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昌令(清江野老)点评品墨斋竹枝词
(2023-05-23 11:25:10)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方家诗评 |
田昌令(清江野老)点评品墨斋竹枝词
. 本期【风味竹枝(68)】推出的作者刘立哲先生是我在《中华诗词论坛》上结识的一位竹枝词友,经过交流得知,刘立哲先生是河北定州的一位诗人。定州古称中山,是竹枝词创始人刘禹锡的祖籍,自是文脉久传。
我在论坛上读到刘先生的《春谣》和《童年杂忆》两组作品,感觉风味浓郁,于是,向作者特约风味竹枝作品。刘先生十分爽快地奉献了这一集作品,同时,还邮来了大著《品墨斋诗文选》。阅读大著发现,原来作者还有更多的风味竹枝优秀作品尚未纳入这一集展示,如《农村纪实俗曲一百首》即是。
.
本集展示的作品,皆是作者按七绝的要求创作的,不失为绝句上品。但是,这些作品取材范围多是实事实景,表现手法多是叙事纪实,用语风格多是浅近平实,这些也正是竹枝词创作的基本要求。更重要是大多数作品酝酿出了浓郁的风味,这就更具备了优秀竹枝词的特性。
正是因为作者是当七绝创作的,所以,有些作品写自然景象的成分偏重一些,如《新春杂咏》《咏春》《春韵》中的部分作品便有这种情形。竹枝词写景可分两种,一种是写人文景观,这种景本身就含有风土人情,是竹枝词的主要题材之一;另一种是纯自然物景,这种景只有纳入人的活动中,方可成为竹枝词的意象。如《新春杂咏(一)》是以“梅”为主象,但是,首句有人的活动“寻”和“爱”,这样后三句便成了人的所寻所爱之景,文人风情自现。再如《拍春景》题目点明人的活动,结句又有“入镜头”一语,所以,景入风情,诗得风味。还有一部分拟人手法的作品,我们也纳入竹枝词了,如《早春》《咏春(四)》即是,这类作品的归类尚可讨论。
有一类作品题目是咏物,但作品内容却极有风味,如《小麦花》即是,前二句体物,转与结句一出,便风情乍现。当然,本集更多的佳作还是以叙事为主,如《春谣(四)》《新春杂咏(五)》《荷塘杂咏(四首)》《忆江南(六)》《秋怀》《游石家庄植物园(三)》《布谷鸣城》《留守妇女》等等,皆是本集亮点。
.
本集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黄土高原行吟(十四首)》《黄土谣(六首)》《童年杂忆(九首)》《老胡同剪影(二十九首)》等四组作品,这四组作品皆取材于作者亲历亲见的事物,并以组诗的形式结构,呈现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状态。在作者笔下,黄土高原成了中国历史的缩影,黄土地被黎民百姓的血汗浸润。我们读到,作者的童年是苦难岁月,作者的家乡岁月峥嵘,风雨沧桑。还有,将在本刊第二轮展示的《农村纪实俗曲一百首》更是一部当代农村的简史,这样的竹枝词作品具有厚重的分量,非一般风花雪月类作品可比。期待专家赏析!
前一篇:历代歌咏定州诗词歌赋选
后一篇:秋兴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