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2012-08-22 23:35:09)
标签:

杂谈

分类: 古诗教学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2009-09-23

执教年级:五年级 执教课时:2教时

 

 

师:把头抬起来,把身子坐正,我们准备上课,可以吗?

生:(齐声)可以。

师:好,上课。

生:起立。

师:孩子们好。

生:(齐声)老师好。

师:请坐。请大家看大屏幕,请朝同一个方向看。(大屏幕显示:枫桥夜泊)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听过这首歌吗?

生:(齐声)听过。

师:好听吗?

生:(齐声)好听。

师:喜欢听吗?

生:(齐声)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这首歌20多年以前非常流行,我估计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听过,这首歌不但曲谱得好听,而且词也写得特别棒,我选了其中的两句,我们来看一看。谁来读一读?高举你自信的小手。

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的感觉更好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你们一定注意到了,歌词当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是什么意思?

生:我想应该是晚上睡不着觉的意思。

师:没错,大白话,睡不着觉。谁能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无眠的近义词应该是失眠。

师:失眠,没错,找到一个。继续找,谁找到第二个?

生:愁眠。

师:愁眠,好极了!谁找到第三个?比如难以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难眠。

师:好极了!找到3个。再比如,不能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不眠。

师:不眠,找到4个。再比如,未曾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未眠。

师:未眠,找到5个。你听,不眠就是失眠就是愁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生:(齐声)睡不着觉。

师:睡不着觉。想一想睡不着觉的那个滋味,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歌词。

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生:是留连的钟声。

师:是留连的钟声,这钟声从哪来的?我们继续看,其实早在200多年前,清朝有一个诗人,他叫王士祯,在他的诗中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我们一起看,谁来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生: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读得不错,注意,这是古诗,你得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谁再来读一读?

生: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这味儿出来了,真好!(询问其他学生)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应该是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

师: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而令人奇怪的是诗人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梦啊想啊盼啊望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异口同声)十年。

师:十年啊,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我们继续看,其实还有比这更早的,那是500多年前,明朝有一个诗人,他叫高启,他也写过这样的钟声,谁再来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高启《泊枫桥》

生: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好极了!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这也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没错,这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而更让人奇怪的是诗人高启只要经过枫桥,只要经过寒山寺,只要听到夜半钟声,他就会想到一个人,谁?一起说。

生:(齐声)张继。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我们继续看。其实还有比高启更早的,那是在800年多前,宋朝有一个诗人,那是谁?一起说。

生:(齐声)陆游。

师:他也写过那里的钟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七年之前陆游曾经到过哪里?

生:寒山寺。

师:曾经听到过什么?

生:寒山寺的钟声。

师:而七年之后,陆游又到了哪里?

生: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寒山寺的钟声。

师:是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是七年……我们稍稍改变一下,如果不是七年,加它三年,变成了十年,又如何?注意听,看看诗人还会怎么写?我出上联,你出下联,注意听。我说十年不到枫桥寺,谁来?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好极了。如果不是十年,继续向前推移,而是百年呢。我说百年不到枫桥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我说千年不到枫桥寺,一起来。

生:(齐声)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还是——

生:(齐声)钟声。

师:所以,你看,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读。

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所以两百多年前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读。

生:(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所以五百多年人诗人高启的笔下,还有钟声。读。

生:(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所以八百多年人诗人陆游的笔下,也有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读。

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问题来了。什么问题?很自然的,一下子从你脑子里冒出来的,一个问号,又一个问号。

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1:为什么这四个诗人都要写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师:对啊,活在不同的年代,跨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四位诗人会不约而同地写到寒山寺的钟声呢?问得好!这是你的问题。继续。(话筒指向一举手学生)你的问题是——

2:为什么这四句诗里面都提到了钟声呢?

师:对啊,寒山寺枫桥边上有那么多的钟声可以描写,为什么诗人们都会写到,都会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到寒山寺的钟声之上呢?好极了,这是他的问题,继续。

3:寒山寺的钟声有多大的魅力,何至于现在到八百年前,那么多的诗人都去写他的钟声?

师:你问的正是我想要问的,这时光流淌了1000多年啊,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去写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到底有怎么样的魅力呢?问得太好了!其实所有的问题他都跟一首诗有关,所有的问题都和一个人有关,这首就叫做《枫桥夜泊》,这个人就叫张继。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反复读,读反复,一直把这首诗读顺口、读清爽,好吗?

大屏幕显示:

枫 桥 夜 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生反复自由朗读)

师:好的,停下,抬头,挺胸,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愁眠翘舌的,她读准了,再比如寒山寺平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生:(有感情地朗读)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王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也由王老师来读。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枫桥夜泊,唐,张继。

生:(齐读)月落乌啼——

师:霜满天。

生:(齐读)江枫渔火——

师:对愁眠。

生:(齐读)姑苏城外——,

师:寒山寺。

生:(齐读)夜半钟声——

师:到客船。(微笑)这样读,会吗?好,我们反过来,现在每句诗的前四个字老师读,后面三个字你们来读,明白吗?好,准备。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

生:(齐读)霜满天。

师:这字读得再长点,再来。月落乌啼——

生:(齐读)霜满天。

师:好极了!就这个味道。月落乌啼——

生:(齐读)霜满天。

师:江枫渔火——

生:(齐读)对愁眠。

师:姑苏城外——

生:(齐读)寒山寺,

师:夜半钟声——

生:(齐读)到客船。

师:(和着学生读)船——好极了,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王老师读题目和作者,你们来读诗,好吗?注意那个味道、那个节奏、那个韵律,准备,再深深地吸一口气。枫桥夜泊,唐,张继。

生:(齐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好,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地已经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去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词,注意一个词,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择哪个词?

1:愁。

师:大大地写下来,这是你的感觉,继续。

2:忧愁。

师:多个一个字,愁,忧愁,也把它写下来。

3:愁眠。

师:愁眠就是愁,因为愁而无法睡觉,是吗?(生3点头,教师询问其他学生)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

4:神秘。

师:神秘?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因为他说霜满天,然后说对愁眠,这两个词就让人感觉有那种恍恍惚惚的,隐隐约约好像透出一种气氛,让人感觉到很神秘。

师:那种气氛隐隐约约地给你一种感觉——神秘。好,把神秘写下来。那是你珍贵的感觉。(询问其他学生)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

5:我的感觉是

师:是什么?

5:幻字。幻影的那个幻。

师:幻影的幻,幻觉的幻,幻想的幻,是吗?

5:因为上面写着夜半钟声到客船,也就是说作者可能还没有看到寒山寺,只是听到隐隐约约的钟声从湖面传出来,这个样子就叫做,若有若无的幻。

师:多么空灵的一个幻字,多么传神的一个幻字,把这个字写下来,会写吗?不要加一撇,那要变成字。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

6:我的感觉是朦胧。

师:朦胧?

6:我也是从前两句感受到的,从江枫渔火月落乌啼感到了朦胧。

师:好的,朦胧。把它写下来。月朦胧,鸟朦胧,夜色更朦胧。好,把手放下。枫桥夜泊这首诗,有人感受到了愁,有人感受到的是幻,有人感受到的师朦胧,也有人感受到的是神秘。我们不妨对比着想一想,咱们读过很多首诗,比如你读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神秘的感觉吗?(生摇头)不会,再比如你读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生摇头)不会,你读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一起来。

生:(齐声)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你会感到忧愁吗?

生:(异口同声)不会。

师:那就奇怪了, 同样是诗,为什么枫桥夜泊偏偏带给你的感觉是幻,是愁,是朦胧,是神秘呢?为什么?好的,不着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你在这些地方做一做记号,明白吗?有些同学不用老师提示,已经把笔拿起来了,好习惯,一看就知道训练有素。

(生默读,老师巡视)

(生边默读边做记号,老师继续巡视)

(约3分钟后)

师:好,停。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纸上做了记号,有的划线,有的画圈,有的打三角符号,是这样吗?(生点头)好,把笔放下。你们记下的是符号,但又不仅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你们的感觉和你们的发现,是这样吗?(生点头)既然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发现,那王老师提一个问题,注意啊,就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注意听,大家知道写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吗?是这样吗?请问这个晚上张继睡了没有?

生:(齐声)没有。

师:为什么?诗中哪个词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他没有睡,他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

1:愁眠。

师:哪个词?

2:愁眠。

师:哪个词?

4:愁眠。

师:把愁眠圈出来。(板书:愁眠)圈了吗?看黑板,一起读这个词。

生:(齐读)愁眠。

师:再来。

生:(齐读)愁眠。

师:再来。

生:(齐读)愁眠。

师:什么意思?

生: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

师:好极了,还是睡不着觉,找一个近义词。

1:无眠。

师:找到一个。

2:失眠。

师:找到两个。

3:不眠。

师:三个。第四个在哪?

4:未眠。

师:第五个在哪?

5:难眠。

师:好极了,愁眠就是无眠就是失眠就是未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睡不着觉,再读这个词,预备——

生:(齐读)愁眠。

师:再来。

生:(齐读)愁眠。

师:再来。

生:(齐读)愁眠。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到诗中看一看,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按照诗的顺序,一件一件地说。

生:我觉得第一件事就是月落乌啼。

师:看到了月落,划下来,一条线。(板书:月落)因为愁眠,他看着月亮缓缓地从东边升起,又看着月亮缓缓地往西边下沉,当地平线完全从地面完全消失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朦胧,一片幽暗。再看,就在一片朦胧和幽暗之间,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水边的枫树。

师:看到了江枫,划下来,一条线。(板书:江枫)江枫,你们看到了吗?没有,你们只是看到了江枫这两个字,把眼睛闭上。这回你得仔仔细细、真真切切地看,(有感情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朦胧,秋色瑟瑟地吹过,你看,那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仔细地看,看到了吗?睁开眼睛,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枫树的画面,谁来?(话筒指向一生)有一幅画面在那你眼前定格,那是——

生:一片火红。

师:你看到了枫树的颜色,那是因为被霜打了之后,所泛出的红色。(话筒指向另一生)另画面在那你眼前定格。

生:我看见枫树的叶子一片一片落在了江面上。

师:一片一片地飘落在江面上,你的感觉是,你心里泛起的情绪是——

生:愁。

师:愁,这就是诗人。(话筒指向一生)而你眼前出现的是——

生:那江边有枫树,那些枫树被风吹得沙沙响。

师:瑟瑟作响。在秋风的吹拂下,缓缓地摇曳着,是吗?

生:嗯。

师:你的情绪是——

生:低沉的。

师:低沉,又一个诗人。是的,愁眠,因为愁眠突然发现了江枫。继续看,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寒山寺。

师:江中啊,注意听,又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

师:渔火,划下来,一条线。(板书: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江中的渔火,那是怎么样的渔火?

1:暗。

师:暗淡的渔火。再找。

2:微微的。

师:微微的。好,再找。

3:隐隐约约的。

师:隐隐约约的。

4:忽明忽暗的。

师:面对着暗淡的,微微的,隐隐约约、忽明忽暗的渔火,诗人的愁绪又一次深深地加重了,睡不着觉啊,愁眠啊,因为愁眠,诗人的耳边突然响起了什么?

生:响起了寒山寺的钟声。

师:按照诗中的顺序来,你往前面看,突然响起来——

生:乌鸦的啼叫。

师:把乌啼划下来,两条线。(板书:乌啼)当乌鸦凄厉的啼叫之声划破秋叶的宁静,消失了,消失之后天地更加朦胧、更加寂静了。就在这个时候,突然诗人的耳边响起了——一起来。

生:(齐声)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把钟声划下来,两条线。(板书:钟声)那是在夜半的时候,(板书:夜半到客船)那是从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就是因为愁眠,还是因为愁眠,他还是睡不着觉,还是未眠,还是难眠,还是不眠,诗人身体的感觉竟然悄然发生了变化,你到诗人去找一找,诗人用三个字来表达自己身体异样的感觉,这三个字是——

生:(齐声)霜满天。

师:划下来,波浪线。(板书:霜满天)孩子们,你们看到过霜满天吗,看到过吗?(生摇头)没有,怎么可能看到。因为按照生活的常识,那霜是凝结在哪里的?

生:地上。

师:地上的,在草上,在瓦片上,在树枝上,因为这样,大诗人李白才会有这样的诗句,窗前明月光——”

生:(齐声)疑似地上霜。

师: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霜只能满地。问题来了,张继写错了,肯定写错了,霜只能满地,不可能满天,你怎么看?

生:这是作者的一种遐想。

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遐想呢?

生:因为他哀愁,没有办法睡觉,然后他朦朦胧胧地感觉天上好像有霜一样。

师:听听,女孩子的心思就是细腻啊,她告诉我们,她提醒我们这霜满天的感觉跟什么有关系?

生:(异口同声)心思。

师:跟他的心思,跟他的心情有关系,太对了。想一想,霜满天带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冷不冷?

生:(异口同声)冷。

师:哪都是冷啊,天上冷的,地下——

生:(齐声)冷的。

师:前面冷的,后面——

生:(齐声)冷的。

师:左面冷的,右面——

生:(齐声)也冷的。

师:天地间包围在一起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

生:(齐声)冷。

师:冷的只是他的身吗?

(生摇头)

师:更是他的心,猜猜看,这张继为什么会冷呢?为什么会愁?为什么会又愁又冷?

1:可能是因为张继当时怀才不遇。

师:怀才不遇,你查过资料?(生点头)不得施展自己的宏才伟略,他冷,他愁,继续猜。

2:还有可能是当时政治上腐败,他努力都没有办法改变,感到心灰意冷。

师:面对政治的腐败,面对社会的黑暗,他无能为力,所以他冷,他愁。

3:可能是当官的时候他被诬陷了。

师:做官,想做一个好官,想做一个清官,却被人排挤,被人诬陷,所以他冷,他愁,是吗?

(生3点头 )

师:有太多的可能了,现在我们谁也不清楚,当时的张继,夜泊枫桥的张继,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心冷、心愁,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种霜气满天的寒意、冷意和愁意。抬头看黑板,大家看,此刻在张继的眼中,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层层包围着谁?(板书:在愁眠下面划一条波浪线)

生:(齐声)愁眠。

师:层层围绕着谁?(板书:又在愁眠下面划一条波浪线)

生:(齐声)愁眠。

师:层层伴随着谁?(板书:在愁眠下面划第三条波浪线)

生:(齐声)愁眠。

师:用张继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板书:在江枫渔火对愁眠之间写了一个)孩子们,你们读诗的时候注意到这个对字了吗?实话实说。

(大部分学生摇头)

师:没有,不怪你们,因为这个对字,太普通、太平常、太容易被人忽视了,你知道这个对字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查了下字典,你们看。(示意学生看大屏幕)老师选了四个意向,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想一想,作出你自己的决定和选择,让你来选一选。(举手示意学生举手)知道的马上告诉我。

大屏幕显示:

对:1 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2 面向;朝着。如:对这高山。

3 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4 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教师观察了一下,继续询问)

师:好的,把手放下,我来了解一下,有选第一的吗?

(一生举手)

师:好,有一个。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

生:我觉得对愁眠么,就是对待着愁眠。

师:谁要对待、对付愁眠?

生:张继。

师:好,张继本来就愁眠了,他要再去对付他的愁眠,对吧?(生点头)好,这是一说,与众不同。有选二的吗?

(一部分学生举手)

生:他应该是对着水边的枫树和渔火,睡不着觉。

师:张继面向着谁?

生:水边的枫树。

师:还面向着谁?

生:渔火。

师:还面向着谁?

生:还面向着江面。

师:总之,张继面向着江边、江中的各种景物睡不着觉。这是二,有选三的吗?(无一生举手)没有。好,有选四的吗?(少部分学生举手)听听你的高见。

生:第四个东西是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那么张继是非常愁的,他觉得江边的景物都令他愁,都配合着他的愁。

师:在张继的心中仿佛愁眠不仅仅是他,还有谁跟着他一块愁?

生:还有江外的景物。

师:比如诗中写到的——

生:月。

师:月落。比如诗中写到的——

生:乌啼。

师:比如诗中还写到的——

生:霜满天。

师:比如诗中还写到的——

生:江枫渔火。

师:对,似乎天地万物都陪着我一块愁眠,似乎天地之间只写着一个字,(声情并茂)愁。好一个,面向着江枫,面向着渔火,面向这月落,面向着乌啼,突然,愁绪荡漾,愁绪澎湃,突然,天地万物仿佛都陪着我一块愁眠,就这样,张继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心中读出了四个字,枫桥夜泊。

(哀愁的背景音乐响起)

大屏幕显示:

枫 桥 夜 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声情并茂)你听,张继在心中轻轻地脱口而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来,我们一起来,12,起——

生:(有感情地朗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声情并茂)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天地之间,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睡不着觉啊,睡不着觉,就在客船之上,张继辗转反侧,张继心潮澎湃,枫桥夜泊,那四个字不是从他口中出来,而是从他心中缓缓地,缓缓地流淌出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齐声)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齐声)夜半钟声到客船。

(背景音乐停)

师:月亮落下去了,他看得见吗?(板书:擦去原来写的月落)看不见啦。乌鸦凄厉的啼叫声划破秋夜的宁静,也消失了。(板书:擦去原来写的乌啼)那满天的霜气不是用看到的,而是用心感觉到的。(板书:擦去原来写的霜满天)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那江边的枫树也只能看到一个隐隐约约的轮廓罢了,看的清吗?(板书:擦去原来写的江枫)还有那江中渔火星星点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板书:擦去原来写的渔火)而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到吗?那是看不到的。(板书:擦去原来写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天地之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相对的了。(板书:擦去原来写的夜半到客船)就在这个时候,你听,(响起有钟声的背景音乐)一声,一声,又是一声,(板书:每响起一声钟声,在钟声下面划一条波浪线)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仿佛在对张继说,拿出笔,找一处空白的地方,顺着张继啊,张继,往下写。请注意,此时此刻,你就是钟声,你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你来到客船之上,你在愁眠的张继的耳边,你款款地、深情地对他说。

大屏幕显示:

这钟声仿佛在说:

张继啊张继,                

                     

 

(生默写,教师巡视指导)

(约5分钟后)

(关掉背景音乐)

师:好,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其实有没有写完,写多写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提笔的瞬间,你突然有一种感觉,你真有话对张继说,其实那不是钟声,你是你想对张继说的心声。寒山寺的钟声悠悠传来,仿佛对张继说——(话筒指向一举手学生)

生1:张继啊,张继,你听到我这美妙的钟声,也许可以将那烦恼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吧。

师:这真是知冷知热的钟声,谢谢你,我的钟声。那钟声还对张继说——(话筒指向另一举手学生)

2:张继啊,张继,睡吧,睡吧,好好睡吧。

(众笑)

师:这真是善解人意的钟声。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钟声还对张继说——(话筒指向另一举手学生)

3:张继啊,张继,你怀才不遇,可千万别泄气啊。

(众笑)

师: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那钟声还对张继说——(话筒指向另一举手学生)

4:张继啊,张继,你何必庸人自扰呢,愁可不是一天两天便能消除的呀。

师:你还希望他继续愁吗?

(生笑)

4:希望他的愁能够慢慢减轻。

师:那就赶紧把你的愁——

4:赶紧把你的愁抛到九霄云外吧。

师:放下吧!放下你的愁。把手放下。钟声悠悠传来,钟声终将消失。然而,此时此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温暖的钟声,在这激励的钟声,在这唤醒的钟声中,随着钟声一起消失的,一定还有那张继那一份愁眠。(板书:擦去原来写的钟声愁眠)孩子们,这就是枫桥夜泊,这首诗写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几乎人人都有,那就是愁眠。因为愁眠是人类共同的一种感情,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数不胜数。我们一起看。

大屏幕显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唐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唐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 王安石 《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李白写下过这样的诗句,读。

生:(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杜甫写下过这样的诗句,读。

生:(齐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生:(齐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还是因为愁眠,诗人王安石写过这样的千古绝唱,读。

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也是因为愁眠,诗人苏轼苏东坡写过这样的名句,读。

生:(齐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你一定已经发现诗人的愁眠都一种美好景物连在了一起,那就是——

生:(齐声)月。

师: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但是,孩子们,你们想过吗?月有阴晴圆缺,要是那个晚上没有月亮,要是那天晚上月亮突然落下去了,这满腹满心的愁绪,又该托付给谁呢?张继这样写道,读。

大屏幕显示:

枫 桥 夜 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生:(齐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当月亮不在,当月光消失,诗人张继把自己的无限愁绪托付给了寒山寺的夜半——

生:(齐声)钟声。

师:从此,在中国诗人的心头,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是张继的那首诗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因为在张继之前没有人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有很多诗人步其后尘,反复描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把钟声写得像张继这样感人肺腑,扣人心弦,于是从张继开始,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穿越时空,穿越千年,你听,四百多年过去了,那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读。

大屏幕显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 陆游

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八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继续回荡,读。

显示大屏幕: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高启《泊枫桥》

生:(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一千年多年过去了,那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继续回荡,读。

 

显示大屏幕: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生:(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一千年两百多年过去了,到了今天,到了现在,这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继续回荡,读。

显示大屏幕: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孩子们,这就是经典。(板书:经典)这就是——(板书:文化)一起读。

生:(齐读)文化。

师:今天,2009417号,早上8点到910分,就在这个地方,在这个时间点上,有一位姓王的老师和大家一起,深情款款地学习了张继的枫桥夜泊,此刻也许你的心中,有那么一点感触,有那么一分感受,甚至有那么一丝感动,于是枫桥夜泊就留在你的心上,于是枫桥夜泊就伴随了你一起成长,时间一晃,十年过去了,把眼睛闭上,你终于有机会到苏州去了,也许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也许那是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也许你有意选择了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你来到了姑苏城外,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一起说。

生:(齐声)枫桥。

师:你来到了彩虹一般的枫桥,稳稳地跨在运河之上,那桥是青石板铺成的,上面还有这斑斑痕迹,那是历史的痕迹,你来到了桥上,抚摸着桥的栏杆,你突然想到了一个人,谁?

生:(齐声)张继。

师:你突然想到了一首诗,是什么?

生:(齐声)想起十年以前,有一位姓王的老师,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和我们一起学过这首诗,这时候,你心里突然涌起一份感动,你在自己的心里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枫桥夜泊,一起来。轻轻的,月落——

生:(齐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睁开眼睛,回来吧。(生笑)还是现在的你,还是现在的课堂,但是你又一次找到了新的感觉,此时此刻你发现,张继和我们并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此时此刻,你突然意识到,寒山寺那夜半钟声和我并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孩子们孩子们,起立。

(生起立,全场鼓掌)

师:谢谢孩子们,再见。

生:(齐声)谢谢老师。

 

【专家评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出来的学生,他们有知识,但没灵魂;有技术,但没精神;有智力,但没情怀。儿童触摸不到生活的脉搏,倾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没有生命的气息,没有成长的欢乐,阅读教学效率也不高。今天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枫桥夜泊》,心灵受到震撼,精神为之振奋。课堂始终弥漫着一种文化的氛围,彰显着一种文化的力量。王老师是如何实施教学的呢?

一、在创设情境中营造文化氛围

文化的传承绝不仅仅靠耳提面授,靠的也是一种浸染、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正所谓文化文化,以化成天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教化的民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民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语文教学本身就担负着传承文化的任务,而完成这样的任务,我们首先就要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教学中,王老师凭借让人怦然心动的语言、回环起伏的流程、抒情优雅的音乐、一串串精美的诗句,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进入朦胧、虚幻、神秘的状态,使学生被情境所感染,被内容所陶醉,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二、在整合资源中拓展文化视野

文化的传播有一种渗透的力量。教学中,无论是历代诗人描写明月的诗句,还是借寒山寺那悠悠的钟声寄托愁思、抒发情愫的诗句,都孕育了一种浓浓的氛围,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像水在土地里缓缓流淌一样,先慢慢浸透一片,然后再浸透一片,逐步蔓延开来,形成一大片湿地、水泽,最后形成一片汪洋。这种不断蔓延的张力、这种力量一开始可能在某些领域显现,然后不断向相关的领域拓展、蔓延,最后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力量越来越大,从而形成一种文化的潮流。如果我们都像王老师一样用文化的视野解读教材,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寻求知识、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之间的联系,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化素养何尝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呢?

三、在品味语言中滋养文化情怀

王老师深切地明白,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育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是的,语言是文化的衣裳,也是传播文化的载体。王老师认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本身就寄寓在语言文字之中,每一则语言文字材料都连着东方道德和中华文化的根,每一则都充盈着人类先进文化和优秀品质的魂。著名的文化学家皮尔森说“‘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濡染、浸润、涵泳、创生的过程。王老师对诗句六个意象的整体品味,对诗眼的揣摩,无不精彩纷呈。其中一处细节,学生品得真好。三个学生从江枫这个意象中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经过浓霜侵蚀后泛起的红色;枫叶随着悠悠江水流淌;萧瑟秋风中飒飒作响和摇曳的身姿……

四、在引领对话中孕育文化气质

在美学意义上,气质是一种感觉,难以言传,但又是形之于外的。气质应该是以形显神,在身心素质的基础上,体现在外在神态、眉宇之间、动作步调和谈吐着装等方面的独特风采,包括风度、风格、气势、气度等。中国人要培养气质,应该有更多的民族文化修养。金庸提倡中华民族培养君子,:东方气质,儒雅,饱读诗书,要提倡民族精神。儒雅潇洒、饱读诗书的王老师不知倾倒多少粉丝,王老师的的诗意语文,也正在培养具有他这种气质的学生。王老师把学生带进一个由优美的纯净的语言构成的精神大花园,让他们在这花园中汲取营养,让他们鉴赏美丑,让他们自己在这里耕耘,并开辟他们自己的精神花园。通过营造文化情境,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历史对话,与名人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王老师的课堂,没有烦琐的分析,没有空白的说教,孩子们的精神却为之升华,孩子们的生命也为之震颤了,生命文化的精神悄然浸润进了孩子们的心灵,也浓烈地弥漫了整个课堂。文化的传播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王老师把我们所熟悉的敬仰的古今中外的大师、把千古名句介绍给学生,这样的读书对话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传播、精神传承的过程;对话者的层次越高,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也越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