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以南有座山,它的名字就叫泰山。传说泰山是盘古开天辟地后其头颅幻化而成,因此中国人自古就把泰山看成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历代帝王君主纷纷在泰山进行封禅和祭祀,各朝文人雅士亦喜好来此游历,并留下许多诗文碑刻,使泰山成为少有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相结合的世界名山。
孔圣人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尽管我不是智者,但我乐山也乐水,这是我坚持时间最久的一点嗜好。泰山拥有交横重叠的山势,堆叠厚重的形体,辅以苍松、巨石和环绕的烟云,形成了肃穆与奇秀交织的雄壮景象。我固执地认定:唯有走进泰山怀抱,与草木为友,与土地相亲,沉浸式地和大山融为一体,才能真正体会到五岳之首的巍峨壮阔;唯有用双脚去丈量,才是对泰山最大最虔诚的敬意。
新线路层出不穷,猴姐领着大家又探了一条兼具绝美自然景观和艰苦户外挑战的线路,虽然崎岖艰辛但并不算危险,需要有较强的攀爬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这里低调地袒露着泰山最原始蛮荒的模样,是徒步爱好者的专享,极少出现在大众视野。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历尽艰辛后就能到达。最刺激的还是攀爬光板大崖壁和灌木丛中匍匐蠕动的过程。雄峻奇异的山峰,鬼斧神工的地貌,一步步腾挪间,全身肌肉得到了全方位的拉伸。对于恐高肢体又不协调的我来说,步步惊心,刺激指数爆表。惊险处我秒怂,瞬间切换成僵尸表情,用猫哥的话说,我吓得眼泪从头顶上往外泚。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如果不是深谙四周地形,一般人还真不敢从反面走。悄悄地吐槽,只有猴姐这种痴爱山野自然的倔驴,才会执着地踏足于此。(我好像又在挨揍的边缘试探,希望猴姐看不见这句,哈哈哈)
当你攀上山峰之巅,悠然而生的征服感和喜悦的心情,让你觉得一切的艰辛都值得了。观景视野之开阔,自然景观之磅礴,强力冲击着视觉。耸立裸露的山体直指天空,山势雄奇显得异常得突兀,无山可与之争锋。泰山教科书般的“无敌奇景”,在此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或许只有泰山这五岳独尊的气势才可以撑得起来。
站在山顶,俯瞰着群峰,眺望着远方。看泰山层峦叠嶂、奇峰突兀、峻岭峭壁、怪石嶙峋;看泰山连绵起伏,桀骜不驯。来来去去任驴驰骋的时代已经远去,未免有失公允,再也回不去的心情就只剩留恋和遗憾。以至于一些经典路线作为户外的精华,永远在心中躁动。泰山有无比的博大胸襟,儒教、道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能在它的怀抱里长期共存和发展。祈祷泰山GW对我们这些爱山之人也能网开一面。
觅一避风向阳处,暖暖的阳光照着,周身都被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味道,连冲锋衣都不用穿。小风吹过,竟也丝毫不觉寒。所谓秋日静美,也赶不上隆冬如此的惬意。
沿着山间的小路行走其中,天空明净如洗,清透的空气,在天籁与心弦之间婉转,感觉特别舒畅。迷恋自然,沉迷山野,这一块最美的角落,有着纯原生态的如此绝景,任你驰骋,何乐而不往?
天时地利人和,户外荣光的线路精华,又是美好开心的一天。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回一回头,不带走一粒尘埃。除了照片和垃圾。
泰山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卷,值得我用余生去解读它深邃的内涵,怎么也读不尽,读不透。越读,对泰山的眷恋越深,越渴望融入这博大精深里。泰山的美,除了它厚重的历史人文,就在于它的自然风光。在于它的伟岸高耸、绵延不羁;在于它的茂密丛林、幽幽深谷;在于那汩汩的流水、变幻的云雾;在于灿烂的日出、湛蓝的天空。未去之前渴望,置身其境迷醉,离开之后难忘。
千帆过尽方才知晓,还是衷情南山以南的这座山,百去不厌的只有泰山。它就是我的梦想,是我心中的诗,是我最向往的远方。我这个老骥,没有甘心于伏枥,心一直在泰山:十四年来风雨兼程,随心出行,一路向南,向南,再向南……好期望退休以后在南山以南,结草为庐,修篱种菊。每天一睁眼,一抬头就能望见大山。一伸手,便可采到东篱菊。我的柴扉,可以永远为清风明月虚掩;我的茅屋里,既有春夏秋冬,也有我采集的一篮菊香和几筐山珍。
这次本来不打算码字了,肚子里墨水太少,加上各种心思缠绕,颠来倒去总是词不达意,不知道从哪里下笔。但也没到“黔驴技穷”、“江郎才尽”的地步,其实还是有挺多话想说的。就把这次驴行的感受廖以记录,哪怕文字十分稚气,也算是我内心对泰山的讴歌,对泰山的膜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