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年话剧《牛虻》上海戏剧学院演出

(2013-04-10 18:37:42)
标签:

牛虻

话剧

雷国华

郭京飞

温阳

200646-15日话剧《牛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公演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

编剧:刘永来/雷国华;导演:雷国华

主演:郭京飞(牛虻),温阳(琼玛)、许承先(蒙泰尼里)、孙宁芳(绮达)

 
2006年话剧《牛虻》上海戏剧学院演出

 

2006年话剧《牛虻》上海戏剧学院演出

 

2006年话剧《牛虻》上海戏剧学院演出

2006年话剧《牛虻》上海戏剧学院演出

 

2006年话剧《牛虻》上海戏剧学院演出

 

(转贴)重温《牛虻》作者:罗西亚 《话剧》 2006(2):46-47 

一、关于作者、关于小说:一个人的际遇与一本书的传奇

她写了众多小说,但仅有一部流传后世。她就是《牛虻》的作者埃塞尔·丽莲·伏尼契。埃塞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1864年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她早年丧父,随母由爱尔兰迁居伦敦。1882年,她继承了一笔遗产,前往德国学习钢琴,毕业后,她患上了严重的手指痉挛,不得不忍痛放弃成为职业钢琴家的理想。她非常沮丧,决定用支付学费后余下的钱做路费,游历欧洲。她的足迹遍布德国、波兰、瑞士,并在巴黎居住了一年。 参观卢浮宫时,一位无名画家于16世纪创作的肖像作品深深吸引了她。画中的意大利小伙,黑衣黑帽,目光忧郁,但却异常高傲。凝望这位与自己不同时代的青年,埃塞尔心中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许,他曾经历过痛彻心扉的磨难。突然间,埃塞尔觉得自己的失意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她的心情豁然开朗,三天两头地前往卢浮宫,只为与画中的青年进行目光的交流。离开巴黎时,埃塞尔买下了那幅无名肖像的复制品,并终身携带它。

 

1887年埃塞尔学成归国,在伦敦结识了流亡在此的各国革命者。其中,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笔名为斯吉普尼亚克)对她影响最大。在他的鼓励下,她曾前往俄国旅游了两年,和彼得堡的革命团体有过联系。1892年,她和一个受过她帮助、后来从流放地逃到伦敦的波兰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结婚。婚后,夫妇一起积极参与俄国流亡者的活动。伏尼契担任了流亡者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的编辑,她还出版了《俄罗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译介绍了果戈理和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作品。 在《自由俄罗斯》杂志从事编辑和翻译工作的同时,伏尼契开始构思她的小说。她把肖像画中意大利青年的忧郁眼神与斯吉普尼亚克的传奇经历结合在一起,又回忆起被她家所收容过的意大利革命者。或许,主人公应该是俄罗斯人? 考虑再三,最终,主人公被起名为亚瑟,一半英国血统,一半意大利血统,他“ 个子不高、软弱,很像那幅意大利肖像画中的男子……”正当她完成写作筹备出版时,她的偶像斯吉普尼亚克突然去世了。她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终于病倒了,但她还是挣扎着站了起来,她要出版这本书,献给这位拥有“雄狮一样坚强的心脏和婴孩一般友善心灵”的友人。

 

1897年,小说《牛虻》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发行,但印数不多。美国书评人认为,这本书对于年轻人相当有害,因为“书中充满了不恭和对神明的亵渎”。恶毒的评论反倒给书做了广告,该书在美国很快便销售一空。伏尼契非常希望《牛虻》被译成俄文。到了1898年,该书才开始在俄罗斯的一家杂志上连载,部分章节被强令删节。 1920年,伏尼契夫妇前往美国定居,有两件行李被她视若珍宝:意大利青年肖像的复制品和挚友斯吉普尼亚克的照片。1930年,丈夫去世了,伏尼契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荒疏许久的钢琴成了她的知音。而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俄罗斯,《牛虻》成为最抢手的书籍。主人公的浪漫英雄主义令不少青年男女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不少人因此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55年,苏联读者终于从《Who is who?》中得知她仍然健在,居住在美国。于是乎众多苏联记者蜂拥而至,将她的陋室挤得水泄不通。苏联人给她寄去稿费,她每天都能收到苏联读者的热情洋溢的信件。苏联人甚至将电影放映器材搬到她家中,给她播放了苏联拍摄的同名电影……

 

上世纪50年代,小说《牛虻》在中国的影响,仅次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对《牛虻》曾有高度评价。我国著名翻译家李俍民正是通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发现了《牛虻》:“在浩如瀚海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我为什么偏偏要翻译《牛虻》这样一部小说,把它呈现给我国的青年读者呢?这首先要从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本书谈起。……我热爱这部书……但同时在这部小说中却有一个问题使我无法获得解答,这就是牛虻问题。在书中,丽达把保尔称做‘牛虻同志’。从书中另一些情节看来,这部描写英雄人物牛虻的小说显然对保尔(其实也是对作者自己)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新中国建立之初,李俍民先后在旧书摊和书店里买到两种《牛虻》的俄译本和一种英文原版书,他反复对照三种不同版本翻译。19537月,中译本《牛虻》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首次出版,轰动一时。截至19558月,该书共印行了7次。初版的印数为200400册,第7次的累计印数为706735册。

 

由是观之,伏尼契的人生际遇与小说《牛虻》的命运,可以无愧于传奇的称誉。伏尼契笔下那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为祖国独立奉上生命的年轻意大利烧炭党人的浪漫英雄主义精神,左右了革命时代的苏联与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价值观,现如今已成为有口皆碑的百年经典。

 

(根据网上资料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