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1
拉豪营盘石板寨就在南长城景点附近,历史上曾经是南长城军事体系中的一个军营,有其独特的建筑风貌。
由于湘西一带多是沉积岩,苗家人就地取材,村寨的街道和房子都用岩石块堆砌而成,因此称之为石板寨。所谓的南长城,我以为确切一点应该是苗疆边墙,建于明万历年间,一道苗疆边墙把那里划分成“生苗”区域与“熟苗”区域。 生苗,这个称呼,最早出现于距今600年左右的明永乐初年。那时候有关边疆军事的奏章中,将“未向化”、“未入籍”的苗民,称“生苗”。
后来人们普遍认为:居住在偏僻山区,不会讲汉话,很少与汉人来往,生活上与外界的交易以物换物的,就是生苗。几十年以前的凤凰山江、腊尔山一带的苗族,都还符合这个特点。如今,这两个地方逐渐发展为小型集镇,交通改善,苗、汉错居,就算熟苗了……

T2
在古老的石板寨,穿上苗家的服饰拍婚纱,不错的创意……

T3
这一对儿的打扮,跟周围的环境很搭调……

T4 守望家园……

T5
追溯远古,传说中的苗人先祖蚩尤败于黄帝,不得不自黄河流域一步步退避南方荒蛮之地。

T6
一只猫咪在寨中悠闲的散步……

T7
沿着古老的石板台阶往上走,台阶陡峭,都是一片一片不规则的石板砌成,台阶两旁则是寨民居住的石板房,房屋的墙是用石板砌成的,连房屋的屋顶也是石板铺成的,房屋周围的篱笆更是用石板堆垒成的……

T8
午后的斜阳,给灰黑的石板寨带来些许暖意……

T9
昔日的营盘,已变成苗汉错居的村寨,而居住的村民多位当年驻扎在这里的军人后裔,一个200多号人的村子却有50多个姓……

T10
眼之所见都是灰黑灰黑的石板、石头、石房、石篱笆、石栏杆……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个原始的石头部落,一个有规则的灰黑的石板世界……

T11
石板寨中的丝瓜,有特点吧……

T12
据说,明末清初,边墙外,“湘黔边腊尔山地区的生苗,大概在15万人左右”。
这“15万生苗”,在明清的历史大事记中,反复、固执地出现。“直捣苗巢,掩杀过半”、“扑灭几尽”这样的字眼,屡见于有苗人聚居的地方志中。

T13
已故苗族学者石启贵曾统计,“两晋、南北朝及唐、五代、宋、元、明,无时不有征苗事起”,每每都是“杀至剧烈又平靖,平靖之后,又复杀戮”,“几乎每届花甲一周,就要出事一次”。金庸小说中曾描写过的清大将福康安,据记载就是在乾嘉年间征伐苗民而亡。即使到了近现代,凤凰人沈从文在自传中也还有过对这种“愚蠢残酷的杀戮”的叙述,沈称那时凡被捉来杀头的“乡下人”一律按着“苗民造反”的罪名,“河滩的尸首总常常躺下四五百”。
苗人的刚烈、桀骜,“思逞”,与他们被“一逐再逐”,所遭受的歧视、压迫有关,但其“所处地势也使然”,愈封闭愈艰险愈执拗愈不屈,这是一种血质渊源。
“必须要守着,要一个纪念”
惨烈的对峙,最后“止于民国”。止于一场反抗清以来屯租制度的“革屯运动”(1936-1938年)。
这场运动致使当时的湖南省主席何键被调离,那一批“革屯军”被改组为抗日部队,后来,他们以苗族人特有的烈性、气魄,在浙江嘉善死拼日军,伤亡惨重,直至番号被撤(据称,当时在这个部队任团长的沈岳荃,即沈从文胞弟)。

T14

T15

T16

T17

T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