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老师应该怎么办?
(2010-10-31 21:14: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研之路 |
首先,作为老师应该反思:自己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适量吗?有意义吗?能激起孩子完成它的兴趣吗?上学期期末复习期间,同事从网上找来一份资料,是一位工作责任心相当强的年轻老师梳理出的三年级下册语文的知识点。用5号字打印出来是八开纸的正反两面(当然中间有些空白是留给学生默写课本上须记忆的内容的)。我把它作为双休日的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要求是把它读一读,写一写。星期一学生到校一查作业,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完成任务,其中有平时学习态度相当端正的3个学生。我说:“非常抱歉!我要你们做让你们觉得非常辛苦、非常枯燥的事。我很佩服已经完成这种繁重任务的同学们的毅力,也对没有完成的同学们表示理解。没有完成的就不要再去想它。我相信我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复习的东西会比这张纸上的密密麻麻的东西更重要。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复习更有趣味些。”同学们非常开心,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作业超市也是一种很不错的家庭作业形式,学生可以从老师布置的作业中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难度适宜、自己有条件完成的题目来做,因为学生的能力、基础、家庭条件各不相同。比如让家中有电脑上网的学生上网搜集某资料是可行的,学生往往也有兴趣;但对家中没有电脑的学生来说,则无疑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以时间来控制作业量也是可操作的。比如只要学生保证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认真完成规定时间的作业,剩余部分可以不做;当然这与鼓励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发扬笨鸟先飞的精神是不矛盾的。
其次,不要在放学前责罚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老师把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留在教室门外,责令其完成作业后再进教室。这使没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有一种羞辱感,会遭到同学的嘲笑。而且这种情形多发生在早读的时候,也就是一天的学习生活开始的时刻。在教室外补作业的学生因为课文没有读,在上课的时候又不如其他同学,不敢主动要求朗读或参与参与讨论问题。在这种恶性循环的不良心境下的学习生活是多么的痛苦呀!这样的做法使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不良情绪,根本谈不上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面对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我经常说:“相信你不是个懒惰的人。放学后再来告诉老师你没完成作业的原因好吗?早读时间好好读书,课堂上的表现出色些呀!不要让同学笑话你,那样你的心里会很难受的。”在课堂上我故意让他得到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到放学时,有的学生会主动来说明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我昨晚身体不舒服,现在已经把作业补全了,你看;我当时没有听清楚,不知道有这项作业,现在我把它做好了;我的家庭作业现在还没有做好呢,我留在教室补可以吗?……
再次,不要动辄通知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家长来学校。与责罚孩子在教室外做作业相似,孩子的家长也会把孩子没完成家庭作业而被通知来学校看着是耻辱,进而对孩子不满和怨恨乃至责罚,造成孩子的敌对情绪。有的学生家长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再因为孩子不完成作业而经常被通知来学校,对他的时间紧迫程度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来督促检查孩子的作业,只是给孩子以恐吓、体罚、抱怨,对孩子失去信心。有的学生家长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缺少教育孩子的能力、技巧。对这种家庭进行家访要比通知其来校的效果显著得多。老师到学生家庭会发现孩子学习上的许多不便,因而体谅孩子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过失。更能现场指导:建议学生家长为孩子提供学习的固定场所,给以足够的照明,移除可能影响孩子学习的物品……指导学生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规定作业时间,不边看电视边做题,做作业时不闲谈……一般来说,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家长更希望得到学校、老师的肯定,害怕听到指责、埋怨,尤其是在有其他的人的情况下丢面子。
最后,家庭作业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家庭作业不过是在校学习的延伸和补充,不是课程学习的最重要环节。钟启泉撰文指出:“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上海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提出“聚集教学,决战课堂”。如果因家庭作业的问题造成师生师生关系紧张乃至学生自信心丧失,心灵扭曲,那老师就是好心做了傻事、坏事。因此,我认为老师面对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至少还有两个处理办法:一个是“等”,一个是“换”。
《〈好老师在这里〉——好老师的人生充满智慧》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次书法课上,杜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要对得起每一张纸,写诗涂鸦都可以”。坐在后排的阿琨,一整节课都没有动笔,下课时交了一张空白的宣纸。
杜老师问阿琨:“怎么没写?”
“老师不是说要对得起每一张纸吗?”阿琨回答得倒很自然,一点挑衅的味道也没有。
第二周,杜老师任由阿琨枯坐到下课,一样收下他交的空白宣纸。
第三周了,又到了书法课,杜老师发现阿琨开始在宣纸上涂涂写写。下课时,阿琨交上来一张写满文字的宣纸,那是一首童诗,是一首描述水源这个小山村的感人童诗。当晚,杜老师为阿琨的诗谱了曲。隔天上课时,杜老师邀请全班同学一起唱这首新谱成的歌曲。唱歌时,他发现阿琨不时闪过让人震撼的眼神。离开小学好几年了,每当阿琨见到杜老师时,还常常一脸认真地说:“谢谢杜老师!”
杜守正老师能全然不动声色地接下学生的一张空白作业,能听懂学生看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不做作业的理由,真是难事!杜老师认为,教学有时能迸发出很有感觉的东西,没有人知道它会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出现,教师要有等待的耐心。
我这里所说的 “换”,是允许学生说:“我虽然没做你布置的作业,但是,老师你看……”学生拿出了他的作品。学生即使没有完成家庭作业,但也不一定就是把那段时间完全荒废了,他可能做了他感兴趣的事。这时老师就能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就能鼓起孩子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的智商、情商其实不一定低。只要老师愿意,他们是很想和老师交朋友的。如果不是一再遭受否定、打击,他不可能变得真正的“懒惰”。有人研究过,促使人行动并克服懒惰的根源可用功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选择行动而不是保持懒惰状态是因为前者获益所带来的幸福感超过后者所带来的幸福感,或者说因行动所遭受的痛苦能被因行动所获得的满足感抵消并有余额(不管结果如何,至少开始时候的期望是这样)。人类的普遍经验告诉我们,懒惰并不能使人幸福,并且这一点深入到人的意识本能中去,所以不管行动的结果是否真正更有价值(相比较保持懒惰状态),道德规范和个人的良知都已然判定懒惰为恶,后者是人所应当诅咒并应当加以克服的恶行。所以把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归因为“懒惰”是可笑的。况且,我观察过好多学生:家庭作业完成得好与学业优秀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上学期,我任教的班里至少有5个学生有过不完成家庭作业的记录,却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色,期末考试也考出了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