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笔下的孙多慈
标签:
徐悲鸿孙多慈 |
分类: 美术 |
1930年11月《孙多慈像》素描
1930年冬季,徐悲鸿创作油画《台城月夜》画面上一男一女,男人席地而坐,少女侧立其左。天际皓皓明月,远处隐隐台城。画上的少女,脖颈间一方纱巾,随风诗意般飘动。
徐悲鸿写信给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舒新城,表达自己的心境:燕子矶头叹水逝,秦淮艳迹已消沉。荒寒剩有台城路,水月双清万古情。舒新城给徐悲鸿的回复只有两句:台城有路直须走,莫待路断枉伤情。
1934年《孙多慈像》素描
1934年《孙多慈像》油画 石膏板

1934年10月22日,刚刚从国外回来的徐悲鸿,为弥补20个月来对学生授课的欠缺,亲自带队,率艺术专修科绘画组3年级10余名学生,从南京坐车至杭州,又转车到于潜县,在素有“江南奇山”之称的天目山,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写生生活。

1935年,徐悲鸿绘《燕燕于飞图》赠孙多慈,上题:“乙亥初秋写茹姜,燕燕于飞之诗以遣琴怀。”孙多慈则寄一粒红豆给徐悲鸿,不着一字。徐悲鸿见红豆触景生情,即以“红豆三首”为答,其诗中曰:“灿烂朝霞血染红,关山间隔此心同;千言万语从何说,付与灵犀一点通。”“耿耿星河月在天,光芒北斗自高悬;几回凝望相思地,风送凄凉到客边。”“急雨狂风避不禁,放舟弃棹匿亭阴;剥莲认识中心苦,独自沉沉味苦心。”
(根据网上资料整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