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末了,有幸跟随户外赫赫有名元老级的四位大佬:山道弯弯、铁马、齐烟九点、云也山客,驾车驰骋金刚纂村蜿蜒愚公路,观瞻了有名的神树--“气象”树,探寻了潘家场石板古盘道,误入侯家庄漫山遍野盛开的杏花林,迷醉其中,不思归路。(真心感谢山道弯弯组织的文化休闲游路线,感谢同行的大哥哥们一路关照并拍摄的美片)
排律《南山古道行》
铁角岭头驼串铃,盐徒古道少人行。
云峰迤逦烟霞落,石径蜿蜒丘壑横。
万籁闲听鸦乱语,众山笑说马嘶声。
南来北往欢商客,露宿风餐乐远征。
蹑蹬千龄龙虎踏,天梯九转鬼神惊。
涧松翠霭泉清沥,碑藓苔荒满野荆。
今我缓随游玩爽,当时长绕苦蝇营。
花间自在慢移步,林下悠然问旧程。
(平水韵)作者:云也山客
愚公路是济南南部山区金刚纂村通往济南的一条宽8米、长1530米的盘山山路。因为这条路是金刚纂人历时11年,靠肩扛车拉、锤敲手搬,劈山填沟、运土垒石修成的,将去往济南市区50公里的路程缩短一半,圆了祖祖辈辈的出山梦,演绎了一个现代版“愚公移山”的故事,因此命名为“愚公路”。山路蜿蜒曲折很壮观,贯穿高低不同的一重又一重的山岭间,峰回路转绵延到远方,恍惚觉得沿着这条路可以一直走到山的那一边。
(愚公路:图片来源于网络)
村里有一棵古树,系唐槐,距今800余年。【济南古树名木编号:A5-0046】树高30多米,树周长约5米。据说树干距地约30厘米处有一孔(照片中发白处,恕我眼拙,没看见孔),若有水向外渗出,预示着3日内将天阴有雨。若向下渗达20厘米以上,则预示着有中雨将至。渗水再长,就会大雨磅礴或有连阴天气。当地村民称之为知阴雨的“神树”、“气象树”。 神树高大挺拔,树干黝黑粗壮,约三人合抱,树身系着祈福的红布带。走到树下仰望,虽然树无片叶枯枝纵横,也可想见树冠之大,有一树成林的风范。神树不远处,还有一颗古老的槐树,相传系明朝洪武年间所植,树干约两人合抱,树芯是空的,树枝高处还有鸟巢栖息。古树南立一石碑,碑中介绍:“古时树南30余米处曾有一庙,名《五圣堂》。庙四周有大槐树5棵,现仅存2棵。”
左看右看,近看远看,奏是不认得这俩字。问了好几个村民等于没问。回来后弯弯大哥从村支书那得知是“原始”,我哭~~~
在路边我们找到了古井、石头墙,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媒体报道的那几块清代碑刻。据老大爷说,石板路旁边原来是有几块修路碑,可惜在文革时期被砌在氨水池内了。据报道“有的碑刻记录修井修庙的事,有两块碑刻是记录修山路的事,显示这段山路在清代维修过。残存的修路碑,一块是清咸丰年间的,碑文不太清楚。另一块是清光绪年间的,碑文比较清楚。清光绪碑刻题首是“修北盐道记”,文中记述了当年在潘家场庄层峦叠秀之间修山路的事,碑文由桐山居士李文斗撰并书丹。碑文中说的‘北盐道’,就是指的从北面济南城小清河的船上接到从海边运来的食盐,再转运南部山区的官道。由此看来这段古盘道是和小岭村的古盘道相连的,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只是随着城市大规模发展不断开发,很多路段已经消失了。
据查证:历史上济南南部山区有一条通往城区的古山道,它北起千佛山东南侧的开元寺大佛头附近,中间经过市中区的搬倒井、小岭、大岭等几个村,一直延续到历城区的西营,全长约30公里。可现在,多数古山道都消失了,只在搬倒井村、小岭村、大岭村一带的山间村落里,还残存着三四公里长的路段,不过已经很不完整了。这条古道是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有力物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济南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越来越少了,从现在起就应该好好加以保护,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作用。
人在山间走,仿若画中游。误入杏花深处,沉醉不思归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