在朝廷上饮酒争功,没有规矩,后命令叔孙通制定朝廷礼仪。
朝仪:所谓朝仪,即古代帝王临朝时的典礼仪式。
曹丕:魏武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人法,确定官阶官品。
官品:官职的品第等级。 三国魏开始将官职分为九品;北魏以后,品又分正、从。
另一联略异:萧相国造千秋律令,叔孙通定百职朝仪。
【译文】叔孙通在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恐群臣失礼,便采择吉日,结合秦制,定立朝廷礼仪;曹丕登位的时候,因为天朝选用的官僚,不尽是人才,所以确立九品官人的等级制度。
【原文】大篆小篆,各异其名;围棋象棋,各别其用。
【注释】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围棋: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
象棋:亦作“象碁”、中国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
【译文】大篆和小篆在名称上各自不同;围棋和象棋用途,各有不同,围棋可使人收束身心,象棋象征两军对垒退攻守以演习作战。
【原文】诗赋遴才,李唐之盛典;文章取士,赵宋之成规。
【注释】诗赋:诗和赋。
遴才:亦作遴材。犹言选拔人才。遴音磷。
取士:选取士人,旧时指选取读书人出来做官开科取士。
【译文】用诗赋选人才是唐朝的盛典;用文章策论取士始于宋神宗,是宋朝的成规。
【原文】经书印自冯道;通鉴编自温公。
【注释】冯道: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温公: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译文】印板经书,由冯道开出来的。资治通监由司马光所编篡。
【原文】雁塔载于佛经,梨园着于唐史。
【注释】雁塔:指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南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雁塔样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译文】雁塔的典故,记载在佛经内,唐明皇精通音律,选宫女乐士在梨园教授,梨园遂成为艺人的别称。
【原文】周公独制礼乐,萧何造立律条。
【注释】周公:周成王时,周公摄政,制定了礼乐。
萧何:汉初大臣。曾受命制定法律。
【译文】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制礼作乐,天下诸侯来朝,无不心悦诚服;汉高祖初定天下,早先的三章之约法,不足以制止奸邪,于是萧何斟酌损益秦法,制造律例科条。
【原文】尧帝作围棋,以教丹朱;武王作象棋,以象战斗。
【注释】丹朱:尧的儿子,因为荒淫无度,尧制作围棋以陶冶他的性情。
【译文】丹朱荒淫无度,尧帝便用黑白子制作围棋,教他下棋,收束身心,陶冶性情;武王创制象棋,象征两军对垒,进退攻守,指挥作战。
【原文】文章取士,兴于赵宋;应制以诗,起于李唐。
【注释】赵宋:宋朝皇帝姓赵,故称赵宋。宋代开始用策伦文章选拔士人。唐代是用诗赋选拔人才。
应制诗: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译文】用文章写作手段进行考试以录取儒士,这兴起于赵家;对皇帝的诗歌加以应和,这发起于李唐。
【原文】梨园子弟乃唐明皇作始;《资治通鉴》乃司马光所编。
【注释】梨园子弟:唐明皇选乐工、宫女数百人,在梨园亲自教他们乐曲,故称梨园子弟。
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隆元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译文】唐明皇在梨园中聚集若干人,教他们唱歌舞蹈,作为弟子,今天所谓的梨园子弟就是从唐明皇开始的;《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的历史巨著,是宋朝司马光领衔编纂的。
【原文】恬笔伦纸,固文房宝玩;和弓垂矢,亦武库良材。
【注释】恬笔:蒙恬造笔。蒙恬,汉族,祖籍齐国,山东人。秦始皇时期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曾经伐韩、攻赵、取魏国城,为秦立下战功。蒙恬少年习刑狱法,担任过审理狱讼的文书,史有“蒙恬造笔”之说。古籍善本《古今注》云:“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依此说,毛笔系蒙恬创造,但出土文物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
伦纸:蔡伦造纸。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弓矢:弓箭。弓:为射箭或打弹的器械。矢:箭。
另一联略异:笔乃蒙恬所造;纸乃蔡伦所为。
【译文】写字的毛笔,是秦代蒙恬创造的,以竹子、麻皮、破布、钱网为原料造的纸,是汉代蔡伦发明的,这些都是文房中的贵品;和制的弓,垂制的矢,也是武库内的良材。
【原文】凡今人之利用,皆古圣之前民。
【注释】利用:指的是利于发挥效用。
前民:《易经》:“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高亨注:“前,先导也。此句言圣人取此神物蓍草以占事,作人民用以占事之先导。”后以“前民”谓引导人民。
另一联略异:凡古昔之前型,为今时之利用。
【译文】凡是当今人们所继续延用的东西,都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
【原文】钥同鱼样,取鱼目之常醒;杖以鸠名,重鸠喉之不噎。
【注释】钥鱼:鱼形的锁。
鱼目常醒:因为鱼晚上睡觉的时候,只是瞳孔缩小,眼睛从来不会闭上,所以有“鱼目常醒”之说。
鸠杖:又称鸠杖首。所谓“鸠杖”就是在手杖的扶手处做成一只斑鸠鸟的形状。鸠杖在先秦时期是长者地位的象征,汉代更是以拥有皇帝所赐鸠杖为荣。传说鸠为不噎之鸟,刻鸠纹于杖头,可望老者食时防噎。《后汉书》:“玉仗,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译文】门上的锁钥做成鱼形,取鱼目不闭,忠于看守的意思;老人的拐杖杖头做成鸠状,取鸠鸟咽喉不噎,是祝福老人身体健康的意思。
【原文】飞舲是轻车别号;纨箑为素扇佳名。
【注释】舲:有窗户的小船。舲音铃。
纨:细绢,细的丝织品。纨音丸。
箑:扇子。箑音煞。
【译文】飞舲,是轻便车子的别号;纨箑,是扇子佳美的名称。
【原文】翠华旗,光摇汉苑;白玉管,响彻唐宫。
【注释】翠华: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御车或帝王的代称。
白玉管:白玉制的律管。
【译文】司马相如《上林赋》:“天子建翠华之旗”,是说汉苑之内旌旗飘荡,光彩夺目;安禄山送给唐明皇白玉管的箫数百根,吹奏起来声音嘹亮,响彻在唐宫内外。
【原文】米家书画船,足怡素志;齐子斑兰物,可壮生平。
【注释】米家船:北宋书画家米芾,常乘舟载书画游览江湖。后常以“米家船”借指米芾的书画。宋黄庭坚《戏赠米元章》诗:“沧江尽夜虹贯月,定是米家书画舡。”任渊注:“崇宁间,元章为江淮发运,揭牌於行舸之上曰‘米家书画舡’”。
素志:向来怀有的志愿。
斑兰物:宝剑名。
【译文】米芾家里的书画船,往来江淮,足以怡悦平素的志向;齐敬儿有一柄名叫“斑兰物”的宝剑,佩带身边,可壮生平的气慨。
【原文】毡氍毹,美人旧赠;金屈戍,良匠新成。
【注释】氍毹: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毛或毛麻混织的布、地毯之类。古代产于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氍毹音渠舒。
金屈戍:指门窗、屏风、橱柜等的环纽、搭扣。一般由铜制成,故称金屈戍。戍音术。
【译文】氍毹这种毛,麻织成毡毯,是美人旧时所赠送;金屈戍这个门窗的环钮,是好匠人新来做成的。
【原文】乌金熟炭厚贻,翠羽编簾异制。
【注释】乌金:煤的美称,中医中指墨。
翠羽:本意为翠绿色的羽毛,如绿孔雀的羽毛,翠鸟的羽毛,也代指绿孔雀或翠鸟。比喻意为青绿色的树叶,借指珍宝,也用来比喻青绿色的茶叶。
异制:不同的形状和构造。
【译文】孟郊的两句诗:“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金”,所以送人乌金炭是厚重的赠送;汉武帝建造招灵阁,用翠羽编制帘子,这是一种十分贵重、特殊的物品。
【原文】笭箵收于渔父,卷去夕阳;袯襫荷于农人,披来朝雨。
【注释】笭箵:渔具的总称。亦指贮鱼的竹笼。笭箵音零星。
袯襫:古时指农夫穿的蓑衣之类。袯襫音驳是。
【译文】渔翁收起竹笼和钓丝,无意中把斜阳也一同卷去;农夫披着蓑衣,是有意地把朝雨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