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释译(年龄)
(2013-12-10 14:34:12)
标签:
山竹笔记文化 |
《幼学琼林》释译(年龄)
周道云
【原文】生申初度,贺人寿诞之称;遐算修龄,祝人寿考之谓。
【注释】生申:周代贤臣申伯的降生。
初度:指初生之时。
寿诞:寿辰,生日。
遐算:高龄;高寿。
修龄:长寿。
寿考:年高;长寿。
【译文】称颂别人的生日说是初度、生申。说人遐算、修龄都是祝人家长寿的语意。
【原文】洗三曰汤饼之会,试周曰晬盘之期。
【注释】洗三:婴儿出生第三天要洗身,并招待亲友吃汤饼。
汤饼之会:指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
试周:即试儿。
晬盘:孩子满一岁,举行抓周仪式。晬,音醉。婴儿满百日或一岁之称。
【译文】婴儿出生三日替他沐浴,请亲友宴庆,称为汤饼之会;孩子周岁试周称作晬盘之期。
【原文】曰梦熊,曰弄璋,生男之兆;曰梦虺,曰弄瓦,生女之征。
【注释】熊:古代认为熊是属阳的动物,梦见熊就是预兆要生男孩。
弄璋:古人指生下男孩子把璋给男孩子玩,璋是指一种玉器,后来把生下男孩子就称为弄璋之喜。
弄瓦:古人把瓦给女孩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女孩。
虺:音悔。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古代认为虺是属阴的动物。梦见虺就是预兆要生女孩。
【译文】梦见熊、弄璋都是生男孩的吉兆。梦见虺、弄瓦都是生女儿的祥征。
【原文】郑姬芳兰叶吉梦,桓公英物试啼声。
【注释】兰叶吉梦:梦见兰叶属吉祥之兆。古代郑文公的妾梦见天使送她兰花,后来果然生下郑穆公。
桓公:桓温,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人,东晋杰出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晋代桓温一岁时,温峤听见他的哭声,就称赞他是奇才。
【译文】梦兰预示吉祥,郑文公之妾曾有因梦兰而生穆公之奇事。英杰人物都奇特,温峤听见幼年时,桓温的哭声,便知他必定异于常人。
【原文】麟吐玉书,天启尼山圣瑞;燕投怀内,梦征唐室人豪。
【注释】麟吐玉书:传说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吐出玉书,书上说:“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
燕投怀内:唐代张说的母亲梦见一只玉燕投入怀中,于是怀孕生下张说。
【译文】孔子诞生前,有麒麟吐出玉书,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张说之母梦玉燕飞入怀中,由此受孕而生下张说,张说为唐代的贤相封为燕国公。
【原文】李老君八十年而降,道号犹龙;汉太子十四月而生,门名尧母。
【注释】李老君:李耳。传说他母亲怀孕八十一年,才从肋下生下他,一生下头发就是白的,所以叫老子。
汉太子:汉昭帝,西汉的第8位皇帝,原名刘弗陵,即位后以难避讳的缘故更名刘弗,“弗”字避讳“不”。传说汉武帝妃钩戈夫人怀了十四个月才生出来刘弗陵,所以汉武帝把钩戈夫人的宫门,称做尧母门。
【译文】老子道君在母腹中孕育了八十一年,才诞生人世,有犹龙的道号,汉武帝妃怀胎十四个月而生下弗陵太子,所以武帝把钩戈夫人的宫门,称做尧母门。
【原文】晚年得子,老蚌生珠;皓首登科,龙头有属。
【注释】老蚌生珠:比喻老年得子。蚌音棒。
皓首登科:暮年考中状元。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龙头:状元是进士考试的第一名,称为龙头。
【译文】晚年才得儿子称为老蚌生珠,头发苍白了才考中进士称做龙头有属。
【原文】松筠节操,羡风霜耐久;桑榆暮景,虑岁月之无多。
【注释】松筠节操:松为松树,筠为竹子。松与竹材质坚韧, 枝繁叶茂,经冬不凋,与梅合为“岁寒三友”。 筠音匀。
桑榆暮景:太阳余光照在桑树和榆树上的投影。
【译文】品节操守比那松柏坚硬,是赞颂别人长寿健康;暮年景色好像日落桑榆,自谦年老来日无多。
【原文】矍铄人称强健,老朽自欢衰颓。
【注释】矍铄:精神健旺。矍音绝。
强健:强壮而健康,身体十分有活力的样子。
老朽:衰老陈腐。常喻无用。
衰颓:也作“衰穨”。衰弱颓废。颓音腿。
【译文】矍铄是称赞老者健康,老朽是自叹精力衰颓。
【原文】黄发儿齿,眉寿之征;潦倒龙钟,暮年之状,
【注释】黄发儿齿:指老人头发变黄,长出小儿一样的牙齿。
眉寿:长寿。
潦倒龙钟:形容年老体弱多病,很不得意。潦倒:颓丧,不得意;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
【译文】头发由白变黄,牙齿掉而复长是长寿的象征。行动不灵活衰弱有病是年高体弱的情状。
【原文】故有上中下寿之分,更有耋耄期颐之号。
【注释】上寿、中寿、下寿:谓最高的年寿。《左传》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庄子》:“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耄耋:耄音冒,耋音迭。八九十岁。泛指年纪很大的人。
期颐: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因此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礼记》:“百年曰期颐”。
【译文】所以有上寿、中寿、下寿的区分,百岁为上寿,八十岁是中寿,六十岁是下寿。八十岁叫做耊,九十岁叫做耄,一百岁称为期颐。
【原文】自就傅而舞勺舞象,固可畏之后生;由杖乡而杖国杖朝,尤当敬其老者。
【注释】就外傅:离家就学于师。外傅:指儿童十岁。
舞勺:谓古代儿童学文舞。《礼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
舞象是指男子的十五至二十岁,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杖乡、杖国、杖朝:均为古代的一种尊老礼制。《礼记》:“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杖:扶着走路的棍子,即手杖、拐杖。杖家:谓拄杖行于家,后因以为五十岁的代称。杖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杖国:谓七十岁可拄杖行于都邑﹑国都,后作七十岁的代称。杖朝:谓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后用作八十岁的代称。
【译文】儿童年满十岁就外出拜师求学,十三岁时学乐、舞勺,十五岁以上舞象学射御。老人六十岁在乡里就会受敬重,七十岁在城邑里会受到敬重。八十岁时在朝廷里可受敬重。后生固然可畏,而老年人更应该受到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