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5月28日Vv《小学语文教学》空中课堂  薛法根执教的《二泉映月》  研 &

(2014-06-21 10:57:20)
标签:

教育

分类: 听课评课资料

 

三、公屏交流。

  (实录点评)

课堂实录

公屏评议

教学实录——琴声有旋律 语言有韵律——薛法根执教《二泉映月》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

  生:二泉映月。

  师: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一泓清泉,人称——

  生:天下第二泉。

  师:每到中秋之夜,二泉池水倒映着天上的一轮明月,这样的美景用一个词就叫——

  生:二泉映月。

  师:文中三处写到月的美景,黑板上有五个描写月光的四字词语,我请同学来读一下。

  (教师出示第一组词语并在词串的顶端板书“环境”: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生:月光如银。

  师:月光如银,月光美在哪里?

  生:美在颜色。

  师:什么颜色?

  生:银白色。

  师:还有其他的词语吗?

  生:洁白的,皎洁的。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

  生:月光如银。(生读得一般)

  师:读得美一点。

  生:月光如银。(生读得美起来)

  生:月光似水。

  师:女同学到了五年级读书就细声细气了,你读得很好,大声点,再来。(生读)

  师:好!月光似水,月光美在?

  生:美在清。

  师:美在月光的清辉、清澈,再读读这个词。

  师:真好!谁来读这个词?

  生:静影沉璧。

  师:谁的影?

  生:月亮的影子。

  师:这个璧什么意思?(生摇头)璧字下面是个玉字,猜猜看什么意思?

  生:璧玉。

  师:璧是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这个词理解很简单,中间加个如字或者一个似字就可以。知道静影如沉璧什么意思吗?

  生:月影倒映在水里就像一块璧玉。

  师:静影沉璧,月光美在它的什么?

  生:影子。

  师:下面两个词谁来读读?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地上有二泉,天上有月亮,相互辉映,这样的美景用这两个词来赞美就是——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这串词。

  (生齐读词串: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师:这样的美景就是——

  生:二泉映月。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这组词语,把我们带到二泉美丽的景色中?(指名读写景词串)

师:很好!在词语之间可以有一些停顿,谁再来?(一生读写景词串)

  师:月光照水是很柔美的,不是你那样硬的,再试试。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生读得还是有点生硬)

  师:你那一照让人感到有点可怕,月光照水,要柔情似水。(学生笑,生再读。)

  师:不错,要一个男同志有点柔情还是比较难的。(笑声)读二泉映月的美景,用五个词语来描绘,就是——

  (生读写景的词串)

  师:这样的美景就是——

  生:二泉映月。

  师:二泉映月是一处非常著名的风景,在这样的美景赏月真是——

  生:心旷神怡。

  师:小阿炳在小时候和师父(师父也是他的父亲,因为家里穷,做了道士,阿炳也和小道士一样把父亲叫作师父。)经常到二泉去赏月,他们赏到的是?

  生:二泉映月。

  师:十多年过去了,阿炳的处境又如何呢?我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生读)

  师:你们喜欢齐读,老师喜欢听大家自己读,谁来给我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

  师:师父离世--老师强调的词,你们把它画下来。

  生:(读)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师:双目失明。

  生:(读)他整天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卖艺度日。

  生:(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师:生活穷困,疾病折磨。

  生:(读)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师:读得真好。十多年后的阿炳的处境是这样的(老师在第二组词串顶端板书:处境),自己读读这组词——

  (生自由读阿炳处境的词串:师父离世 双目失明 生活贫困 疾病折磨)

  师:这样的处境你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生:处境悲惨。

  师:悲惨,说得好。

  生:处境恶劣。

  师:这样的处境用课文中的哪个词来概括?

  生:饱经风霜。

  师:真好,这样的经历还可以用哪个词形容?

  生:坎坷。

  师:我们一起读这组词。

  (生读阿炳处境的词串:师父离世 双目失明 生活贫困 疾病折磨)

  师:他的处境是苦难的,是坎坷的,是饱经风霜的,在这样的处境下,他又一次来到二泉,请自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生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最后一个词不念“juè”,念“jué”,请注上音。“月光似水”也不念“shì”,念“sì”,这些多音字要注上音。请你把最后一句再读一下。

生:(读)他想起师父说过的话,想起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此时的阿炳双目失明,他再次来到二泉边,月光依然如银,月光依旧似水,可阿炳双目失明,再也看不到了。他再次来到二泉边,依然静影沉璧,可——

  生:可阿炳双目失明,再也看不到了。

  师:阿炳再次来到二泉,月光依然照水,水波仍然映月,可——

  生:可阿炳双目失明,再也看不到了。

  师:阿炳再也看不到了,再也看不见二泉映月的美景,留给他的是什么?

  生:疾病折磨。

  师:只有疾病折磨的痛苦。

  师:留给他的只有——

  生:双目失明。

  师:留给他的只有双目失明的黑暗。

  师:留给他的只有——

  生:师父离世。

  师:留给他的只有师父离世的哀痛。

  师:留给他的还有——

  生:卖艺度日。

  师:留给他的只有卖艺度日的艰辛。

  师:此时他听到那淙淙的流水,想到师父说过的话,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什么?

  生:(齐读)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渐渐地,渐渐地,他听到了——

  生:(感情投入地齐读)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渐渐地,渐渐地,他听到了——

  (生很有感染力地齐读)

  师:他真的听到了吗,他真的从淙淙的流水中听到这些声音了吗?

  生:没有。

  师:那他听到的是?

  生:是自己内心的活动。

  师:内心不叫活动。

  生:是他内心的想象。

  师:内心不叫想象。这是他发自内心的——

  生:声音。

  师:有了这样的处境,他才能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心底的声音,这就叫心境。(师在第三组词串的顶端板书:心境)不是真正泉水发出的声音,因为心里有这样的声音。为什么心里有这样的声音呢?

  生:因为他已经经历过。

  师:为什么他心里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生:因为他有饱经风霜的经历。

  师:如果我们同学去泉水边,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吗?

  生:不能。

 师:只有饱经风霜的人,只有经历坎坷的人,只有这样心境的人,才能听到这些声音。听着,听着,渐渐地,渐渐地,他听到了——

  (生齐读: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听着,听着——

  生: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师:听着,听着,——

  (一生深情地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师:他拉起他心爱的二胡。我们来听一听,流水、月光变成了怎样的音符?

  (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师:这样的一首音乐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生纷纷回答:痛苦。动听。悲伤。委婉连绵。舒缓。

  师:作者用什么方法把琴声用文字描绘出来了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把描写琴声旋律的词语画出来。(生边读边画)

  师:文中的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二泉映月琴声的旋律?

  生:委婉连绵。

  生:升腾跌宕。

  生:步步高昂。

  生:舒缓起伏。

  师:中间两个字不能省略。

  生:舒缓而又起伏。

  生:恬静而又激荡。

  生:动人心弦。

  师:动人心弦不是旋律,而是对曲子的感受。

  师:作者用了这些词语来描绘音乐的旋律,开始读。

  (生自由读描写旋律的词串:委婉连绵  升腾跌宕  步步高昂  舒缓而又起伏  恬静而又激荡)

  师:我们读的时候,要把旋律的变化读出来。

  (生再读描写旋律的词串)

  师:哪两个词读的时候要高昂些?

  生:升腾跌宕,步步高昂。

  师:我们再来读这组词。

  (生再读描写旋律的词串,读得有板有眼。)

  师:注意,在朗读时可以有“声音的延续”,如“舒缓而又起伏”,读完“舒缓”要延续那么一下,就感觉好些,再读。(读出了起伏变化)

  师:真好,再读。

  生: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读词就如品琴声,再读。

  (生再读描写旋律的词串,读得很有韵味。)

  师:起初——

  生:琴声委婉连绵。

  师:前面讲琴声委婉连绵,后面讲什么呢?

  生:有如山泉从山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师:琴声听得见,但看不见,山泉听得见,又看得见,这个比喻使委婉连绵的琴声既听得见,又看得见,读这个句子。

 生:(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山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师: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后来——

  生:(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作者写二泉映月的琴声用了几句话?

  生:三句。

  师:我们把描写琴声的三句话连起来读。(生齐读描写琴声的三句话)

  师:这三句话写的是?

  生:琴声。

  师:但是在每一句琴声的后面还写了三句话,自己读一读,这三句话写的是什么?

  (生自由读琴声后面的句子)

  生:是作者的感受。

  师:还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阿炳的心声。

  师:我们一起读,女生读琴声的句子,男生读心声的句子,老师读引子。(师生合作读)

  师:琴声、心声声声相融,融入了这茫茫的月夜。作者写心声和琴声是不一样的,写琴声的是几个字?

  生:要么四个字,要么六个字。

  师:写心声的句子能不能也简练点,“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能不能用四个字来说?

  生:(纷纷答)他爱音乐。他爱家乡。他爱月光。他爱清泉。

  师:连起来说完整——

  生:他爱音乐,他爱家乡,他爱清泉,他爱月光。

  师: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音乐,他爱家乡,他爱清泉,他爱月光,有什么感觉呢?

  生:很平淡。

  师:他爱音乐,他爱家乡,他爱清泉,他爱月光,有没有连绵?(生答“没有”)有没有起伏?(生答“没有”)都没有。但我们看看这个句子,“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这里有起伏吗?

  生:有。

  师:这叫——

  生:委婉连绵。

  师:这叫——

  生:旋律。

  师:琴声有旋律,而句子有什么律?

  生:韵律。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他爱那……”的几个句子,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读)

  师:谁能来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他爱那……”的一组排比句)

  师:苦难一生的音乐,这是高潮,再读读这句话。(指名读:“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

  师:这句话我们要读出委婉连绵,你还不够连绵,“苦难一生”要放慢点,(示范)“苦难”是一生呢!不是一阵子的。(笑)你先读读这个词。

生:苦难一生。(读出了起伏)

  师:你连起来再读。

  生:(再读)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

师:人长得帅,读得也很不错。

  师:谁再来读读这组排比句?

  (生读“他爱那……”的一组排比句)

  师:感情很真,读这段话我们要向刚才那位同学那样,从旋律中读出韵律,从琴声中读出心声,我们自己再读读这段话。(生自由读)

  师:这段话适合独奏,适合一个人读,想不想听老师来读?(生答“想”)配上音乐会更好,老师不一定读得好。

  (老师配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全场掌声。)

  师:我请一个同学读描写琴声的三句话,其他的同学读阿炳的心声,我们全班一起来合读这段话。

  (生合作读)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读到的是——

  生:二泉映月。

  师:我们感受到的是——

  生:旋律、韵律。

  师:琴声、心声声声相融,旋律、韵律律律相和。这样的意境(师在第四组词串的顶端板书:意境)是要表达阿炳独特的——

  生:心境。

  师:他要表达的是这样的心境——

  生:(齐读)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有这样的心境,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处境,那就是——

  生:(齐读)师父离世 双目失明 生活贫困 疾病折磨。

  师:这样的琴声和这样的二泉映月的环境和谐吗?这么美的环境应该拉出什么样的曲子来?

  生:优美的。轻快的。轻柔的。

  师:二泉映月这个优雅的、充满诗意的名字,和这个旋律没有关系。老师告诉你们,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这个故事说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二泉有感而发拉出来的,这是真的吗?

  生:不是。

  师:我们今天读到这个故事,有真实的内容,比如阿炳的处境、阿炳的心境,但这个故事是个传说。我们人的一生不同的阶段,有童年,有少年,有青年,有中年,有老年,听二泉映月会有不同的感受,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我们现在是少年,等我们长大了,再来听二泉映月,会听到今天听不到的声音。

 

 

李媛媛薛老师 这节课 孩子的学习起点不高

薛秋荣以词带景,借助词语让学生脑海中产生画面感。让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月光因比喻瞬间变得生动起来,孩子们的情感也随之生发开来。孩子的学习起点是不高,也似乎不习惯薛老师课堂的轻松自在。

李媛媛 但我们就喜欢这样的课 家常 可学

 

薛秋荣比喻的妙处点出来了,看似不经意,其实很用心。(静影如沉璧)

李媛媛这样的理解词语 学生记忆深刻

 

 

快乐飞翔三处写“月”,五个词语,薛老师引导学生感受月光不同的美。

李媛媛理解了词语 带着想象来读 孩子们读得就有感情了

绿萝心境决定情景

薛秋荣“璧”孩子不熟悉,璧是玉,所以是玉字旁,薛老师再略一描述:圆圆的,中间带孔。孩子马上就和月亮对照上了。实在是把握学情用心呢。

杨柳依依请问这是哪个版本的课文?

 李媛媛是的 二泉映月 是一处美景

薛秋荣“璧”孩子不熟悉,璧是玉,所以是玉字旁,薛老师再略一描述:圆圆的,中间带孔。孩子马上就和月亮对照上了。实在是把握学情用心呢。

杨柳依依请问这是哪个版本的课文?

杨柳依依哦,好美的课文,可惜我们人教版没有

周周嗯,薛特上课是很用心的,我们都很喜欢他。这是薛特前不久刚上的一堂新课……

快乐飞翔引导学生感受阿炳的处境,指导学生在文中批注。教得扎实。

薛秋荣以月为线,五个词语,五种月美,细细地一一品过。

玉林居士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好像是刚备的课,设计很新

林中坤这是薛特学校的老师最近提供给我们房间的

薛秋荣月词用了七八分钟,不惜“笔墨”。

李媛媛薛老师始终就课文 抓词语理解 积累 真值得借鉴和学习

快乐飞翔此处感觉学生是在猜测老师需要的答案。学生并不是真正理解——坎坷,饱经风霜。

薛秋荣五个词语,串出十多年之后阿炳的艰难处境。李媛媛几个关键词 揭示出阿炳处境的艰难

常新涛两组词语的对比背后,是美好与悲惨的碰撞,构成了理解文本的情感基调。

绿萝刚才的词语现在又用到了,用得妙

绿萝此处几问,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讨论,进行思考,找到两者的联系

常新涛启发学生对“想象和联想”的体会,感受想象和联想在习作中的运用。

吴先春绿萝对你说:此处几问,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讨论,进行思考,找到两者的联系

绿萝心境与情景的关系此处几问,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讨论,进行思考,找到两者的联系

常新涛启发学生对“想象和联想”的体会,感受想象和联想在习作中的运用。

吴先春绿萝对你说:此处几问,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讨论,进行思考,找到两者的联系

绿萝心境与情景的关系

李媛媛处境的艰难 心境的复杂凄凉

仰望星空“为什么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个追问很巧妙。

快乐飞翔心境与处境的有机联系。

媛媛二胡曲 创作的 原因

玉林居士这一课的设计比较独特,确实需要慢慢消化

玉林居士薛老师的文本解读功夫已经上升到了化境

嘉儿四十岁

薛秋荣看这阵势,薛老师似乎想要把这音乐,把这文本,把这课堂融为一体了。

薛秋荣音乐的濡染,对于文本的理解大有帮助。

薛秋荣曲为心声,境由心造。

阳光的味道孩子们在这悲凉的乐曲声中也走入了化境

悬崖边上照常理 一开始就可以欣赏一段音乐 学完课文再来欣赏 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仰望星空请问老师的问题怎么提的!没听清

常新涛学习中,如果音乐与文本结合起来,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二泉映月描写的意境)会更加深刻。

仰望星空请问老师的问题怎么提的!没听清

李先亿心境

薛秋荣在这儿,似乎更有味道。曲子被薛特入文脊髓里了。

林中坤此时的音乐,凄婉、悲凉,对学生情感的渲染,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共鸣,这也是薛特难得用现代教育媒体

仰望星空这个环节将创造背景与乐曲内容结合起来,处理很有艺术性。

仰望星空也是教后这一课的关键。

薛秋荣既然是曲子,就去寻找旋律。

阳光的味道注意引导学生怎么写的

仰望星空与月光曲有几分相似

薛秋荣作者是高手,化曲子为文字;薛特是高手,化文字为曲子。

先亿教师引导入情入境

悬崖边上本课是否与月光曲一个单元?

常新涛听到的音乐如何用文字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将乐曲和文字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表达,发现言语表达的妙处。

绿萝从乐曲的旋律与人物情感的变化

快乐飞翔刚查了一下,《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 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有志者事竟成

林丽华说:不是的

仰望星空不是。年段也不同

林中坤今晚,各位老师评课很积极!表扬!

常新涛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文字中读出乐曲的旋律,进一步感受两者之间的联系。这些设计的背后,均指向了言语表达的学习

绿萝说:从讨论旋律的变化角度继续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也是指导学生朗读

快乐飞翔感受乐曲的旋律,感悟文字的精妙。

薛秋荣作者是高手,化无形为有形,薛特是高手,化抽象有形为具象画面。

沧海“恬静”是什么意思?好像有两个学生读错了

林中坤下周三,我们观摩薛法根校长的《和时间赛跑》,哪位老师主持?

 李媛媛形容乐曲的 词语 读出了旋律

薛秋荣孩子在这儿这几个词语读不好的病根应该在于不理解。

李先亿引导学生读得很有韵味

仰望星空此时是否该点拨一下“恬静”这个词呢读出变化 由慢到快

李先亿乐曲进入了高潮

沧海赞成点拨

仰望星空从学生朗读感觉他没内化理解

常新涛教学中的个别词语指导还是欠缺了一些:比如刚才老师们提到的恬静;比如课堂伊始的“饱经风霜”。学生的理解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

 

林子8844理解一下词语会更好

快乐飞翔能比作黄河吗?这一问的好!感悟比喻的准确

李媛媛词语和 琴音 对接

阳光的味道感觉老师带的痕迹太重

李媛媛节奏和 景物 相溶

仰望星空此时再从阿炳那时那刻的心境引导理解也许更好

李媛媛让我想起了 俞伯牙 钟子期

纪春霞换词,理解词语。

仰望星空痕迹确乎重了些

李先亿琴声有旋律,而句子有什么律

李媛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读书变化非常大

薛秋荣研究用词,关注表达。

快乐飞翔关注语言的变化

杜修丽艺术,不论是文学还是音乐,都是其独特的质感、独特的意味、独特的表达,于每个人来说,心境到了作者的层次,才会有真正的共鸣体验。薛老师借文本中乐景 衬哀情的写法(最典型的艺术手法),从对比中深入感受身世凄苦,由处境再次引入心境。再由心境的表达仅仅抓住音乐的旋律(这段描写是本文最有特色的文本价值)体会乐中含情的写法,感觉薛老师有意弱化了故事情节的动人笔触,而深入情景 交融,抓住

玉林居士我与杜老师的感受相同

李媛媛该精炼处要精炼 该具体处需着墨 关注表达

薛秋荣适度追问,利于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用他爱音乐、他爱家乡、他爱清泉、他爱月光。

薛秋荣这里豪爽泼墨,体味细腻。

杜修丽景、心、乐的联系,体会音乐中文字的跳跃,文字跳跃中的变化,文字变化的原因。

李先亿品读琴声,体会意境

仰望星空此处的朗读指导感觉很生硬

薛秋荣和音乐相辅相成的文字,和心境相融相和的感情,揉在一起,引导学生读出来,这是无痕的读书指导策略啊。

常新涛是啊!学生的朗读是不是需要这样指导?

薛秋荣孩子慢慢地获得了语感,相信会越读越好。

常新涛是啊!学生的朗读是不是需要这样指导?

秋荣孩子慢慢地获得了语感,相信会越读越好。孩子的学习起点不是太高,离薛老师预设有一定距离。

李媛媛这爱 体现了什么

阳光的味道为什么老师不范读呢?

仰望星空用折现提示学生朗读时有起有伏,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按老师提示机械去做

仰望星空折线

纪春霞薛老师这节课,重点对语言文字的品析。

薛秋荣老师示范的,应该是模仿习得的语感,而耐下心来品味出的,则是用心感知得来的语感。

李先亿韵律

纪春霞体会到乐曲的旋律后的情感,带着感受有节奏地读出这几句

快乐飞翔薛老师把孩子们一步步带入阿炳苦难的生活,感受着音乐对阿炳心灵的抚慰,将学生的情感引入高潮。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一声声,一遍遍,似来自天簌的深情地表白。

林中坤为何薛特现在才朗读,而不是刚才示范?

李先亿在琴声中听出了阿炳的心声,听到了发自内心的一种呼唤,字里行间又充满了韵律之美

薛秋荣旋律、韵律,值得玩味。曲子的特质,文字的特质。二者又巧妙契合。

常新涛一种是“教给”;一种是“模仿习得”;一种是在感同身受之后的自然表达——三种境界,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

薛秋荣范读若是早了,只是机械模仿,此刻范读,应是感情被激发出来之后的升华。

仰望星空:让学生听读升华情感,内化理解

快乐飞翔赞同薛秋荣老师的观点

常新涛此处,也许薛老师在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吧!

林中坤是的,让学生在内心积蓄的基础上范读,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纪春霞看似对语言文字的关注,分析这种表达的好处,从而对阿炳悲惨命运的深刻体悟。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照应,两者不可分开

薛秋荣从不会到会,从艰难对话到进入情境,不容易啊,薛特。

薛秋荣这个孩子情感刚才已经处于激昂状态了,再读,肯定喷薄而出了。

林中坤哪位老师把这段文字复制在公屏上,让我们老师也上去范读一下

杜修丽说实话,这部分感觉不太自然,有老师牵孩子的倾向。因为孩子对人生的苦和乐、乐境中的悲与喜的对应没体会透,这样的设计能不能换一种孩子能真正触发的策略?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就是悲剧,阿炳的人生充满悲凄,为什么满含着苦难的人生,那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些情绪后来却表达成他爱音乐,爱家乡,爱清泉,爱月光的理解?因为没有的东西,苦难的东西不能压垮一个人。

悬崖边上激昂 不应该是这段文字的基调

林中坤这个学生读完,你停一下

常新涛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

薛秋荣呵呵,我是用来描述这孩子的情感状态。不是说文本内容。

常新涛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薛秋荣呵呵,我是用来描述这孩子的情感状态。不是说文本内容。

常新涛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杜修丽一切逆境只能让强者去向往美好,去乐观面对惨淡的人生。

李媛媛你读吧

薛秋荣或许设计的点不一样,薛老师的设计从头到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看他是想整合曲子、文本和课堂本身。

李先亿旋律中体会到了阿炳独特的心境,也进入到了乐曲独特的意境

李先亿引导有方

绿萝串联起来了

快乐飞翔再次回环,首尾呼应。

绿萝板书的词语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李媛媛交代 真实

薛秋荣这课对这班孩子或是对这个年级的孩子,这个年纪的孩子深了些,难了些。我感觉孩子们学完后,或许有一些还在云里雾里呢。从老师艰难地牵引中能发现,从孩子们略显生硬地应对中能发现。我想,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功力是一方面,孩子们能接受到什么成都更是一方面。

傲雪板书上写了些什么,看不清请赐教

梁小雨板书看不太清。

费洁环境 处境 心境 意境

林中坤适时交代背景资料,有利于学生理解,但为何薛特这个时候要告诉学生这是传说?

胖熊大家说:语味浓郁,余音袅袅。

林中坤把主持人的发言录制好

绿萝这节课的容量很大呀

杜修丽薛特特意弱化了故事中的悲情看来多少影响了孩子对音乐旋律的理解,孩子对处境的理解少了,在我看来这只是一 个原因。不过,我个人觉得孩子对美景对对悲情的作用还没有到理解的层次,是重要的原因。所以朗读要入情入境,特别是体会其中意境,是普通孩子难以企及的。

傲雪我听过王崧舟老师的二泉映月,他的情景渲染浓,感觉学生容易感受到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内涵

薛秋荣是啊,设计点不一样,呈现出来的课堂就不一样。

黑龙江平实 朴实 扎实

杜修丽陈校长评课鞭辟入里,赞一个。

玉林居士谢谢大家

杜修丽秋荣老师观课关注的角度是微观操作的借鉴和反思。如发挥文本的最大价值,过渡语的连贯和主要问题的清晰的提炼、表述和巧妙的逻辑层次构成的课堂情境,非常实用。

林中坤这是近阶段她磨课、上课的感受体现

林中坤刚刚拍摄了山东省教研室的展示课

林中坤来参与活动的老师都是很优秀的

玉林居士其实,这还是薛老师组块教学的体现

这个文本,需要老师的“拉”

玉林居士因为,这个文本与孩子存在着“时间间隔”

言语的综合素养

刘须锦对薛老师早期的课的研究,更可以看出教学思想的生长性

杨扬谢谢刘老师的专业引领,说得真好!非常喜欢!让我们看课的方向又明晰了,谢谢您

刘须锦可能表达不是很清晰

冰雪书生刘老师真的是专业上的高手

刘须锦请指导

李媛媛没有 非常清晰 研究深入 令我们非常受益

刘须锦此课,大家可以分块探讨

李媛媛没有话筒 可不行啊

刘须锦 如薛老师的过渡语

刘须锦薛老师的导入与结语

星星大家对薛老师的课研究地很深入

快乐飞翔今晚大家都说得很好,我第一次来学习。很受益!麦没有声音,就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林中坤我们对薛老师的课做一个系列研究

李媛媛好的 感谢陈老师 辛苦

李媛媛希望下次能得到您的 专业引领

星星嗯,大家可以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的教学上的启发

李媛媛请各位评课的老师将您的文字评课稿 发给李永晖老师,或者发给我,便于做本期的观课研修纪实。谢谢!

星星值得学习地方大家应该总结出来

星星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依然是清晰明朗的板块式结构。二、巧妙的点拨,是真的教语文。三、重视了学生诵读方法的指导。四、配乐诵读,相得益彰。五、善于利用板书总结,给学生整体印象。总之,薛老师的课是充满智慧的,是我们老师一直苦苦寻觅的,有用、有效的生本课堂。

 

 

四、麦上交流。

(一)、

教学,长在言语智能上的清晰

     ——薛法根《二泉映月》观后感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刘须锦

有机会和“小语教学视频核心群”专家、老师,围观薛法根校长《二泉映月》视频,受益颇多。

薛法根校长,是我们江苏人,他的课和他的人一样,朴实中透着大气,幽默中透着智慧,质朴中透着执着。看他的课,就能看到一位真实的老师如何真实地与学生、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正如他的做人之道:“知人者方能体慰他人,自知者犹可坚守自己”,他知道用什么方式、什么内容体慰孩子,他也自知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什么内容坚守自己。

知道自己干什么、怎么干,教学自然理性起来,必然清晰起来。拙见:薛老师的教学理性和清晰是长在言语智能的土壤上的。

一、组块,让教学环节单位化。

《二泉映月》,可能薛老师并没有强化组块,但是一看到他的课,就不由得用“组块”来思量。

教学三环节,是显著的三块。

第一块:月景三处,即三处描写月景的词语有哪些;

第二块:乐曲三段,即乐曲起初、高潮、尾声三部分自成三段;

第三块:情境三说,即处境——心境——意境。

把教学分为三块,其实就是三个思维单位,三个思维单位再分别进行具化,这样每一个组块,即每一个思维单位都成了“独立的整体”。如第一块“写月亮的有三处,用5个词语表达”,围绕一个单位,具体化到5个词语,教学有抓手,教学有层次。教有所依,学有所得。而且整个课堂的三个组块,块块相依,回环呼应,形成了徐徐推进、抑扬顿挫的教学节奏。

二、解读,让教学意图结构化

薛老师在其《组块教学:行走在智慧的语文教学路上》一文中,这样表述教学追求:“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学知识长能力)’的路子,真正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基于这样的思想,薛老师避开《二泉映月》跑内容的思路,回到“带着学生学语文”的思路,把课文转换为四组词语,可谓匠心独运。

第一组:月光如银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第二组:师父离世  双目失明  生活穷困  疾病折磨 

第三组: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第四组:委婉连绵  升腾跌宕  步步高昂 

舒缓而又起伏  恬静而又激荡

教学围绕四组词语展开,风生水起,语文的专业性凸显,言语智慧活泼泼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流淌。

三、策略,让教学技术艺术化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一篇经典课文,很多名家都曾演绎此课,且各有千秋。但是对于文本第五段的演绎,且与薛校长此课匠心并论的还是鲜见。

第五段,是《二泉映月》的重点段,也是难点段。一线老师教学最头痛的是需要背诵,却很难指导;语言优美,却“优美太多”;层次分明,却难以形象。

薛老师真是大智慧,就是把第五段当做一首曲子,然后把它当做乐曲来处理,如果从音乐的角度看,薛老师的智慧也很简单,就是按乐曲的“前奏、高潮、尾声”三部分进行,没有什么噱头。但是把原本抽象的文字转换为音乐的形式来认知,就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通过抽象的文字,感受形象的旋律,通过富有韵律的文字,感受语言的魅力。层次清楚,目标明晰。特别是教学“起初的比喻”,更是化抽象为形象的典范。把音乐的舒缓,转为“小溪,委婉连绵,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是直接感知,接下来用“黄河,滚滚而下,汹涌澎湃……”

做比,化间接想象,为直接感知,这是就是有思想的技术。

四、风格,让教学指向朴实化

    薛老师上课,不盛装:休闲服饰,与学生零距离;不大言:无论是评价,还是引导,都是“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没有夸张评价,没有忽悠表扬,没有煽情朗读。实实在在,丑不遮掩,美不矫饰。为人坦荡荡,教学敞亮亮,呈现真实的课堂

当然,真实不代表随意。薛老师的课堂,因为基于儿童,所以会生发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如学生回答问题“不上路”,学生读书“不着调”,此时,老师并没有被学生牵着走,而是纠缠,不逗留,明白教学的取舍,坚守教学行走的方向,彰显教师的主导性、主动性。如学生“恬静”读成“拓静”,薛老师一言带过,师生一笑了之。对于课堂上,学生常会出现一些简单的“错误”,教师如何处理,虽然“仁者见仁”,但对于《二泉映月》课堂的当时当境,我认为薛老师的处理很智慧,很果断,这也是薛老师率真教学风格的表现。

作为“薛法根教育思想研讨”,就该实事求是,辩证思考。我觉得此课有些地方,也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过渡,引导语不是很圆润。比如对于阿炳身世的介绍语言,很生涩,也很苍白,完全是薛老师一人独白。再比如教学“三、四、五”段时,薛老师直接用文本段落开头语句作为过渡,有点直白,没有很好的开发文本语言的“原生价值”为“教学价值”。还有,对于教师范读第五段时的过渡语:“这段适合朗读,适合一个人朗读,想不想听(想),还需要用音乐配合朗读。”这样的过渡语言,从大师课堂中呈现,总感觉有点别扭。

第二,收课,课末提升有点拖沓。此课,就效果来看,最后的8分钟,有点不如人意。特别是学生对于薛老师介入的“自来腔”“韵律”“处境——心境——意境”等概念,可能似懂非懂,且有点不接地气,特别是不接语言的文气。以至总结时,出现“口误”(二泉音乐,哦,是二泉映月)、停顿重组语言等情况,这是薛老师公开展示课中少有的现象。

一课一世界。

学习薛老师的课,胜过读很多年书。听完《二泉映月》,除了对课的本身受益,还重新勾起一些语文的话题的思考。如教材重难点的解读与解决策略,指向写作与指向阅读的教学论的思辨,阅读文化与教学文化的积极建构等。

薛老师的教学艺术,源于他对教材的独特解读,以及运用组块思想对教材的课程化重构,更源自于其大师范儿的底气。

 

(二)、

倾听——栖居在文本的道说中

江苏省宝应县望直港镇中心小学陈林校长

 

作为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一直十分注重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进行语言的训练和体悟,在他的课堂上,语言总是在鲜明而灵动地流淌着。可以说,在中国没有一个特级教师像他那样的真正发自内心地重视语言。

然而,如何让孩子们体悟语言,如何让孩子们在一篇篇文本中学到语言?薛法根老师有自己的理解,他深深地扎根在语言的哲学认识和对阅读实践的研究中。

在通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一般会将目光专注于那些具有显著形式特征的语言,或者漫无目的地让孩子们提取他们认为最能反映文本内涵的词句。

当然,我们一点都不否认这样的做法对孩子们习得语言的作用,一般而言,好的词句也会具有一定的鲜明的特征,比如一些特殊的结构,一些象征比喻的使用等。这样的句子也是值得孩子们去感悟和积累的。我们也不否认,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让孩子们获取自己最感兴趣或者感受深的词句,是一个让儿童自动习得言语的好方法,比如我们经常问:在这一段的描述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让你最感动的是哪个词?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

然而,以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一个共同的缺陷在于,它们忽视一个根本的问题:语言是如何构成文本的?也就是,文本是如何道说的?也因而,以上教学活动往往变成教师和学生基于文本的对话,或者教师和学生只在讨论,这一段话是如何言说的,而忽视了整个文本。从而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陷进了语言符号论和语言反映论泥潭中。

我不知道薛法根老师有没有读过海德格尔,但我们在薛法根的课堂上确乎有着海德格尔关于语言哲学的影子。海德格尔认为,语言其实质是一种道说。文学也如是。既然是道说,就必须考虑几个对象,一个是言说者,一个是言说的语词,还有一个倾听者。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文本就具有了诗意。因为,文本是带着言说者世界的,言语的语词也会自动带着自己所反应了世界了。最后,我们还会感悟到倾听者内心的世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道说的言词和倾听者的内心世界。

那么,文学作品或者我们人说话,主要是依靠什么呢?当然是词语。著名的阅读研究学家艾德勒和范多伦曾经这样说,只要仔细阅读,文本中总有一个或者几个词语,使作者在有意或无意中呈现出来的,有的词语的反复出现,甚至连作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那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反复形容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能够帮我们解开文本的精神和意义之门。

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薛法根老师为什么在此文本教学中始终以词语为拐杖的原因了。薛老师十分敏锐地看到,文本中有许多反复形容月亮的语词。这些语词又带着自己所描述的对象,这样,月亮的美就丰满起来了。而事实上,本篇文本月亮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我们也看到,由于抓住了月亮这个意象,再加上对语词本身的意境,薛老师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十分优美的环境(或者叫处境)。

我想,这就是薛老师倾听的本领在此文本解读中的体现。自始至终,月亮这个意象都潜藏于课堂的每一个角落,直到最后,薛法根老师还将月亮下的清泉呈现出来。

第二、我们学习文本,当然还需要倾听作者。因为,文本与其是对文本所叙述事物的表达,还不如说是作者自己的表达,作者当然是希望用最好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就如本课,与其是说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对家乡的热爱和对音乐的喜爱,还不如说是作者看到了这些……正如薛老师最后所说,阿炳有没有在二泉边谱写这个曲子,都是没有定论,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还有说得更加反叛一些,阿炳是否真的热爱音乐,或者真的热爱家乡等等,还是只是将音乐作为谋生的工具。这些都是未知数,但通过作者的描述之后,我们却感受到了这些可能在阿炳不存在,但在文本中已确乎存在的情感。这就是作者在场的作用。作者既然在场,他就要好好道说,让听者信服他的道说。于是,他必须采取一些方法,比如对《二泉映月》三个段落的描述,都是前半部分有整饬的词语,后半部分用拖沓的语句。这样的表达方式,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一种旋律的评价和鉴赏的对比。而这,薛老师抓得很准。

第三、倾听文本主人公。虽然文本主人公在文本中可能被作者文学化或者诗化了,但这不影响我们对文本主人公的还原,因为总有一些历史的原始资料可以作证。如果有这样的可能,这将加强作者道说的可信度,加深我们对文本的深刻领悟或者更加放我们发现文本的魅力所在,从而吸引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因此有关资源的拓展,也是辅助倾听文本的一种手段。

在这里薛老师有意无意地拓展了阿炳的身世、阿炳的真实的音乐生活等,这些都是能够辅助孩子们倾听文本的,薛老师告诉我们,这虽然是一个传说,但文本的价值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四、当然,阅读教学还要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因为文本道说的好坏,需要孩子去评价,这就是基于儿童,比如,儿童是否能够读出文本所传达的情感来?甚至儿童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这里,薛老师似乎已略有所及,但还不够彻底。当然,就本篇课文的教学而言,重点似乎不在孩子基于自我生活背景的感受,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文本传达了什么。

当然,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讲,本次教学活动首尾呼应、组块推进、重点突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幽默风趣,只是我不知道这个视频是薛老师第几次上课的录制,好像是前几次的录播,因为薛老师对教学设计仿佛有些不太熟。这妨碍了教者的自由发挥。

 

五、活动结束

结束语:感谢郭艳红编缉,感谢各位专家老师,感谢房间里此刻仍然在坚守的老师们!我们因为共同热爱的事业相聚在这里,因为共同追寻的理想抱团在这里,彼此温暖,守望相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让我们继续追随在郭编身边,从小学语文教学视频教研房间起航,在这里学习,在这里研讨,在这里改变,在这里成长!

今晚的活动到此结束,下周三晚上8点在这里不见不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